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邓湘子《像蝉一样歌唱》:唱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来源:文艺报 | 韩进  2019年04月17日12:15

邓湘子长篇儿童小说《像蝉一样歌唱》是一部讴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赞美诗。小说讲述湘西侗族居住区岩头坳因为高速公路开建带来的由惊恐到欢欣的有趣故事,反映了山村农业文明与当代科技文明在激烈碰撞后由畏惧到相拥的发展历程,通过女生合唱团“像蝉一样歌唱”侗族大歌《蝉之歌》的诗意描写,讴歌新时代带给山村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村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风味和鲜明的时代象征意义。

小说以四年级小学生易定柱梦见“好多好多的蝉变成了爱唱歌的女孩”开篇,通过与其堂姐五年级小学生易春蝉“关于蝉变女孩”的对话,巧妙地将树上的蝉、易家姐弟、女生合唱团等三组主要形象融为一体,由此展开三条故事线索:村里的蝉鸣声由消失到复归、易家姐弟苦苦寻找的大白鹅自己回到家中、女生合唱团紧张排练侗族大歌《蝉之歌》。引发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就是修建高速公路的机器轰隆隆地开进了偏僻的岩头坳,彻底打破了山村与生俱来的寂静。这一切都是因为村民们从未见过、发出奇怪叫声的庞然大物——高速公路挖土机的轰鸣声引起的恐慌。这场末日大逃亡般的魔幻场景,将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科技文明与以飞鹅为代表的乡村文明的交锋碰撞表现出来,让人思考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如何让与世隔绝的村民接受高速时代的到来,事实是最好的老师。作者将易家姐弟的“寻鹅旅行记”设置在高速公路沿线,借以展示高速公路建设,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体验去比较,了解高速公路开通后将给人们带来的交通便利、环境优化、生活改善和美好前景,自己得出高速公路不仅是连接山里山外的一条通路,更是村民走出贫穷的致富路,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路。侗族人对高速公路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反映了人们观念的痛苦转变。转变观念后的侗族人面貌一新,他们用自己特有的能歌善舞的方式,跳起大型集体舞蹈,拥抱高速时代的到来。小说在大团圆式的狂欢中,写出侗族人对高速公路即将建成的期待和庆祝,感受着侗族人的欢歌笑语,带领读者沉浸在美满幸福的憧憬里……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多元文化相融相通,这一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小说中有着很好体现。小说中写到高速公路的设计和修建,始终将保护自然生态和侗族文化遗产作为第一原则,为此高速公路经常改道而行,宛若彩带萦绕在山岭之间,又如游龙穿行于山涧田野。不仅如此,高速公路的站点和线路设计,还特意将湘西自然景观和侗族文化遗址串联起来,将高速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旅游融合一体,每一条高速都是一条绚丽多彩的山水人文画廊,展示了美好生活的美丽画卷,让人了解湘西,向往未来。作者把眼光投向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统筹考虑、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并行不悖,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化景观。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里,人类无论走到哪里,也离不开自然的怀抱。人始终是自然的孩子,要对自然心存敬畏,亲近它、了解它、和它做朋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与现代的相融相生,集中体现在侗族大歌《蝉之歌》中。侗族人的生活与艺术,和大自然高度地协调与融合。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就是模仿天地之间的虫鸟之声,就像作品开篇易定柱对姐姐易春蝉所说的,“姐姐一定是蝉变的”,“会唱歌的女孩子都是蝉变的”。在《蝉之歌》里,女孩就是蝉,蝉就是女孩,人与自然就是这样和谐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作者以“像蝉一样歌唱”为作品命名,让人想到人与自然、山野和虫鸣,想到侗族大歌的旋律和古老的侗族文化,想到群山环抱的神秘湘西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悠远的艺术胜境。

作者自述“《像蝉一样歌唱》是一部关于土地与童年、关于劳动和创造的颂歌”。土地与童年是一对生命伴侣,是人和人类的故乡,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使人类日益远离大自然的时候,儿童文学创作回归“土地与童年”意识,带有文化反思和文学寻根的哲理意味。作者在《后记》中说:“我喜欢土地。我喜欢在土地上成长的孩子。我喜欢讲述孩子们在大地上成长的动人故事。我喜欢那种将乡土题材上升为土地意识的艺术表现。我在《像蝉一样歌唱》里写蝉声,写歌声,写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希望写出生命成长中刻骨铭心的体验和记忆。”

小说以寻找大白鹅为线索,写孩子在“大地上的探索”和在探索中成长。大白鹅的逃失对一个乡村孩子来说,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情感上的重大事件。寻找大白鹅的过程,是孩子与大地亲密接触的过程,也是认识家乡和新建高速公路的过程。大白鹅最终自己飞回家里,和孩子团聚,既是情感的慰藉,也表明生活的美好复位,人们又重新回到坚实的大地上。从土地被侵害的惶恐到高速即将开通的欢欣,是孩子情绪上的起伏,也是整部作品的情绪变化,包含着孩子在经历了两种文化由对抗走向包容的融会中逐步成长。但这里的成长不是儿童个体的成长,而是发生在湘西这块神圣土地上的跨越式发展——经济、文化、自然、人类的协同发展。小说以小孩子的视角反映土地的命运,从小山村的变化折射大时代的变迁,以侗族人的淳朴讲述中国梦的故事,引发读者对湘西南大地的了解,对“土地与儿童”的感悟,渗透着可感可触的土地意识与童年美感。

作品有鲜明的侗族文化特色和浓郁的诗意抒情风格。侗族人自古以来爱唱歌、会唱歌、会编歌,认为“饭养身,歌养心”。侗族大歌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以其“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大胆借鉴侗族大歌的类型来表达内容和结构形式,用侗族歌唱文化来辅助叙事,全篇充满侗歌的旋律和蝉的鸣唱。

在小说构思上,作者将整个故事设置在侗族文化现代化的宏阔背景下,以侗族大歌的古老形式,传达当代侗族人的生活情感,达到了“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艺术境界。小说《序曲:嘎腊温》在侗族儿童游戏歌《蝉儿回来了》中拉开序幕,《尾声:多嘎多耶》在集体狂欢的新编侗歌《高速公路过侗寨》中徐徐落幕。作品主体部分按侗族大歌的四种类型分为《嘎听篇》《嘎吉篇》《嘎麻篇》《嘎想篇》四个部分,分别以侗族大歌的声音大歌、叙事大歌、柔声大歌、伦理大歌四大乐章,将歌唱内容和歌诗形式近乎完美地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古老又清新的民族民间文化氛围,犹如一部完整的关于侗族文化的歌舞诗剧。

作者十分注重侗族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作品中的合理运用,整部作品有32处采用了侗族大歌的歌唱方式来讲述故事,其中传统大歌《蝉之歌》成为贯穿全篇的主旋律,通过《蝉之歌》在不同情景下多种形式地反复吟唱,将侗族文化元素融会在形象塑造、情节推进、事件展开、环境烘托、人物语言的方方面面,以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的虚实笔法来创造美感境界,在诗情画意中给读者以深远的历史感和鲜活的现实感,古老传统的侗族文化在当代儿童文学艺术中获得新生。

邓湘子是一位有追求、有责任的儿童文学作家,《像蝉一样歌唱》讴歌了新时代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融合、多元文化相生、生态环境优美的美好愿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融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儿童性于一体的现实题材儿童文学原创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