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文学地理学“新”在哪里 ——评《文学地理学原理》

来源:光明日报 | 詹福瑞  2019年03月23日09:00

梅新林、葛永海教授积十余年之功,以创建超越传统与西方的“新文学地理学”为己任,终于著成近120万字的文学地理学理论著作——《文学地理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集中体现了国际视野、民族情怀、时代精神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充分展现了理论探索的原创性、理论逻辑的严谨性、理论体系的超越性,堪称文学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奠基之作、创新之作、集成之作,标志着中国文学地理学理论建树的重要突破与走向成熟,对于推进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新文学地理学”之“新”在于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所谓“新文学地理学”,是相对于20世纪40年代以法国奥古斯特·迪布依《法国文学地理学》(1942)与安德烈·费雷《文学地理学》(1946)的相继出版为标志的西方文学地理学而言的,然而通过对上述两书的首次全译可知,由于草创时期的种种局限,这两部著作皆侧重于法国地域——区域文学研究,严格地说尚未深度触及文学地理学的核心理论问题,更没有完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建构。与此同时,由于两书一直没有中译本出版,因而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本土文学地理学的日趋兴盛与学理探索,与上述两书奠定的西方文学地理学传统并不存在着直接的学脉承传关系,这是两种产生于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形态的文学地理学。所以尤有必要明确提出“新文学地理学”这一全新的理论命题。

有鉴于此,《原理》基于19世纪“地理学——新地理学”与20世纪“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的历史经验,从“地理学——新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文学地理学——新文学地理学”的历史逻辑走向21世纪文学地理学理论建构的学理逻辑,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文学地理学”这一全新的理论命题。正与“新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的“新”“旧”之别相通,从“文学地理学”走向“新文学地理学”,同样并非只是概念的简单置换,其关键在于不同于以往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与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重构。

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新文学地理学”之“新”在于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在文学地理学理论思辨之作严重滞后与缺乏的背景下,《原理》表现出强烈的学术自觉和使命担当,以概念界说、学科定位、理论建构与方法创新作为重构“新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四大支柱,对于“新文学地理学”的体系创建实有理论奠基之效。

1.概念界说。鉴于“文学地理学”概念本身的多元性、歧义性与复合性,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将“文学地理学”的概念界说引向深入,《原理》通观“文学地理学”概念的时空异同,重点围绕“文学地理学”概念的历史变迁、多元复合与整体界说三个维度,然后将“文学地理学”概念体系归结为文学地理学统率下的地域批评、地理批评、地图批评以及地理诗学的复合概念系统。

2.学科定位。文学地理学作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在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上向来存在着互有异同的歧见与论争。《原理》重点围绕以下四个层面对此展开论辩:一是学科参照系;二是学科本位论;三是学科谱系论;四是学科边界论。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学科本位论,《原理》对此简要归纳为“文学本位论”“地理本位论”以及“文学——地理双重属性论”三种代表性观点,其中“文学本位论”居于主导地位,但“地理本位论”以及“文学——地理双重属性论”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彼此可以相互交融与借鉴。

3.理论建构。理论创新是灵魂,是核心,而衡量理论的价值则在于是否具有原创性与超越性。《原理》借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杰弗里·马丁有关地理学所要关注和回答“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它意味着什么?”三个核心问题(《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以及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弗朗科·莫雷蒂所提出的“空间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空间”的重要概念(《欧洲小说地图集,1800—1900》),然后根据文学地理学的跨学科性质与特点,最终重构和熔铸为“版图复原”“场景还原”“精神探原”的“三原”理论,从而完成了契合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内在需要的理论创新与建构。

4.方法创新。“文学地理学”既是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同时也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原理》鉴于来自地理学界与文学研究界两大学者群体不同的专业背景与本位立场,以及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应对策略,简要归结为“地→文”范式论与“文→地”范式论的“二元研究法”,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彼此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借鉴、相互增值。

在“新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创建的四大支柱之间,“概念界说”重在为其确认“身份”,“学科定位”犹如为其铸就“骨架”,“理论建构”更是为其注入“灵魂”,则“方法创新”主要为其提供“路径”,其中“理论建构”又是重中之重所在,也是《原理》统率全书的最为重要的理论建树。

彰显了新的理论价值

“新文学地理学”之“新”在于彰显了新的理论价值。《原理》以开创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文学地理学”为使命,充分彰显了从历史逻辑走向学理逻辑、从接续中西学术传统走向自我创新的超越性意义,尤其是通过“学理”“学科”与“学派”三重学术指向,为“新文学地理学”后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前景。

一是“学理”层面的理论价值。作为对法国、美国两大学术中心的借鉴与超越,《原理》努力站到21世纪的学术制高点上,以新的学术视野与思维重新思考文学地理学的诸多焦点问题,并为此提供更富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其核心内容是概念、学科、理论与方法四个层面,亦即创建“新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四大支柱,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同建构起了“新文学地理学”的学术大厦。

二是“学科”层面的理论价值。通观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60—70年代的开启先声、80年代的重新起步、90年代的多元推进以及进入21世纪之后的学科自觉四个历史阶段。《原理》由此聚焦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分别归结为“文学本位论”“地理本位论”以及“文学—地理双重属性论”三种本位论,彼此既有相对独立存在的理由,当然也就有相互交融耦合的可能。但就学科定位而言,应该逐步脱离母体而走向相对独立,发展成为一门有机融合文学与地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乃至综合性学科。从“新文学地理学”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到学科定位以及理论体系的重构,可以视为对世纪之交本土文学地理学学科自觉的新概括与新超越。

三是“学派”层面的理论价值。值此中国学术逐步走向世界中心舞台之际,与建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学派的时代需要相契合,“新文学地理学”的创建不应局限于“学理”“学科”层面,而应该提升至“学派”的高度加以重新定位,相信《原理》所悉心付出的种种努力,都会不同程度地为“新文学地理学”作为学理、学科与学派作出重要贡献;也衷心希望通过以《原理》为开端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丛书》这一学术平台,聚焦重要论题,汇集创新成果,深化学术交流,推进学科建设,最终为创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文学地理学学派而一同添砖加瓦。在此,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原理》在规划与确立“新文学地理学”学理逻辑“路线图”时,由“还原”“重构”“超越”最后归结于“回归”,其中包括本土回归、本位回归与本原回归三重意涵,合之为三“本”回归,其本质意义不仅在于为“新文学地理学”构筑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同时也旨在为开创“新文学地理学”的中国学派拓展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与前景。

(作者:詹福瑞,系国家图书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