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梁晓声:认清“人世间”的真相依然爱它

来源:现代快报 |   2019年04月15日07:49

梁晓声

近日,作家梁晓声携新作《人世间》做客南京书展。从酝酿到完成这部一百一十五万字的小说,前后经历了八年的时间,梁晓声一个字一个字在400字的稿纸上“爬格子”写了3600多页。写完这部长篇小说,梁晓声步入七十岁。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评价,这是一个重要作品,不仅因为是梁晓声写的,不仅因为篇幅长,而是小说有力地刻画了时代变迁,尤其是时代变迁中的人物,他们一再向我们发问:人可以是什么样?人应该是什么样?那些人,那些精神形象,是立得住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写作知青文学《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至今,梁晓声一直在向现实主义致敬。

实习生 曹嘉欣 见习记者 张垚仟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王凡/文 牛华新/摄

1

1984年,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今夜有暴风雪》改编的电视剧在北影录音,梁晓声自掏腰包请演员们吃夜班饭。那时候还没有“卖版权”这一说,梁晓声接到导演电话询问小说能否拍摄成电视剧的时候,作为作者,他觉得这是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在电话里一口答应,还问导演:“有什么是需要我做的吗?”

梁晓声一系列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有人将1984年称为“梁晓声年”。那些年,仍有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因为受梁晓声知青文学的召唤而奔赴黑土地。他的作品以充沛的英雄主义豪情书写北大荒一代知青的气质与命运,成为了新时期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梁晓声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的文学充满昂扬向上的力量。

作为一个四十多年笔耕不辍的作家,梁晓声的文学成就远不止为读者们熟知的知青文学。在新旧世纪之交,梁晓声出版了一系列批判中国社会现实矛盾、关注社会底层百姓命运的书籍,如《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生存启示录》。文学界评价他:“逐渐完成了由强烈的理想主义者向现实批判者的角色转变。”

新作《人世间》秉持了他一贯关注他者命运的主题,小说以北方某省城的共乐区为场景,书写了几个普通家庭的几代人在50年间的生活历程。

与李洱的《应物兄》、徐则臣的《北上》等作品一起,《人世间》荣获《当代》2018年度五佳作品。授奖词这样写道:“作品由小日子的串结、小人物的群像,折射了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对于普通人生活的深刻影响,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内在勾连。并由此告诉人们,无论是什么时代,自己的路都要自己去走,自己的命运都要自己把握。”

2

书写有温度的文字、展现人性的幽微之光,是梁晓声的文学理念之一。

“我小的时候,家里那么穷,日子的光色那么灰暗,我为什么还读书?因为那书里有温度,有美好的人性。”书中高尚的人性,美好的亲情、友情、爱情,哪怕愁苦但是真实的生活才是促使梁晓声继续读下去的动力,“读这样的作品才感觉到文学是好的。”

“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给人以精神的滋养,人类归根到底需要文学,还是它促使我们在精神上和品格上提升、再提升。即使我们自己觉得提升的过程很吃力,我们也会认可那些好的品质、心怀尊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文学才和人类发生关系。”梁晓声说,文学具有引人向善的力量,这对于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可能我所读过的那些对我影响最深的书,里边都有过美好的人性。这就是人性的幽微之光。”

曾有声音对梁晓声作品中的人性理想主义表示质疑。梁晓声回应道:“有好多人谈到我文学作品中人性的理想主义。我个人来看,我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写过,像雨果《悲惨世界》里冉阿让向贾维伸出一只手,那样的一种高度。我的作品里只是写到一些人,他们在一些事情上可以做得好一点点。就这好一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媒体评论家或者读者提出,这可信吗?而我认为这可能正是一个令人忧虑的事情。”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梁晓声身上实现了融合。梁晓声说,他写《人世间》,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向现实主义致敬。通过他笔下不同层面的人物,传达他对社会的感知和愿景。他非常赞同作家铁凝所说的“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我既写人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也写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通过‘应该怎样’,体现现实主义亦应具有的温度,寄托我对人本身的理想。”

