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银龄书院成立12年,辗转举办370余场活动 陪伴银发一族享受阅读之乐

来源:北京日报 |   2019年03月18日08:49

昨天上午,银龄书院举办的“剪不断理还乱的《雷雨》”讲座来到了东城区第一图书馆,满座皆是银发听众。这场普通的讲座背后有一份不普通的成绩单:银龄书院已有12年历史,举办各类活动370余场,陪伴近十万人次老人享受阅读之趣。“阅读是最长久的陪伴,悦读可以驱散暮年孤单。”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银龄书院创始人薛晓萍感慨道。

重温《雷雨》找回青春记忆

《雷雨》观影讲座现场,坐满了70位银发读者,他们没想到,那些美好的回忆跟着讲座一起降临。

现场播放了两个片段,先是繁漪被周朴园逼着喝药的情节,再就是最后的高潮部分。“大家注意到繁漪喝的那碗中药了吗?影片显示是血色,让我们脑海里映现出血色黄昏。”主讲人薛晓萍一步步引导听众用心去感受细节。她还不时引领大家要感受生活的快乐,“剧中周冲说四凤懂得生活的快乐,我们还懂得生活的快乐吗?”她说,大家聚在一起听讲座就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快乐。最后,薛晓萍更谈及如何追求情感生活这个话题,“要追求健康、合法、合情合理的情感,如果追求与道德不相融的情感,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了,老人们还围着薛晓萍问个不停。74岁的姜晓莉说,她退休前是长春一所大学的教师,随女儿“北漂”到京,没有朋友,没有同学,一度内心失落,这些讲座给她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几十年后再度走进《雷雨》,老人们既感到亲切又有了新收获。姜晓莉说:“50年前看《雷雨》,就觉得这个老头儿是坏人、那个女人太可怜,现在老师带着重温后,能够读得更深,从社会制度、伦理道德、传统思想等方方面面来品读。”75岁的魏和发回忆起自己在安徽长丰县下塘中学图书馆初看《雷雨》的情景,那是很新奇、很震惊的感觉。如今除了亲切之外,他的认识也升华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欠账总是要还的。”

66岁的吴小明告诉记者,银龄书院从今年开始在东城区图书馆举办讲座,之前还讲过《骆驼祥子》《老人与海》,她场场不落。“银龄书院下一场讲座要等到下个月了,我们盼着薛老师早点来。”

亲近阅读给老人们带来力量

银龄书院一直没有自己的固定活动场所,讲座、课程、朗读等各类活动都是在养老院、福利院、社区、图书馆举办,为老人送书、读书是其一大特色。

上周,记者随同薛晓萍和志愿者一起去拜访爱阅读的老人家。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85岁的赵女士床上堆着各种报纸,她特别开心的是,刚刚做过白内障手术,她的视力提高到1.0,但她也遗憾地表示,现在的很多书字体太小了,自己看不清楚。薛晓萍鼓励她好好阅读,过几天给她带大字版图书,还开车带她去看最漂亮的图书馆。

88岁的杨先生是一位哲学迷,他每年花费1000余元订阅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北京日报》的理论周刊还是他读哲学书的“阅读参考”。上个月,银龄书院给他送来了《京郊方言》《悦读福气》《一面一世界》,他全部看完了。这一次,老人家又收到了《梦梅斋诗集》《学习之道》两本新书。薛晓萍和志愿者现场商定,下次给他录像,让老人讲课。银龄书院原本还为一位病中的老人带来了绘本《爱是,有你陪伴在我身边》,但这位老人刚进了抢救室,这本书未能送出去。

谈及陪伴阅读给老人们带来的力量,薛晓萍一次次哽咽、落泪。她回忆,有一位老人临终前提出最大的心愿,竟然是读《木兰辞》,在《木兰辞》的朗读声中,老人安详离世。有患癌症的老人看到漫画、绘本,看得咯咯直乐。有失独老人整日黑衣黑裤灰头土脸,一直走不出伤痛。“你活成这个样子,以后到天上和儿子相聚,儿子都不认识你了。”老人在薛晓萍的引导下开始阅读,笑声多了,穿得漂亮了。

这些年,薛晓萍为老人们置办了300套服装。十多年前,老人们登台朗诵、走猫步时就穿皮尔卡丹了。读冰心的《小桔灯》,老人们用安全小剪刀亲手制作小桔灯,提着小桔灯登台,仿佛瞬间回到了孩提时代。而“读《红岩》爱红妆,巧搭七色光”“读《项链》搭项链,点缀好心情”“重读《青春之歌》,丝巾随心飞扬”等课程,让老人们变得美了,对生活的热爱更加浓烈。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没有退却过,因为他们都在等我。”薛晓萍说,是老人们给了她力量,他们不惧怕死亡,他们盼着有尊严地离开,只为去找老伴儿、去找妈妈。“与老人们给我带来的精神力量相比,送点书算什么,办几场讲座算什么?”

想有一个老年专属阅读空间

银龄书院的多年坚守,源于薛晓萍失去亲人的个人经历。2006年清明节前后,薛晓萍接连失去三位挚爱的亲人:妈妈、大姨、大姨夫。三岁丧父的她是在三位老人的加倍疼爱和呵护下健康成长起来的,失去三位老人的那段日子,她失魂落魄,走到大街上拉着老太太也要管人叫妈。旁人看着她心疼,建议她到养老院、福利院来找“妈”,于是她开始和这些素不相识的老人不断走近,给老人们送书、读书、交心……

薛晓萍当时开着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事务所,刚开始,她常常穿着职业装、脚踩高跟鞋去为老人服务,她听到了老人的评语:“四清工作队的来了。”薛晓萍愈发感到兼职做公益无法全身心投入,于是毅然注销了两家事务所,要知道当年这两家事务所年流水额已达800余万元。最终,她于2006年12月26日成立了银龄书院,先后投入上百万元。

但陪伴老人阅读多年后,薛晓萍为银龄书院至今没有活动场所而遗憾,她觉得老人们应该有独享的阅读空间。薛晓萍先后走访了全国上百家书店,她认为这些书店对老人并不够“友好”,“音响不是柔美的,不少书店楼梯都是镂空的。”她说,老人阅览的书架应是圆角,楼梯应是实心,而且店里绿色植物不能是多肉的,曾经就有老人被多肉植物扎着了,因为没有感知而未被发现,最后导致败血症。而且适合老人阅读的书很少,除了养生读物,就是如何学电脑,适合老人看的大字书则根本没有,“这些书店第一让老人没有归属感,第二没有安全感。”

对此,70岁的王镜老人也说,如果有一个老年阅读空间,能让更多老年人找到“组织”,他们的阅读热情、参与热情会被更多地激发出来。她更呼吁大字版图书应成为老年阅读空间的标配,“我们到图书馆借书,戴着老花镜还是看不清,挑了五六本最后又放回去了。”

2017年,薛晓萍曾和一家机构合作,在北京成立了一家老年阅读空间,但最终因租金高昂而无疾而终。她真心希望在这个城市,能出现一家老人专属阅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