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光影相连 芳菲满城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许 莹  2019年04月24日08:38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家·国”为主题,继续秉持“共享资源,共赢未来”的办节宗旨,推进中外影人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在为期8天的时间里,共举办了300余项活动。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七大主体活动之一,今年的“天坛奖”评奖共收到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775部影片报名参选,类型丰富,风格多元,经过层层筛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入围“天坛奖”。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天坛奖”各项奖项逐一揭晓,中国电影摘得三项大奖(见右图)。

电影展映:影视文学改编表现抢眼

“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共有近500部中外佳作参加了展映,吸引23万观影人次,同时举办了63场见面交流活动,在影人和观众间架起沟通桥梁,分享光影背后的故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展映的影片中,影视文学改编表现格外抢眼。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特别策划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展上,改编自萧也牧同名小说的《我们夫妇之间》、改编自湛容同名小说的《人到中年》、改编自茅盾短篇小说《倒闭》的《林家铺子》、改编自前涉小说《桐柏英雄》的《小花》、改编自阿城同名小说的《孩子王》、根据莫言1986年发表的两部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的《红高粱》、改编自彭建明同名短篇小说的《那山、那人、那狗》等国产片佳作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过去的70年里,我们可能没有机会亲临历史现场,但留存至今的电影胶片和那些笔触细腻的文字却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镜子,带领我们重温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的头号重磅无疑是特展·1939 1959 2019· 光影奇遇。特展选择电影百年发展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以纵向的时间流变勾勒出电影艺术在美学上发生的巨大变革。1939年好莱坞叙事电影发展到古典时期的最高峰,催生出数部垂名影史的大师佳作,约翰·韦恩于1939年执导的西部片《关山飞渡》就是其中一部,该片改编自欧内斯特·海科克斯1937年发表的西部小说《通往洛兹堡的驿道》,西部小说带动了西部电影的发展,这部探讨文明与野性对抗的经典西部叙事更是启发了电影史上的诸多作品,并直接影响到本届电影节中展映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

在好莱坞往事板块中,希区柯克的诸多影片火爆到二次开票,改编自康奈尔·伍尔里奇同名短篇小说的《后窗》、改编自布瓦诺和纳西雅克合著法语小说《晕眩》的《迷魂记》、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罗布特·布洛克同名小说的《惊魂记》、改编自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德同名短篇小说的《群鸟》等让观众再度领略了国外文学改编电影的别样光景,一生获得赞誉无数的悬念惊悚片大师希区柯克,几乎所有的电影剧本都由他人改编,但是他不喜欢将经典小说作为改编的来源,也不钟情于同单一作家的合作,导演的个人喜好与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对文本的选择,也成为希区柯克的典型标志。

特展之外,今年北影节的致敬影人环节同样精彩。金庸回顾展上,改编金庸作品的经典《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东邪西毒:终极版》和金庸于上世纪50年代亲自编剧的银幕佳作《绝代佳人》和《王老虎抢亲》等跃然银幕,表达了观众对金庸及其创造出的江湖世界的无尽追忆。

影人故事:过去、现在和未来

“光影七十年奋进新时代”是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之后第一个重要的主题论坛。论坛上,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谢飞、第五代导演张会军和吕乐、新生代导演宁浩与青年导演郭帆五位嘉宾回忆过去、正视现在、畅想未来,他们无不对时代给予的机遇充满感激。

谢飞导演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是新中国电影最辉煌的时期,票房特别好,80年代每年有290亿人次走进电影院,到了90年代初还有50亿到60亿人次,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地方,可谓电影大国。同时,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同一年内国际三大电影节奖项都颁给了华语电影。可以说,中国电影艺术在1992年、1993年已经走向了世界。谢飞导演认为,近十几年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成绩上,“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电影的第二大市场,比较繁荣,但要在艺术上走向世界,还有相当长的路。”

回顾是因为敬仰,回味是因为尊敬。张会军谈到,第五代导演毕业时得到了许多年长的电影工作者的扶持和帮助,才得以摆脱以往制片厂论资排辈的桎梏,得到了许多拍片机会。《找到你》的导演吕乐也说,他至今仍坚持拍现实题材电影,就是受到了前辈电影人的影响。

宁浩回忆当初拍摄《疯狂的石头》时,就已经是数字机器拍摄了,这大大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而且当时已经不需要太大照度的灯来操作,技术上更加便利和自由。郭帆则表示自己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会从事科幻片创作。

