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黄梵:背负着野心的少年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雨荷  2019年05月07日15:50

《一寸师》,黄梵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

以冷俊严肃著称的黄梵,骨子里是有鲁迅气质的。研究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受脊椎神经影响的人类,其魔法一般的命运,是幽暗、复杂、神奇的内在意识,与特定的外在环境造成的可见后果,对于这些,人们并不自知。

一条引线岔分出两条生命的支线,是小说的基本结构。一条支线镶嵌着26个故事,另一条镶嵌着26个寻访批注。作者充分利用读者的感知能力,使串联的故事与故事产生镜像,使故事与批注也互为镜像。几代黄州人各自独立且不相融的声音和意识,形成了多重交叉的镜像,它们相互投射、对立、扩展、渗透……构成了一个具有开放体系的巨大网络,开掘出文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使小说具有深刻的时空内涵。

小说讲什么呢?一个叫姜浩的书商,不可救药迷上了登山,最终死在了国内某座雪山上。他的小学同学黄梵,根据他遗下的手稿开始了一场故地寻访。由此,具有黄州风情的26段人和事,被从时间里搬运了出来,与故事对应的,还有26个寻访批注。手稿涉及到的人物十分丰富:七毛、姜婆婆、荭丽……其中主要人物姜浩并不是一个兀自独立的个体,他鲜活的生命力,是在人与人织成的巨大网络中获得的。

手稿从《返乡》开篇。写文革年代,姜浩被父母从兰州送回老家黄州,由祖父母抚养。刚开始,在玩伴们面前他总会以师自居,用兰州话来宣扬、夸张兰州的大,渐渐地,当他的口音变成了地道的黄州话,难以承受的重压在他的心里产生了。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之所以竭力去争取身外的优势,皆因为由留守引发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等,这些有害心理需要某种优越感加以缓和、改善。对方言,人们一般有共同的负面认定,认为又土又俗。两年后,当他无意识说着一口小镇方言,补偿自卑的捷径就被堵死了,可内心的需求还没死灭,冥冥中仿佛有一股力量还在左右他,迫使他去寻找新的补偿出口。

翻开《草帽》《学雷锋》等一系列故事,我们能发现,姜浩将对于优越感的渴望,转移到了追寻成就感的奋斗上,他试着取悦老师,遵守秩序,成为一个好学生。但反过来,因成绩好,从同学和老师那里得到的仰慕和认可,又役使他产生努力做得更好的愿望。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他总是怀着兴奋和紧张去做,而成年人常常又不经意拆了孩子的台。比如姑姑答应帮他做草帽,后来又忘了;他要上台宣读学雷锋的感言稿,奶奶偏逼他穿上花棉袄。《忆苦思甜》等故事中,还能看到姜浩祖父母家很穷,他还和小妹妹一起生活,物质的匮乏让他不得不动用幻想。他在家里得到的关注比妹妹少,孩子的不幸累积得越多,对他的成长也越有害,潜意识中,老有什么在役使他对困境作出反应。他努力学习,用老师的夸奖、偏爱、关注,弥补内心的不满足感,反过来,这些夸奖和偏爱,激起了他更高的精神追求。在《老师》中,连班长荭丽都景仰他,他成为荭丽请教各种问题的“老师”。

黄梵的文体清澈和透明,文字中始终有一个背负自卑和野心的少年,不断在受挫中前行。但请注意,他背负的雄心,与遭遇不可克服的困难产生的挑战成正比,确切来说,他背负的,是一枚危险的定时炸弹。与《老师》对应的批注中,作者描述成年后的姜浩,花了六年时间给荭丽写了一封求爱信,可怕的是,被对方一口回绝,这一打击遗留的后果,是膨胀了他更大的野心。《引子》中说,他在南京经营了几家很不错的书店,潜台词是,他日夜操劳,不断奔波,饱受过度工作带来的折磨,才有了这一成功。但是,永不满足和由此而引发的野心像一味毒药,刺激并引领他一路向前,最终摒弃了生命,登上了那令人恐惧的雪山之巅……

要认清姜浩,必须要在他的人际关系网中追寻各种踪迹,获得对整个人群的认识。七毛的父亲自杀了,母亲又重病,内心累积的恐惧、忧虑、自卑,使七毛产生了源于挫败感的自信缺失。翻开《打架》《幽灵》可知,七毛是二道巷孩子们的“领袖”,征服感、突出感,赋予他一身蛮勇,在追求优越感的路上,他选择了一条社会不认可的捷径。然而,仅仅翻墙、打架并不能使他真正满足,这驱使他产生了更大野心……成年后,他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至今还关在黄州监狱中。姜浩的野心,也受到过这一不良玩伴的刺激,幸运的是,他的野心在学校寻得了一处容身之所。

小说以《大码头》收尾。姜婆婆希望姜浩不要和七毛混在一起,以便她困惑的晚年能得到安慰……可总有神秘的力量,阻扰和抵抗着她,她又无力应付,出于本能,姜婆婆转而向盲仙人求助。盲仙人说姜浩是仙人不能打,姜婆婆真的就不打姜浩了,她通过仙人神奇的符咒,渴望赎罪。仙人有没有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信念能激发人的道德感,使人具备一点神性,从而提升困境中人的生活品质。姜婆婆作为老一辈的一员,采取责打似的教育,对姜浩想去改善处境,也意外起到了推动。

在26个寻访批注中,黄梵用自我返乡的视角,把手稿里的那些黄州人,把他们当下的生活又摆放到读者面前。被夫人抛弃了三十年的班主任;给姜浩讲过故事,已死了四十年的安妮山;已自杀的宋老师……在人与人织成的网络中,作为主体的姜浩,由于全身被这种“织线”织成,在这样的网络中,我们看到了他唯恐受伤,怕被忽视等,由此膨胀出的追求感,始终像一团鬼火,在他的前方引路。

《一寸师》的名字,表面指那些带给别人浅微教益的人,但从更深内涵来讲,作家暗示出的恐怕是人类藏于深处的自卑情结,与生俱来。如果不是因自卑,恐怕就不会有激起亢奋野心的强大动因。在姜浩的人生早期,周围那些成为他的“一寸师”的人,起到了帮他解毒的作用,让他能一展所长,走向与七毛相悖的另一条人生之路。

黄梵已贡献出的很多作品,对人的幽暗意识的把握和传达,显出禀赋极高的认知和才华。在《一寸师》中,黄梵还借姜婆婆这一人物,提出了人性中的神性问题,在赋予人启蒙理性的同时,又通过理性可能作恶的天然解毒剂——神性——似乎为我们又悄悄开创出一片新的认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