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高中生如何创作好“小小说”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欣闻  2019年03月07日09:09

“中学作文”是本报副刊曾经开办过多年的版面,一度成为我们与众多热爱写作和文学的中学生交流互动的窗口。这次决定重开此版,则有了编者不同的出发点。在时下青少年更多习惯用社交媒体短文字、短视频的形式张扬个性的年代,我们似乎更加期待一种“眼前一亮”,期待着信息汪洋中的那束不拘泥于应试的“白月光”。这些“闪光”青年经过真切、严肃的思考之后而呈现出的文字,哪怕尚不足够成熟,也是尤为珍贵的。

新版“作文选”将会以北京各中学为单位,逐校呈现。借一线语文教师的视角和笔触,说一说他们眼中真正具有文学天赋的那些孩子,是怎样与写作产生缘分的。这些语文名师,也将从文学角度为我们解读这些作品中闪耀着的亮点。

我们真诚欢迎全市各校与我们联系,推荐您眼中拥有文学天赋、热爱写作的孩子,联系邮箱316618183@qq.com。

出场学校 北师大二附中

出场教师:陈立今(北京市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

师说:“现在高考提倡写的记叙文实际上是小小说,意在引导大家用一个故事形式来反映对生活的见解。我于2017年下学期开设了一门阅读与写作课,通过对范例的观摩研习,着重教给学生小小说的做法,并归纳了小小说创作结构十法(时间串联、意象串珠、对比凸显、误会营造、摇曳生姿、结构重复、卒章逆转、比拟寄寓、视角组合、故事新编)。下面选出几篇学生结业作业,以飨读者。”

木心

◎张清云

“吴师傅拿起一块木头,用铅笔在上面画着线,心扑通扑通地跳,想着即将进账的那十几万和巨大的净利润,手一抖,菩萨的嘴画歪了。”

吴明师傅生气地从工作室中走出来,整整衣襟,脸上的皱纹堆到了一起。将几个手笨的学生劈头盖脸骂了一顿后,吴师傅泡一杯大红袍,他坐在藤椅上,看着小院中别致的瘦竹,舒缓了心情,发出了一声满足的喟叹。

吴明师傅,阳南木雕非遗传承人。吴明打小就跟着师傅学艺,打了几年下手,终于得到了师傅传授的木雕技术。他手巧,也刻苦,到了自立家门的年龄也不离开,一根筋地跟着师傅又好几年。师傅去往另一个世界前,嘱托道:“师傅要走了,你这个榆木脑袋要好好照顾自己!”吴明便继承了师傅的店铺,做起了生意。当然毕竟是木雕,不是什么金雕玉雕,吴师傅生活既不宽裕,也不拮据……要说吴师傅最擅长的那就要数雕刻菩萨了。吴师傅小时候生活苦,他所雕刻的菩萨除了那风吹拂衣襟仿佛飞在云端的姿态灵动飘逸,眉眼和笑容中还常透露出来济世利人普度众生的慈祥。

前几年不是非遗的评选正火么,吴师傅想着怎么也得争取一下,不辱从师傅传到自己手里这门已经传承百年的手艺,就带着自己的作品申请了。还真没想到,这一申请就申请上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师傅的老屋仿佛一下子被挪移到了热闹的菜市场,市长、县长、记者、好奇的镇民络绎不绝。

“吴师傅,请你出刀雕刻一个观世音菩萨。”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找到了吴师傅。这是吴师傅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后接到的第一单生意。

“这价格……”吴师傅神色带着几分倨傲和淡淡的紧张,他知道自己现在身价倍增。

“啊,价格,您看这样行吗。”男人将一张支票推到了吴师傅面前。

吴师傅看着上面的四个零心跳漏了一拍。“成交。”

傍晚,吴师傅手捧着木头心潮澎湃,他从未想过自己的手艺能堪此重用。我没有辜负师傅的教导,我将这门技艺发扬了,他想着,心里有些甜。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个木雕刻好,这是我的价值的体现!心想着,手中的菩萨眉眼间都透出了几分喜悦。

