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临夏三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徐光文  2019年03月30日08:36

砖雕:青砖上的乐曲

厚重的黄土造就了厚重的文化。从大地母亲的胚胎中孕育出的青砖,在集智慧与勤劳于一身的临夏人手中奉土成花,承载了几千年的文脉。

源于秦汉的临夏砖雕,在两千年历史的淬炼中印上了各个时代的特色,形成了多元的艺术特征。一块块普通的青砖经工匠艺人的巧手,变幻成花鸟鱼兽、山水人物、亭台楼阁,绽放出灵动的华彩。栩栩如生的砖雕赋予建筑丰富的内涵,使灰暗的墙壁有了灵魂。

漫步在临夏大地,一处处古建筑犹如动人的音乐,而砖雕,则是这音乐中最美妙动人的乐章。一块块砖雕浅吟低唱,讲述着风烟滚滚的历史,浴火百炼、精雕细刻,雕出了一个民族的百花园。共有的精神家园在此凝固,工匠精神在此展现。

木雕:以刀代笔绘乾坤

雕梁画栋源于世人对美的追求,因为它的存在,使建筑装饰表现出精巧细腻的风格。

传说鲁班在修建炳灵寺时,将斧子落在黄河岸边的白塔寺川,从此这里能工巧匠辈出。炳灵寺的遗存,让这一传说更显可信,也为临夏木雕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临夏红园、万寿观、东公馆内的木雕巧夺天工、美不胜收,让你领略到“中国建筑艺术博览园”的风采。五台山、莫高窟、塔尔寺也不乏临夏匠人留下的杰作,让你看到临夏木雕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白塔的木匠,吾屯的画匠”“石家的木匠,杨家的画匠,赵家树林的笤帚匠”“十七十八的尕木匠,二十上学了个画匠。画龙画虎画月亮,尕妹的模样哈画上”。这是生活在临夏这片热土上的民间工匠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传承,他们把心中最美的东西用刀刻出来,用笔画出来,将才华挥洒在雕梁画栋间,将美梦渲染到巍峨壮丽的建筑上。

葫芦雕:针尖上的芭蕾

你从《诗经》中走来,身段婀娜;你曾是天宫神仙的宝物,也曾是达官贵人的玩物。作为中华吉祥文化的承载物,你引得无数人顶礼膜拜。匠人拿起刀、针,在你的躯体上刻出自己的情怀,在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

葫芦好看画难雕。明代《五杂俎》载:“葫芦刻乃皇家贡品。”它是王谢堂前燕,飞不到寻常百姓家。

时间的车轮转到了清末民初。一位名叫李文斋的老秀才擅长书画、才思敏捷,摈弃刀刻,改为针雕,使葫芦雕成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其后,临夏老艺人马耀良大胆创新,吸收微雕之长,采用大针勾勒、小针刻画,使临夏葫芦雕风格凸显,重于微雕,轻于金石。于是“针尖上的芭蕾”在古老的临夏大地开花结果,孕育“福禄”。

如今,气韵生动、惟妙惟肖的葫芦雕,已经走出国门,漂洋过海。300多人以葫芦雕为生,葫芦真正成为了临夏人民的“福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