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狗小猫小儿科?优秀儿童文学才不是对“娃娃腔”的摹拟

来源:文汇网 | 许旸  2019年03月26日08:29

究竟什么是吸引人的儿童文学?“曾经一段时间,有声音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小儿科,只是小狗小猫的文学。我并不赞同。”今天下午,由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主办的2019上海市儿童文学迎春座谈会上,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锦江谈到,如果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一味强调“儿童情趣”“儿童趣味”,“不能说错,但这对儿童天性的理解有狭隘处,容易造成的现象就是,如今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对‘娃娃腔’的摹拟,形成低下身子与孩子说话的幼稚模式。”

在不少学者看来,儿童文学沦为“小儿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本土创作者缺乏对儿童“人的意识”的关注,对儿童的社会属性研究甚少,甚至几乎看不到。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40年的张锦江说,有些儿童文学作品,往往陶醉于描绘脱离社会实际的校园生活,或是过于凸显儿童自娱自乐的小天地,带来题材单一、视野孤立、形象雷同化、说教统一化等顽固弊病。

事实上,不少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将主人翁放在世界生命的社会群体中来表现的,比如美国作家鲍姆《绿野仙踪》中,童话人物的社会属性非常广博;西班牙作家希梅内斯《我和小银》,通篇闪烁着一头银白色小毛驴的社会人性的光泽;《木偶奇遇记》《长袜子皮皮》关注儿童自我意识的提升蜕变;更不用说安徒生营造的童话世界,儿童的天性饱含着人的文化哲学意义。

学界认同陈伯吹的一个说法:儿童文学是小孩子的大文学。“作家在进行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时,为了写好儿童的艺木形象,怀着一颗童心,善于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充分地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寓教育于娛乐之中。”对此,张锦江认为,“如果国内原创儿童文学能更多从儿童人学的角度出发,儿童文学创作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ACC4FE5A-BDBE-4CCF-9CC1-5102C14A2280.jpeg

与此同时,第八届2018年度“上海好作品”奖同步揭晓,奖励上海本土作家发表在上海儿童报刊的短篇儿童文学作品,竹园小学小读者对获奖作品作了评点。获奖作品包括韩丽君的幼儿文学《捉迷藏》、顾凌丽的幼儿文学《妈妈的爱》、戴达的儿童诗《致年少的你》、黄文军的儿童小说《落日·江湖》、霍聃的儿童小说《雪谷回音》、王肖雅的儿童散文《酸橙》、楼屹的儿童小说《拷贝不走样》、任溶溶的儿童诗《吃大包的故事》。此外,儿童画画家何艳荣获上海市儿童文学研究推广学会2019年度学会奖。

undefined

undefined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闪耀着它独特的魅力。以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吃大包的故事》为例,这首儿童诗发表于《好儿童画报》2018年第1期、第2期合刊,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挖掘细节,传递了祖孙之间脉脉的温情。读着读着,一幅温馨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而发表于《看图说话》2018年增刊的《捉迷藏》,则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将传统游戏设计得活泼有趣,解析了当代社会的情感问题,为亲子互动提供了方法。这是孩子的愿望,更是学前教育领域里的需要。

12BC01F0-9482-4FD3-A168-C74B38392BE6.jpeg

除了聚焦日常生活,也有作品传达科学精神。比如《妈妈的爱》发表于《十万个为什么》启蒙版2018年第12期,将一只玉带凤蝶的繁衍过程勾勒成渗透着情感和希望的科学童话。精美的写真手法,图文并茂引导孩子发现大自然的魅力,拓展了亲子阅读空间,也提升了科学童话绘本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