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安宁:悲悯与反思的二重奏 ——评安宁“乡村三部曲”之《乡野闲人》

来源:文艺报 | 苏热  2019年03月15日08:26

时过境迁,年过三十的安宁在与山东截然不同的内蒙古对自己儿时记忆中的孟庙村有了全新感悟。在《乡野闲人》全文中作者有意省去了地名,这样的书写无疑具有普遍意义,让读者对中国当代乡村人的精神面貌有了一定了解。同时,温情的悲悯与冷峻的批判在《乡野闲人》中完美融合,浓厚的情感跌宕于文中的字字句句,让读者与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产生深度共鸣。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把田野乡村当作一个精神故乡而颂唱不已,但时过境迁,传统精神故乡的价值解构让人对于变化着的乡村有了一个警醒式的认识。落后的文化残留重复影响着在乡村生活的世世代代。在这基础上,人们开始了对乡村的反思。《乡野闲人》就是其代表之一。安宁笔下的人物和生活细节,涉及到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思想观念和人性两个角度出发,对乡村人的精神面貌进行了一次深度剖析。

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乡村的残留无疑是作者反思的对象之一,而这落后观念,在《乡野闲人》中则集中体现在了重男轻女的现象上。在《堕胎的》一文中,作者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写出了重男轻女现象的泛滥。同时,在《当姐姐的》一文中,以郑家和自家为例写出了姐姐们因为责任被一代一代禁锢在弟弟身边,表现了生活在乡村里的年轻女性面临的困境。

对人性的反思是《乡野闲人》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在《二婶子》一文中,安宁就通过写妯娌之间种种是是非非,直言不讳地指摘了乡村妇女在农闲时三五成群,沉醉于攀比、计较、口无遮拦的评论,在重复无用的碎言碎语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优越感。在《留香》一文中,作者写了由于不喜欢母亲发小女儿的外貌以及生活习惯,而处处排挤刁难看不起她。在《洪先生》一文中,安宁塑造的洪先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大好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给小孩发红包,最后被人冷眼,落得一个只身一人孤独死去的结局。在《村长家的》一文中,村长老婆兰花在村里锱铢必较争强好胜了一辈子,老来的积蓄甚至不够儿子在城里付房子的首付,但就算如此,兰花仍企图在村里树立自己的威望。时代在变化,而一些人性的本质问题却不一定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尽管安宁在《乡野闲人》对乡村人和事物的描写有些许批驳之意,但纵观全文,读者会发现在故事背后,充满着一种温情含蓄的悲悯。这种悲悯包含着作者对于乡村人命运重复以及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倍感迷茫的深深同情。

人物命运的重复以及个体的琐碎渺小是安宁关注的重点。在《要饭的》一文中,那些亘古不变来村里乞讨的乞丐是安宁关注的对象之一。他们大多都不知来处和去处,对于他们过去和未来更是无人问津。在《玩戏法的》一文中,作者曾目送一个当众表演脱臼的男孩离开,男孩的轻松和天真让年幼的作者不由相信他的未来一片光明。时代的冲击也是当代乡村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活在城市的乡村人与乡村被活生生割开了一道伤痕。时代的变化带给乡村的阵痛在安宁的《乡野闲人》中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