吴师傅声名远扬自是少不了困难人家来拜师学艺的孩子,吴师傅眼睛动了动,在衣着破旧却眼巴巴看着他的孩子身上停留了一会儿,皱皱眉,对满怀期待的家长说道:“若手笨我可是不留的。”

乘着一波非遗传承保护的风潮,吴师傅办了一个木雕兴趣班反响倒是不错。吴师傅开始频频在访谈节目中露脸,他的作品也送到各大展会上。没过多久,吴师傅的老屋就翻了新,气派的梨花木屋子,配上种了几颗瘦竹放了两块湖石的小院,显得极有大师风度。现在吴师傅就是教教学生,时不时去参加个展会,生活别提多惬意了。

一天有人到访。

“吴师傅,请您帮忙雕刻一个红木观音。”

“抱歉,我现在专心带学生。”吴师傅懒懒地抿了一口茶,拒绝了。

“吴师傅,拜托了,价格好商量。”

吴师傅有些不在意地看向递过来的支票,上面的五个零让吴师傅满意地点头。

“再多两万。”吴师傅坐直了身体。

男人神色犹豫了片刻,最终点头。

吴师傅拿起一块木头,用铅笔在上面画着线,心不可抑制地扑通扑通地跳,想着即将进账的那十几万和巨大的净利润,手一抖,菩萨的嘴画歪了。撇着嘴的菩萨像是在悲伤,又似不屑。吴师傅拿橡皮擦了擦,重新画上一条弧线。刻刀下去,吴师傅暗骂了一声晦气,原来是木头的心儿被虫蛀,已经腐朽了。

【教师简评】这篇小小说构思巧妙,利用时下流行的传统技艺申遗作为创作背景,揭示了许多所谓的文化活动,所谓文化大师的真正内核。现实感强。篇中许多情节描写也颇有情趣与深意,如吴明初次看到巨额支票时“心跳漏了一拍”,又如吴明面对巨大利润,内心不淡定,勾画菩萨时,嘴居然画歪了等都很具匠心。此外木雕师傅的名字“吴明”与小说的名字“木心”,都具有双关的深刻含义,引人深思。

露水

◎陈乐宁

1.租客

眼前的宅邸,在夜色下略显阴沉,所谓园林,不过一片无垠枯木,张牙舞爪,划破孤月。站在门前,视线所及的落地窗前均未见一丝灯火的踪迹。笼罩在建筑的阴影下,仿佛要被它吞噬。整幢大楼在向我倒下。

宅邸的主人向我保证这里阳光充足,水与电气均能得到保障,虽是偏僻的独立庭院,基本起居也仍可自足。大门无声地开了,屋主接过我的行李,将我引入宅邸深处,我不由得望向前方那位灰白头发的中年人,一身黑衣将他隐没在黑暗中,走起路来鬼魅般悄无声息。回廊中只有我一人的脚步声与轻微衣物摩擦的声音分外明显。我将长久地借住于此地,所以也要尽早地熟悉这里呀。

2.美好正如我所期待

说起这位客人,她对我的庭院期待不小,同样的,我对她也是期待已久。待我将她迎进宅邸已时过午夜。如我所料,她很美好,但仍有欠缺。接过她的行李箱时,我有一丝惊异,很大的行李箱里面似乎并没有什么物件,却在我接过的一瞬仿佛砂石质感地窸窣作响。当我小心翼翼问及她姓名时,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单词,是露水的意思,我猜。美好的客人啊,却用这样一个随意的词汇搪塞我,虽然清晨的露水与她一样美好,但也真是让人火大啊。不过没关系,时间还很长,我会兑现我的承诺,让来调养身心的她变得更加美好。毫不夸张,我的庭院是绝好的处所,无价重宝。我自然不会随意答应借住的请求,如您所见,钱财并非我所缺乏的。我也有过一些失误,但很明显的,这次没有。她美好得正如我所期盼的。

