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我们好像见过面》:见字如面 ——读张之路双文体恳谈之作

来源:新蕾出版社 | 崔昕平  2019年03月08日10:10

拿到张之路这本《我们好像见过面》(新蕾出版社),第一感受便是,张老师又尝试了一种“文学”的方式!在我国当代儿童文学领域,张之路属于一位创作成果丰富而论述相对不足的作家。2005年,张之路获得中国安徒生奖,200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这是对作家的褒奖。自1980年我国儿童文学最高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选以来,张之路屡屡获奖,从第二届的《第三军团》,第三届《有老鼠牌铅笔吗》,第四届《我和我的影子》,第五届《非法智慧》,第七届《极限幻觉》,第八届《小猪大侠莫跑跑》,第九届《千雯之舞》,直至第十届的《吉祥时光》,这是对作品的肯定。且每届获奖作品较之前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呈现,显示了作家极为清晰的自我突破意识与创作更新能力。在这部新作《我们好像见过面》中,张之路尝试了围绕同一情感触发点、散文与小说双文体并行复唱的写作方式。

《我们好像见过面》的创作缘起于一种真实的、情感交流中的触动,产生于作家在校园中与小读者的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作家遇见了各样的童心,以散文笔法真实记录了自己与孩子们的那些难忘的“遇见”,并且异常敏锐地捕捉了与孩子们互动中的种种“心动”,而后以“经典重读”的形式,节选自己作品中那些由种种“心动”生长出的故事,让作家想表达的思想以更生动的形式演绎出来。比如第一个故事《要签名的小姑娘》,由作家进校园讲座,孩子们排队要签名的场景起笔。排队要签名的孩子各是各的样儿,有的大胆提要求,有的半天不敢出声,还有的只拿着一张小纸。虽然各是各的样儿,大作家却不急也不恼,因为他懂孩子,孩子无意冒犯,只是“出于对你的喜欢和尊敬,或者只是单纯地想凑个热闹”。由此延伸出张之路曾经创作的短篇小说《一捆电线》。作品描述弱小孩子的强大责任心,描述成人对儿童善意提醒的漠视,习惯性的不尊重,甚至粗鲁的怀疑,孩子却仍默默地看守这捆电线。小说中间还套叠了孩子被父母误解的小插曲。故事让人心痛,也让人温暖。在“尊重儿童”喊了若干年的今天,仍处处可见对童心的轻视与伤害。而孩子纯真良善的童心,又如点点执著的微火。与这些童心相遇,“心中如同看到希望一般豁然明亮”。值得强调的是,作品并非经典选文配导读的常见形式,而是相反,是从与孩子真实互动中触发的情感点,延伸到与之相呼应的选文。选文的标准,不是单纯的艺术衡量,而是是否契合于张之路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最想讲透的那个“理儿”。此为作品与众不同的新意与默默用心之处。

文学中的张之路是一位常怀悲悯心与使命感的作家。作品中的张之路,是孩子们心怀善意与阳光的大朋友。《我们好像见过面》中,他与孩子们讲亲情,讲友情,讲心灵的交互与沟通。见字如面,作品达成了一次次极为难得的恳谈。作品中,“澄清”了被误解、被伤害的孩子,如《一捆电线》《静静的石竹花》;讴歌了弱小者强大的意志与坚持,如《在长长的跑道上》;善意地提醒了走弯路的孩子,也提醒人们常以善念度人,如《诱惑与操守》。同时,作家也遇到了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如《第十三个故事:上学路上》捕捉亲情的最细节的面貌,描绘家长们接送孩子这每日发生的瞬间,延伸到经典重读《珍惜我们的家》,提请孩子们“要珍惜我们的家,心疼我们的家人”。作家赞美了新时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孩子,也敏锐关注到童心蒙灰的个别现象,作品中有不愿长大、不愿承担责任与义务的孩子,由此反思当代孩子的教育问题,如居于家庭中心的抚养模式造成的对他人感受的漠视,多媒介时代童年的过早消逝与过度世故,作家期待以写作擦拭童心,并引导成人反思教育理念,关注养育细节。整本《我们好像见过面》的章节设计,看似极简,以“计数”为标题,《第一个故事:要签名的小姑娘》《第二个故事:金色的雨滴》……颇为好奇张老师要讲多少个故事,读后发现,加《后记》,恰好18个。这似乎是一种巧合。作家借助文学,与孩子恳谈,护送孩子以健康的心态与价值观,走向独立自主的成年。

《我们好像见过面》就是这样一部形式朴素、情感赤诚的作品。文学源于生活,创作指向心灵。它们是在张之路30年来与孩子的接触中久难忘怀的瞬间,是从张之路30年来创作的数百万字中甄选出来的、最想对见过面与没见过面的孩子们说的话,虽不华丽,但平凡中透着温暖,是心灵的对话,关乎成长,关乎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单纯借助儿童小说,显然太过迂回模糊,张之路便选择了小说与推心置腹的散文的复唱。《后记》结尾处,张之路这样写到:“感谢老师们,感谢同学们,感谢他们给了我一支笔,让我把我的希望、我的收获写出来。”作家的悲悯之心,谦逊言行,对孩子而言,本身也是一种榜样。作品既是一部“爱的教育”,也是一部“人的教育”。唯一感到的小遗憾:每个延伸的“经典阅读”,若能注明分别选自哪部作品,则更利于孩子们按图索骥去阅读他们感兴趣的整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