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静睿对话许莹玲:写作者的身份与视角

来源:澎湃新闻 | 王芊霓 严月茹  2019年03月26日09:02

3月22日晚,作为“澳大利亚文学周”和“老书虫文学节”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作家李静睿与澳大利亚作家许莹玲的对话在北京老书虫举行,题为“想象及其所锻制的”。

李静睿

李静睿毕业于南京大学新闻系,开始写作前,她有一段长达八年的的法律记者生涯。长期的奔波让她感到疲惫,机缘巧合下,她辞掉工作,来到纽约开始写作。李静睿认为自己的写作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但多年以后,写作却变成了她重新进入生活的一种方式。第一本书顺利出版后,李静睿又陆续出了四本书。

和李静睿有着同样法律背景的许莹玲是亚裔澳大利亚作家,也是从律师行业辞职后开始专职写作。许莹玲出生于悉尼的一个移民家庭,父母是马来西亚华裔。在小时候,许莹玲的周围很少有亚裔,她没有上华语小学,而是接受标准的西方教育,所以她坦言影响她较深的反而是白人男性作家。许莹玲觉得尽管她还是会将亚洲元素和文化加入作品之中,但自己并不是在创作标准意义上的 “移民小说”。《轻小奇妙事》中都是极具想象力的故事,有肚子上长了第三只眼的“小女孩”,也有会杀人的“冰淇凌”。而她写作中大量的种族、政治、女性题材,都离不开一个“局外人”的视角。这种视角下的创造性写作也要归功于政治学习的背景,让她可以客观地从结构层面来思考社会问题。

《轻小奇妙事》

相似的法律背景和作家身份背后,却是两人迥异的成长经历。李静睿出生于四川一个贫穷的小城,在22岁之前她没坐过飞机,也不敢想象自己如今会过上满世界旅行的生活。李静睿觉得自己的文学启蒙归功于在文化馆任职的父亲。静睿父亲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小的图书馆,里面差不多有300本书,涵盖了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等大家的经典作品。正是这些书为李静睿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考上大学以后,李静睿发现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一种混淆:生于小城,在大都市上学。从广州到北京工作,又去美国,还在日本生活了几个月。这些因素都在她的作品间产生了混合,所以李静睿觉得定性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也正是这种混合给予她的作品以复杂性。

除了相似的法转文背景,李静睿和许莹玲还有一个常被提及的身份——“女作家”。许莹玲表示,人们热爱给作家贴标签,但她认为“女作家”称呼背后的定义却不甚清晰,女作家到底意味什么呢?尽管她的作品中也涉及性别问题的讨论,但许莹玲坚信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被称呼为“女作家”,许莹玲觉得只是因为自己碰巧生在了女性躯体之中,而这躯体本身并不能定义自己是谁。

和拥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的许莹玲不同,作为计划生育时代出生和家族里最小的女孩子,李静睿在这几年前都没有清晰的性别感知。但进入工作以后,社会并不能为她提供家庭那样乌托邦式的宠爱,她才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性别意识。和很多女作家一样,李静睿对“女作家”这个身份的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的转变。在创作政治寓言、爱情和科幻故事这类题材时,李静睿很少考虑自己的性别。但在创作剧本时,她会更倾向于从自己熟悉的女性视角切入。她不会再像初期写作那样,因为想抗拒女性视角,再刻意去写男性视角下的世界。

许莹玲。 Hugh Stewart 摄

许莹玲也对李静睿发问,相较小时候乌托邦式的生活经历,后来的记者生涯和写作是否可以被视为理想的陨落。但李静睿却觉得,自己的创作和理想主义没有很大关系。她认为初期写作源于逃避,所以她常创作私人话题。李静睿表示今天的自己不会特意去写社会话题,但如果遇到这样的题材,也不会刻意绕开。对于有些话题,她认为只要触碰到了就是好的。至于写得是否成功、能否出版、别人能否感受到,对李静睿而言,都没那么重要。

两位作家,跨越文化的对谈,让我们看到了相似选择后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这种差异背后对社会问题同质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