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原创作品改稿会: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学样貌的,应是生态体系

来源:中国新闻网  | 高凯  2019年03月24日06:54

“能代表一个时代文学样貌的,从来也不只是经典之作,而应该是一种生态体系,有培育它的时代土壤,有承接它、传递它的众多写作者、阅读者。”秉持这一思想,中国作家网于日前进行了原创作品改稿会的直播。

《十月》编辑部主任季亚娅、《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人民文学》编辑刘汀对中国作家网原创投稿频道的5篇作品进行分析与点评,并通过线上直播方式邀广大文学爱好者共同参与。

中国作家网是中国作协主管的专业文学网站,其投稿系统目前受到全国各地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文学爱好者的欢迎,为此,中国作家网精选原创来稿中的优秀作品,结集为《大地上的灯盏——中国作家网精品文选·2018》(上、下册),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此次改稿会的5篇作品均来自该文集,并经由网络投票确定,分别是雪夜彭城的小说《马谣》、宋煜的诗歌《黄昏的时候,所有事物都静默》、梁孟伟的散文《绍兴的水》、王沾云的散文《一寨物景皆如梦》、崔玉松的小说《穿过公路到镇上去》。这些作家中,既有热爱跑马拉松的“60后”中学教师,也有“80后”文学青年、“50后”退休老人;既有布依族的省作协会员,也有在财政局工作的“70后”云南姑娘。

来自民间的文学创作者是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自有坚韧旺盛的生长力。此次改稿会邀请有经验的文学编辑对原创作品进行评点,并开通线上直播模式,就是希望能够建立真诚、有效的文学沟通,提出问题、发现不足的同时,挖掘作品潜力,开拓作家视野,在探讨与理解、倾听与思考的良性互动中营造一方纯粹的文学空间。

对于此次改稿会上的散文作品,刘汀从专业读者角度提出散文实与虚的关系。他以《一寨物景皆如梦》举例,整篇文章出现8次“沧桑”这个词语,使用频率如此高,说明作者可能偏爱这个词,但某种程度来讲作者被这个词的含义裹胁了,或是被绑架了,反而在词语的已有的固定意义下把自己最真实的情感稀释掉了。刘汀表示,任何一个词语在流变过程中都会被赋予内容和含义,我们如何用自己的文学经验诠释它,表现它,这就是把已经虚的东西变成实的。

评点两篇小说时,肯定之余,三位编辑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穿过公路到镇上去》是写留守儿童的作品,三位编辑同时谈到一个突出问题:作者没有意识到给这个小说提供明确的时代气息或者说时代定位。徐晨亮说,这一类小说会让我们觉得不满足,从第一代留守儿童到现在的留守儿童,二十多年的变化,留守儿童一定会成长,随着年龄增加会面临很多问题,如果作者能够触及到亲子关系、社会关系等很多新话题,肯定还会有新的发展。对于这篇作品,刘汀认为小说本身有强烈的空间感,但是语言上的冗余叙述稀释掉了原本的张力、紧凑。季亚娅直言,作品还需要对语言进行锤炼,“写作者要把头开好,要有语言上的高度自觉,不能过于草率和随意地使用我们美好的汉语。”

诗歌作品方面,季亚娅谈到,很多写作者在疯狂寻找写作资源的时候,容易形成套路,变成高雅纯粹的趣味,他阻碍你去触摸真实和个性本身。“黄昏的静默”并不意味着可以理直气壮地屏蔽掉其他所有声音,风吹动的声音,鸟飞过的声音……这样的美学站位过于简单而自信。“现实世界泥沙俱下,诗歌除了可以处理和谐的美更应该包含破碎,作者不能主动躲进诗歌的趣味里面失声。”

从论坛到博客,再到专业文学网站、微信公众号,可以说,文学深度参与甚至推动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广大网民在互联网上不断开拓新的文学空间,催生新的文学形态,纯文学网络平台更需要以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团结并引导广大文学爱好者,共同建立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文学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