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石榴红》:于无声处听惊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施战军  2019年05月06日16:28

“春雷响,惊蛰到”,收到海飞首部儿童文学作品《石榴红》(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书稿时正值惊蛰前后,与书中提及的“惊蛰”遥遥相望,已相隔了微茫杳远的80余年——书中故事的开端,正是伴随着1937年的第一声春雷,它将女孩小欢从酣梦中震醒,记录下天真稚子对春日降临的期盼,却也无形之中将那个时代“万家墨面没蒿莱”之下的暗流,搅动得更加汹涌激荡。1937,因其所承载的不堪回首的过去,已成为一个富有丰富隐喻、沾染着刀光剑影的年份,而这部选择定位于1937年,即主要以日寇侵华、汪伪当政的上海“孤岛”时期为背景的儿童文学作品,正是通过9岁的女孩江小欢一声惊呼:“真的打了,春雷!”宣告了一些不言自明的时代况味。

海飞非常擅长将人性的繁杂深植于战争这类大事件,更长于将战争的复杂多险嫁接于平常物事的细节。此次他将儿童视角与战争题材相结合,本身就接近于一场文学“跨界”的冒险、一次创作分寸的较量。

《石榴红》挑战以儿童视角、儿童立场回归中华民族蒙难之际的历史现场,并主要塑造了主人公江小欢这一纯真、坚毅而积极的人格形象。小欢不仅仅是被动的受害者,她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她拥有了自己的“潜伏代号”——石榴,以纯真而坚毅的眼神直面战争的苦难,随守护人江枫乔装打入敌人内部,机灵地周旋于危险边缘。在小欢的身上,跃动着源自生命本初至为纯粹的赤子之光,我们恰恰无法从孩童以外的人获取更多。

故事的讲述方式又与一个古老的文学母题——“寻母”紧密相连,这成为小欢行为的最大原动力。战争残忍剥夺了无数家庭几代同堂、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骨肉分离在当时已不是稀罕事,只不过小欢的母亲安娜却是以更为主动的牺牲者姿态来成全大我放弃小我,化无数个相似的人间悲剧变为浓重悲怆的“这一个”。

编剧出身的海飞亦擅长编织悬念与谜团,缜密缀连史实如钱塘江大桥大轰炸、杭州火车站大轰炸于虚构情节之中,将小说写得犹如剧集般跌宕起伏、宛在目前。

海飞曾刊发于《人民文学》上的中篇小说《麻雀》和《捕风者》,同样发生在日寇侵占下的上海“孤岛”时期,曾引起业界的强烈反响。而《石榴红》这部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与上述作品有着相似的人物构架与时代背景。但在对抗战主旨“隐”与“显”的精准把控中,《石榴红》则采用了更为柔和低吟的笔调,以孩童澄澈透明的视角来展现出离乱与人性,静默深沉,却不失遒劲之力。可以说,这部“惊蛰之作”带给我们太多惊喜,那一声更比一声激烈的惊雷曾在1937年以后屡次响彻整个中原大地,并最终吹响集结的胜利号角,也必将在儿童文学题材范畴激起更为开阔、更加厚重的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