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蜂巢》到《火星孤儿》,刘洋科幻里的惊人“小点子”

来源:深港书评(微信公众号) | 伍岭  2019年03月20日09:03

“新古典主义科幻”里的平凡视角

去年12月,刘洋的长篇小说《火星孤儿》由八分光文化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这本被视为新古典主义的科幻作品得到了业内一致好评。

什么是“新古典主义科幻”?其特点就是在革新了传统科幻小说的叙述模式和人物塑造的基础上,又沿袭了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品中那种视野宏大、技术乐观、富于开拓的探索精神。

以复旦大学严锋教授的评价为例:《火星孤儿》是从最平凡的角度展开,进而上升到宇宙尺度的奇观,如此巨大的跨越在普通的文学作品中是很难达到的。因此《火星孤儿》在“新古典主义”中有着不同凡响的开始。

这本书的平凡视角是中国高中生的视角,他们在应对严酷竞争的高考压力下,以其自身的学业优势成为了地球上最后的希望。

刘洋不仅对小说有出色的设定能力,还有制造悬疑的能力,科幻的想象建立在严谨的科学逻辑基础上,但并非缺乏乐趣。比如书中描写的近腾中学里的诸多奇观:火车在半路消失、沉入水底的考试、月亮的方位以及建在太空站里的校园……无不让人惊叹。这便是著名科普作家董仁威提出的在刘洋作品中的创新理念,那就是对科幻设定的创新、创作方法的创新、世界观设定的创新。

对应用技术一向很敏锐

对于刘洋作品中的许多创新与中国科幻小说未来的前景等问题的探讨,南方科技大学3月17日召开了中国当代新古典主义科幻暨刘洋《火星孤儿》研讨会。与会嘉宾不乏科幻文学作家和学者教授,既对《火星孤儿》表达了肯定,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尤其在中国科幻小说对现实的关照问题上交流颇多。

比如《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谈到,《火星孤儿》的核心就是全民关注的大事——高考。小说对备考学生生活的描写是非常有质感的,从而引发我们对教育未来的思考。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则认为,刘洋将凝聚态物理加入科幻作品实属首次,而凝聚态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应用技术特别是材料关系非常密切,这也是《火星孤儿》最宝贵的特质。

要说到应用技术融入科幻文学中,刘洋一向有自己的敏锐。在写《蜂巢》的时候,刘洋正在研究石墨烯,可他突然产生了一个点子——他想到石墨烯中的电子具有超快的迁移速度,可不可以利用这个速度结合相对论写篇论文。但最后论文没写出来,倒是写出了《蜂巢》这篇小说。

又如《开往月亮的列车》,源自于刘洋为调试编程软件所写的一个测试程序:他设计了一种能够持续加速的列车,让它的加速度和重力合成为一个大小与正常重力相当的有效重力,以至于在列车速度接近或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时,乘客感觉不到失重效应。所以才有了一部中篇里的列车奇观。

由生活中的小点子带来的独特风景

这些想象都缘于刘洋工作和学习时想到的小点子,他将其利用并且完美的实现在作品中,成为了核心科幻里的独特风景。

就像《火星孤儿》的设定一样,也来自一个简单的小点子或想法:如果教材上的知识全是刻意编造的,世界会怎么样?学生会发现吗?如今身为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的刘洋,深感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性。他更在乎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论和质疑精神,因此在《火星孤儿》里,从“263”计划实施开始,就有高中生以敢于思考和探索的勇气,为人类的命运打开了一扇窗,不得不发人深省。

从现实中的小点子到科幻作品里的现实主义,这便是刘洋一直坚持和追求的。他不仅观照社会问题,也利用新鲜的点子来构建有趣的故事和奇观。而由一个点子引爆的力量就像文仔(《火星孤儿》的主人公)的眼中绽放着光芒那样——“纵然是低维度的智慧种族,依然可以扼住高维度生命的喉咙”,这既是科幻文学里的思考,也是对于现实最好的寓言——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只有不断的探求,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