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与海涅如何连接中德文化?

来源:澎湃新闻 | 范佳来  2019年05月17日16:45

海报 本文图片由建投书局提供

5月16日,“2019大师对话:鲁迅与海涅——中德文化交流之夜”在建投书局举行。活动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鲁迅文化基金会上海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德语系、建投书局等承办。

虹口区文联主席陆健在致辞中表示,170多年前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一,在很长时间里扮演着中国与西方交往最密切的角色,而虹口北外滩更是文化名人云集,鲁迅在虹口生活了十年,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大批杂文抨击黑暗势力和不公正形象,积极支持进步文学青年创作活动和左翼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大师对话:鲁迅与海涅”系列活动在虹口举办,希望以此为契机,推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

活动现场

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王锡荣介绍,德国诗人海涅长期对中国保持关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海涅作为《奥克斯堡总汇报》的记者关注着这场战争,有多篇报道谈到中国。当时欧洲媒体大多数同情英国,而指责中国为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但海涅却相反,明显表现出同情中国的态度。把英国侵略者称为“红毛生番”,在报道里严厉抨击英国的伪善。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签订《南京条约》结束,欧洲媒体大肆美化和掩饰英国人的暴行,海涅却在1842年12月4日《卢苔齐娅》第52篇报道里,再次指责英国在中国犯下了海盗的罪行。一直以来,海涅对中国排除俗见,投注了同情目光。

中国文学界对海涅的介绍,起步并不太迟。1901年辜鸿铭的英文著作《尊王篇》引用了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的两段诗。之后,鲁迅、胡适、郭沫若等陆续有所翻译,到1920年代形成第一个高潮,如郭沫若、成仿吾合译的《海涅诗四章》,但多为散篇诗作。1928年冯至翻译了《哈尔茨山游记》,开始出现整本书翻译。海涅的《还乡集》等多种诗集接连出版,成为中国文学界关注的德国文学重要代表之一,仅次于歌德。

鲁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就关注德国文学。他的藏书里有好几种海涅著作,1927年鲁迅到上海定居后,买了日文版《海涅诗集》。1933年7月购买论文集《海涅研究》。1914年,鲁迅就用文言翻译了两首《海涅的诗》,刊登在《中华小说界》杂志上,可能是中国最早翻译的海涅作品。

1933年,鲁迅从日本人的评论集《海涅研究》中,选译德国作者毗哈的《海涅与革命》。

文章指出,海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好朋友,也是当时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直到死后很久,他一直被“卑劣汉和反动者们”攻击,因为海涅“射着了他们那躲着的正身”。

文章引用恩格斯的评论,指出海涅不是自觉的社会主义者,甚至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但他是不屈不挠的革命者,也是当时眼光最远大的诗人。王锡荣认为,鲁迅翻译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强调指出海涅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纠正当时人们普遍把他作为浪漫诗人,甚至情诗作家看待的流弊。

据了解,本次在上海举办的“中德文化交流之夜”是“2019大师对话:鲁迅与海涅”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今年也是“大师对话”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开展的第六年。“大师对话”以鲁迅作为链接世界文化的符号,对话其他民族的文化大师,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探求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