行业对话:编剧能力是从事电影行业的基本素质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着眼于当下国内外电影产业要素及电影从业者的需求与现状,举办了中国青年导演崛起之路、好莱坞电影大师班、数据驱动的国际版权贸易与保护、从编剧到导演的成长之路、2019网络影视的机遇与挑战五场行业对话,主题各有侧重,从电影新人孵化扶持成果分享、中美电影行业的合作探索、利用新技术推动IP权益保护、编剧转型导演的经验交流、网络影视的发展前景等方面,为广大电影从业者提供沟通交流的开放平台,助力中国电影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产电影正处于资源整合时期,很多有成熟作品的编剧开始转行做导演。有的是原本就心怀导演梦,有的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实现自我突破,薛晓路、彭三源等编剧都曾转型以导演身份带来诸多优秀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当下业内由编剧跨界导演的有40余位,且成递增趋势。由编剧帮主办的《从编剧到导演的成长之路》行业对话邀请到了张小北、吴楠、于淼、田羽生、袁媛等多位转型导演的编剧,分享跨界经验和心得,为电影创作者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和创作思路。张小北的编导作品《拓星者》目前正在后期制作中,他坦言自己转型的难点在于需要适应去做剧组管理工作。袁媛对此非常认同,她谈到导演必须与各个部门沟通协调,才能保证剧组的运作。吴楠即将上映的导演处女作《狗眼看人心》原本是给别人写的剧本,却因各种机缘得以有机会成为导演,她表示作为编剧有电影剧本解释权的优势,可以通过剧本凝聚团队。于淼的导演处女作《来电狂响》于去年上映,他邀请张一白做监制,现场他将张一白给他的建议分享给大家,“新导演别把眼光聚焦在技术上,把你最擅长的人物关系、核心矛盾表达出来”。前任系列的导演田羽生认为,编剧能力是从事电影行业的基本素质,制片人、美术、摄影都必须要有编剧基础,或者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因为电影说到底就是讲故事。编剧素质应该普及化,从高中开始就需要学习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不见得是要成为编剧,但是需要具备对故事的审美能力。

由此可见,编剧转导演不仅意味着身份和职能的转变,也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主题演讲环节,宋方金并不赞成所有编剧都转型当导演,他希望更多编剧能够坚守在编剧岗位上,“你做导演想得到的,你做编剧也一样能得到,但是你做导演得不到的,你做编剧却可以得到。”

市场观察:艺术电影发展任重道远

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市场签约仪式上,共有77家企业的40个项目达成签约合作,总金额达到309.0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8.48%,再次突破纪录。签约项目包括重点影片开发、重点影片宣发、达成战略合作、建设产业园区、设立行业基金以及青年影人的培养计划等。经过8年的发展,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签约额是第一届签约额的10倍。

除此之外,北京国际电影节也一直高度重视艺术电影市场动向,努力为艺术电影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增设了艺术电影推广论坛,今年,艺术电影论坛首次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重点打造的六大主论坛之一,重要性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记者在论坛现场了解到,全国艺术影片放映联盟从成立以来,以专线放映、联合放映和举办影展等形式共放映了80部影片。家庭影院从原来45个城市的110家影院,扩大到了覆盖248个城市的3222家影院,加盟银幕达到3795块,目前正在专线上映的电影票房已经达到了9450万元。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全国艺联负责人孙向辉介绍,全国艺联今后将以主题系列的形式发布影片上映计划,“2019主题系列”由“雕刻时光”(《罗马》《撞死了一只羊》《肉与灵》)、“艺术人生”(《波西米亚狂想曲》《卡拉斯:为爱而声》《音乐家》《达琳达》)、“新锐巨浪”(《监护风云》《柔情史》《筹款风波》)三个系列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展组成。这种主题式放映有别于商业院线影片单独放映的模式,影片将通过不同的相关性有机呼应,逐步形成观众稳定的观影习惯和对全国艺联的品牌认知。通过本次艺术电影论坛,专家们都认为艺术电影应当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丰富电影市场多样化的重要内容,艺术电影发展任重道远,前途璀璨。

创办于2011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年轻且富有活力,但也有其稚嫩、尚不够成熟的地方。不少业内人士反映,北京国际电影节从市场到创投、从论坛到展映什么都有,但是缺乏一个明细的、长远的、深入人心的目标,这既需要时间的沉淀,也需要电影节主动有意识的策划挖掘,相比较偏重艺术与先锋的威尼斯电影节、偏重商业与艺术相结合的戛纳电影节、偏重政治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柏林电影节等,我们很难说出北京国际电影节到底偏重的是什么,它应当努力成为一种电影美学力量以及创作理念最坚实的守望者,这不仅是电影节的品牌需要,也是影迷审美期待与影片创作方向的一次有力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