当然,梁晓声也坦言,他知道写现实主义很难,但他依然还要去做。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最大程度地做到。所以就有了《人世间》那种很执拗的写法,绝不绕过去,也绝不躲过去。“我也确实属于屡败屡战的那种人,我就不丧气,因为我喜欢现实主义,我认为现实主义应该坚持反映现实的责任。”

3

从青丝写到白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梁晓声都没有弄清楚印数、版权和字数稿费之间的关系。

“你的创作跟金钱的关系那样远,写作当然就变得很纯粹。”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梁晓声还在一笔一画地写作着,《人世间》的3600多页稿纸堆起来有将近一人高。中国青年出版社责编李钊平发现,第一卷的字写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放在格子里稳稳当当;到了第二卷的时候,字就慢慢涨开了;第三卷的时候,字里行间拳打脚踢了。从字迹的变化,可以看出作家写作的艰辛。

梁晓声坦言,他知道怎样的作品能够获得商业化的成功,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弄能写出畅销书,但他有他的倔强,不愿这样去迎合市场。“越写年纪越大,写到70岁的时候,还想着我这本书应该怎样写,人们到底喜欢看什么?我加进哪一些,他们更喜欢看,这样我能多印多少册,多得多少稿费,不觉得自己太悲催了吗?这时候可能就只剩下一个愿望,向文学致敬。写了这么长时间,快写了一辈子了。好好写一部作品,文学影响过我,相信它也会影响别人。向文学致敬——我是因为这而写的。”

在现代快报记者对梁晓声专访时,发现他入住宾馆的书桌上,摊放着随身携带的书稿、笔记以及旅途中阅读的书籍。尽管接连的活动让他有些疲惫,尽管路上的时间也不多,但梁晓声说他习惯了在火车上读书、记笔记。

不停笔、不松懈,是因为梁晓声觉得自己还没能写出一部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就像大仲马晚年的时候读着自己的作品,或者请别人读自己的作品,然后情不自禁地说‘写得真好啊’。如果我也找到这种感觉,我就愿意停下笔,不写。”梁晓声说,“现在之所以还写,是因为还没有这种感觉。写了这么多年,写了这么多次,还没有几篇,自己能够自言自语地说‘写得真好啊’。”

对话

读书

影响人生的一切

读品:您曾在多个场合谈到阅读对人的影响。

梁晓声:要使人们意识到读书和自己的人生是非常有益的一种关系,对于中国的很多人口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是外力所能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回答,我不读书,对我有什么不好。读书影响我开小店吗?影响我做生意吗?影响我当演员吗?影响我当体育明星吗?影响我家庭和睦、影响我找对象吗?我们会看到读书似乎什么都不影响。但其实,我也看得很清楚:读书影响一切。你的一切都被你是不是一个读书人而影响。

读品:您对读您作品的读者有怎样的期待?

梁晓声:我相当自信如下一点,在14亿人口的中国,有一类我心目中的读者,他们就在那,存在着。他们期待着我的书,只要我的书出来了,他们就会找到它,就会读它。央广广播了,很快地收听的人数就会超过100万。收听的人都会互相传递短信。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人世间》研讨会的时候,有些女评论家反复地说感慨万千,感慨万千,我们期待了好久。

读品: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有文化,您有四句话在网上非常火。这是您何时提出的?

梁晓声:是在我们北京语言大学某一年的新生入学仪式上,我代表老师们讲几句话,在那时候讲到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做人的话,要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文化对于一个个人在修养方面体现为我说的这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读品:可否透露您下一步作品的计划?

梁晓声:我最近完成了三个电影剧本,一个已经在拍摄,估计最后三个都会拍摄。前不久美国电影《绿皮书》,我去看了。令我惊讶的是座无虚席,而且都很安静,从头看到尾。散场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真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证明我们的相当一部分观众在期盼看到这样的电影,这样的电影还是太少。这是我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是我心里也有一点感动,甚至你看得出来创作者在创作这样的一些作品的时候,那种孩子般沉浸的欢喜的那种心情。也正因为这个,我在想,我也按照那样的一种状态来搞两个电影看。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今夜有暴风雪》《雪城》《郁闷的中国人》《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