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心无百姓莫为官》:留下真情从头说

来源:文艺报 | 李炳银  2019年06月05日08:41

这是一位记者多年深入浙江一个偏僻乡村观察感受的记录。

这个记录真实,很有情怀,很具体,有人物,有故事,加之文章质朴流畅,很好阅读。

淳安县的下姜村是隐藏在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过去,这里土地匮乏,交通不便,传统耕作,吃不饱肚子。“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作品以很多的人物故事,像姜祖海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婚姻曾遇曲折,结婚后生活更加艰难。作品写到,为了妻儿能吃饱饭,冒险砍伐树木翻山越岭扛到衢州去换粮,路上经历艰险,好不容易换回半袋米,几天后回来看见妻子已经饿倒在床的情形;姜银祥一家三口极度缺粮时,母亲领着他和哥哥上山烧炭时,三个人分两个饭团的情景;姜德明喜欢上学,可在吃饭面临危机的时候,母亲却不让他去学校,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命运改不改得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再没有东西吃,全家人命就没了”,说完把一个篮子往他手里一塞,拽着他去采菜籽等。下姜村的人们不惜力,在自己吃不饱饭的时候,却能年年都是“交公粮”的先进等内容,都使人感受深刻。长久的贫困落后状况使他们困惑,渴望改变的欲望非常强烈。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农村农业政策宽松了,下姜村的人们在姜银祥的带领下,先是通过种植杂交水稻解决了吃饭问题,又在成为省领导联系点的东风下,开展科学种田,改善交通状况,实施多种经营,从事旅游活动,终于在不算长的时间里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逐渐富裕起来了。这本书深入地调查和陈述了下姜村改变和富裕的历程,真实地再现了下姜村由“穷脏差”到“绿富美”的情形,给人们提供了很多切实的内容参照对象,如同一份乡村改变和致富的经典个性陈列教材,路径清晰,画面生动,十分具有参照价值。

回顾和总结下姜村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环境实际不断变革的做法,固然十分重要,需要借鉴,但更重要的应该是时代环境的改变,是有像习近平、张德江等富有浓厚人民情怀的省委书记,有一批像姜银祥这样的党员、干部。有了这些“心无百姓莫为官”的领导、党员干部,他们不仅仅关心自己的私利,更把群众的冷暖利害放在心头,设法去解决。这些富有情怀的干部,是下姜村的财富,也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的基石力量。毛泽东主席曾说:“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了好的环境政策和智慧精准的措施,可是没有无私敬业和热心服务群众的干部带领群众组织落实,即使再好的时代环境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像下姜村这样为群众谋生活、谋发展、谋幸福的干部,需要点赞和尊敬!

《心无百姓莫为官》是来自精准脱贫活动前沿的一个真实报告。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下姜模式”的全景历程。这样的“模式”也许不易复制,但下姜村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努力改变自己生活生产及思想观念,干部热心公共事业,人们积极进取的渴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等内容,却是值得很多地方农村的人们学习仿效的。如果说,这本书的内容在新闻消息传递之外还有更多的话,我以为作者在现行观察之外,不断自觉的对比思考、总结,对脱贫之后发展路径的探寻思考,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在一些反映扶贫脱困的作品中,时常能看见现象的展示,但缺乏深入的规律性归纳总结,这样就会给人繁冗压迫的感觉。而这本书融合了现象和理性,双方良好互动,表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