3.地下室

不得不说,这儿有一半的时间堪比天堂,我是说,除去夜晚的那一半。来这儿几年,我好像还没有穷尽这宅院的全部。至于生活么?真是妙极!一日三餐加上一两次茶歇,每日准时备好,精致的食物,华丽得近乎奢靡的居所,如果心血来潮,我还会在午后去森林骑会儿马——啊,忘了说,一定要在白天结束之前赶回来。至于屋主人,他人很好,但不常出现。每日与我共进三餐,除此之外就几乎不见踪影了。后来又来过一对欢快的双胞胎,我记得清楚,她们的头发上有白色丝带系成的蝴蝶结。屋主人说我可以将这对孩子当做妹妹——如果我愿意。至于他不现身的时候,我便在宅邸中穿行。所有的钥匙他都交予我了,房间也任我挑选使用,但有一点,他说过,绝不可以去地下室。不让我去的地方,却也给了我钥匙吗?好奇怪。说来还有一件事,我的房间似乎越来越狭窄拥挤了。

4.封存

露水,多么微妙的称呼……露水。正如我所说的,她在向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着,也正如晨间草叶上的露水,稍有疏漏,便会顺着叶片微弱的震颤滑落,击得粉碎。有些晚了,我似乎错过了绝好的时机。美好是多么易碎的精妙事物啊,转瞬即逝。我有心等待下一次的时机,却又怕有任何闪失。她也能感觉到吧,如若她满足于此,提出离开的要求,我又怎么能强将她留下呢?该如何是好啊,终止吧。待到最后一丝日光被天际遗忘,标志着白昼的终结,阴霾侵蚀着一切,最后成为我绝佳庇护。尊贵的客人被我捂住了口鼻,一声也未发出便失去最后无力挣扎的机会。转移一位失去意识的柔弱女性对我来说并非难事,预先准备的水箱大小也正如我的计算——刚好放下,不多也不少。哦,不,您在想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怎么会取她性命呢?只是一点小手法,无伤大雅的小动作而已了。您看现在对她,多么美好,并且一直将这样美好……啊,瞧,她醒了,失陪。

5.尾声

阳光洒进室内,绕过花草盆栽的遮蔽,星星点点溅到了房间的最深处。一株与众不同的植物无神地伏在那里。它的叶片厚而紧密,堆堆叠叠围成一圈,上部大体透明,在零星光点下仿佛散发蓝色幽光,潮湿的水汽还未散去的时候,仿佛晨间草叶上的露珠被捕捉。十分美好啊。

如果你走近它,触碰它,大抵会注意到那狭小的几乎不合适的盆器,随着你指尖的推动,整个盆器都在随着这株植物被移动。土面以下的根系已经占据了整个花盆,甚至已有了盆的形状,没留下一点移动的空间,它不会再长大了。至于它的主人吗?依旧用着昂贵考究的配土,准时地完成着每一次浇水。

【教师简评】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穆克有一部著名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作品采用视角组合的方式还原了一起重要案件的始末。所谓视角组合就是书中每个人物都是一个限知视角,将每个人的所见所闻拼合,读者将获得事件的全貌。这篇小小说的作者也有意采取了这个技法,前四个小节是租客“露水”和房东的交替叙述,在语言上刻意营造一种诡异氛围。但读完最后一段,读者会恍然大悟,这不是一座古宅里的凶杀,而是讲植物的种植——以“夭梅病梅为业”,再往深层次想,这其实讲的是教育问题。

哭墙

◎楼子豪

“他太想去告诉那些与自己说着相同语言的孩子:‘他们是敌人,他们会杀我们的青年人,强占我们的土地。’”

他如往常一样,结束了一天的巡逻训练,降下了门外高耸的国旗。

回到营中,他又一遍想起自打他记事起,乡人、亲戚、老师告诉他的,关于自己祖国的故事。

他们说从古以来,犹太人饱受外敌的欺压,纷纷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直到一些勇敢的人,团结在一起。他们明白,尽管犹太人再聪明,没有一个可供依靠的国家,还是会为人所欺。这段故事,一直扎根于他的心中。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国家感受到邻国试图吞并两国边界处的圣地的野心,所以派遣了他的那支队伍,前去维持治安,并以此对那个国家表明“不让圣地一分”的坚强意志。

到了那圣地,已经是后半夜。他与队员们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去往他心心念念的哭墙。作为一个犹太教徒,他的信仰起源于这面哭墙,于是他虔诚地开始祈祷。月下的宁静使这些士兵的内心得到暂时的安抚。他们明白,第二天,再次身处这世上最受争议的地方时,这份宁静将不复存在。

一夜无眠,他备好行装,开始一天的巡逻。握着枪把的手心微微出汗,眼睛警惕地环视四周,肌肉像雕塑一样绷紧。

第二天上午时分,他和队员们又一次走过那座哭墙。他看见一群儿童在哭墙前面相互嬉戏。他渐渐走进,发现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肤色也不尽相同。他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眼中不带一丝政治、战争、宗教。只有童年本该有的快乐与友爱。他没有从孩子眼中望见自己。他太想去告诉那些与自己说着相同语言的孩子:“他们是敌人,他们会杀我们的青年人,强占我们的土地。”又有一种发自人性深处的声音阻止着他。

孩子们的欢笑声很短暂,大人厉声呵斥着自家的孩子。随着他们的离去,哭墙下的士兵又一次笼罩在冷漠肃杀的氛围中。

【教师简评】这篇小说将背景置身于冲突不断的中东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但决定这篇小小说成功的关键则是其主题升华得巧妙:孩子们是无邪的,是友善的,但成人们给他们种上了政治、战争、宗教的藩篱,是成人们破坏了本应有的宁静与和谐。这篇小小说待改进之处是叙述话语过多,小说特质不够鲜明。

红烧鱼

◎王悰

家里每周都会做一次红烧鱼,妈妈炖出来的鱼深受家人喜爱。孩子常常跟着妈妈待在厨房里,看着她娴熟的动作,又轻又准地在鱼身上划了几刀,把里面鲜嫩的鱼肉露出来,又切两刀把鱼分成三段,裹好面后就可以下第一次锅了。

油烟很快弥漫开来,孩子也不走,盯着鱼看了好久问妈妈:“为什么要在鱼身上切这几刀呢?”

“为了让鱼进味儿。”妈妈大声回答,勉强盖过噼里啪啦的声音。

“那为什么还要把鱼切断呢?既然已经可以进味儿,切断它多不好看。”

妈妈想了想,说:“我跟你姥姥学的。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在我妈旁边学炒菜时她就是这样把鱼切成三段才下的锅。”

饭菜上桌后,孩子盯着三截鱼左思右想切断它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做肯定是有道理的,孩子心想,因为妈妈总是最厉害的,在做饭方面也最有经验,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做出这样好吃的红烧鱼?

年底到了,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孩子兴奋极了。姥姥这时正帮着摆碗筷,孩子突然想起了那个困扰他已久的问题,“姥姥!为什么做鱼的时候要把鱼切成好几段呢?”

姥姥努力回想,好久才答道:“我跟我的妈妈,也就是你太姥姥学的。”

孩子很失望,一定要找到这么做的原理。

“妈妈,咱们什么时候去看太姥姥啊?”

“等初五吧。”

除夕的时候,妈妈忙了一整天。孩子看着她把鱼肚里不能吃的东西扔掉,洗干净后放在案板上划开几刀又切断,用面裹好下锅炸几分钟,待鱼半熟后盛出来,又往锅里倒好酱油、醋、料酒和各种作料,一切准备就绪。小火慢慢炖着,孩子静静看着。

终于到了初五。太姥姥年纪很大了,不能再下床走路,听力也很不好了。孩子大声地又问了这个问题,期待能得到答案。

太姥姥努力听清后笑了,说:“因为那个时候家里的锅太小,不把鱼切成几段是放不进去的。”

【教师简评】这篇小小说,实际上综合运用了摇曳生姿与卒章逆转两法。鱼为什么要切成几段下锅,这个疑问一直萦绕主人公心头,几经周折,终于探明了非常没有技术含量的原因——锅小。忍俊不禁之余,不仅想到我们生活中到底有多少这种“套子”,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