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柯:兵团诗人,草原圣者

来源:文学陕军(微信公众号) | 罗宾  2019年02月13日09:09

所谓人早逝是个老掉牙的套话,但就红柯而言,这话让我特别悲痛地感到是千真万确的。

2018年2月23日周五晚,熬过漫长的旅途,我从英国回到了西安的咸阳机场。虽说是春节和家人团聚,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和英国的峡谷出版社商榷我和胡宗锋教授编辑的“陕西故事”系列作品英译的另外三部作品。其中就有红柯作品集《狼嗥》(包括他的短篇小说《吹牛》《上塘》 《过冬》 《树泪》 《狼嗥》 《雪鸟》 以及中篇小说《故乡》和《金色阿尔泰》),并计划在今年春天出版。在我离开西安的几天前,他还在微信上与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兴致勃勃交流其小说中一些复杂的象征辞格的寓意(如灶火是否比喻男根,而一个女孩子避火是否就下意识地意味着自己还是个黄花闺女)。没有他和蔼、自谦的解释,其把玩文字的双关之快还真让人费神。

因而,他最后那充满活力的印象让我无法相信周六早晨接到的手机短信。当得知交往七年多的一位好友在当晚去世后,时差和时睡时醒带来的烦恼刹那间消失了。

在去西北大学长安校区的公交车上,想着怎样去表示哀悼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我们2010年秋初次见面的情景。当时陕西作家协会和陕西翻译协会合力准备在美国出版一本二十位陕西著名作家的作品集。 在这二十名作家中,红柯和李康美参加了在张学良公馆举行的为期半天的讨论会,大家一起商讨向英语世界介绍陕西作家和作品的一些问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李康美先生解释了自己作品中的一些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后,我们探讨的大部分话题都集中在了红柯短篇小说《大漠人家》中独特的明喻和暗喻上。虽然译者的文笔不错,但小说的总体含义还是让人琢磨不透,直到译者十三岁的儿子看后说小说上升到了对生存的思索时(这不是原话),译者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杞人忧天。

红柯小说的特色之一就是不靠情节取胜,上面提到的这个短篇并非是其文学创作中的顶点作品。两年后,和胡宗锋教授一起翻译红柯的短篇《吹牛》时,我才熟悉起了弥漫在他早期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虽然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和六十年代的一些中国作家常说,他们受到了拉丁美洲文学的影响,但就我所知道的这类作品来讲,还没有哪块沃土像新疆的山川一样让魔幻现实主义在那里自然而然地本地化。这个故事写了斗酒、让人产生迷幻的菊花、幽灵般闪现的太阳以及发展到高潮的打斗。小说不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像是一种催眠,在牵着读者走,而其中的细节(如主人公姓甚名谁,身份如何)早就被抛在脑后了。

深层次的探索红柯惊人的创作,不知情的人一定要走进他小说主题的背景。红柯主要写的是自己知道的事,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一丁点儿的民族偏见和粉饰。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和九十年代在新疆教书的时候,他的足迹就踏遍了新疆的好多地方。当时实际上他主要活动在准噶尔盆地以北, 那里是历史记载中维拉特人和蒙古人背井离乡以及其他活动发生过的大草原。

在翻译红柯的作品前,我对新疆仅有的第一手资料就是从维吾尔族地区来的一两位朋友和他们曾为当地和平奋斗过的长辈。在西安北郊的一套单元房里,九十多岁的“老革命”乔延兴大爷对我这样的来客谈起当年,依旧很是骄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曾经随着解放大西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了十多次战役,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最珍贵的财产就是多枚锡制的军功章。从很多方面来讲,要理解红柯的作品,其小说《金色阿尔泰》是关键。故事描述的是新疆建设兵团不但要和恶劣的环境抗衡,还要和忠于奥斯曼·巴图鲁的匪徒作战。兵团的营长受了重伤,被一位蒙古老妈妈奇迹般的用桦树皮给救活了,成吉思汗当年受重伤后也是靠这方法起死回生的。

红柯的小说超越了文学,即便是通过《金色阿尔泰》清晰的译文,我们也能看出新疆被勾勒成了一个永远的必争之地。和蒙古的大汗相提并论的是后来的居住者,人要挖掘内心,并认识到寻常的忍耐极限在这里只是毫无意义的水准。正如《雪鸟》中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样,在读者看来也许并没有什么,而它的焦点不在团场,而是在征服凶险的奎屯河的破冰队。故事由一长串对话构成,说话的一方是位老婆子,她曾经是个胆大的犟女兵,赢得了破冰队队长的爱。对话的另一方是个来自乌鲁木齐的城市女孩,想嫁给老婆子的儿子。故事捕捉的是一种荒凉而朴实的生活,与寻常人的经历截然不同。雪鸟神话——传说中向往人间的公主从天宫化作一片雪花飘下,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被汹涌的河水吞没了。这诉说的是这个未来新娘所面临的困境。嫁给这个家就是一辈子嫁给了致命的奎屯河,而老婆子知道姑娘要是回到属于她的城市,日子则会过得更好。

红柯的作品当然最好是举一两个例子,这是称赞而非批评,同行中没有几个人拥有像他那样的原生情感动力。中篇小说《故乡》虽然是在他去世前三年创作的,但从多方面看来,有一种告别的气息,因为故事里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和作者老家的周原反差很大。小说的开头用一段不正经但却炽热的话道出了一个陕西乡下人对故乡的评价:

回故乡之路就是看望母亲之路,寻找母亲之路。用当地方言说就是鸡上架,娃娃寻(醒)他娘。这个娘在我们当地人叫nia(尼阿压),这么发声就对啦,你就成了个娃,碎碎一个娃,不管你在外边弄多大个事做多大个官,哪怕做了皇帝回到故乡你就是毬把高个娃,卵蛋大个娃,老远地你会听见你压(娘)在黄土高原的深沟大壑里长一声短一声地喊叫:狗娃回来!狗娃回来!回来喝豆豆米汤。你的眼泪就大颗大颗地滚下来,就像你压(娘)在锅里煮的米汤里的大颗白豆。

——引自红柯著 《故乡》

周原的子孙以知书达礼而闻名,根据《周礼》敬酒每人一次要敬三杯(而红柯本人则是爱喝黑啤酒和西凤酒),好朋友就是拜把兄弟。尽管如此,他们对乡党的繁缛细节也有微词,但偶尔也会流露对故乡的眷恋。然而,随着象征着蒙古人流浪生活的萨吾尔登及其舞蹈故事的展开,情节渐渐地转向了魔幻现实主义。十八世纪的那场大迁徙告诉人们他们是怎样来到今天的这块大草原的。更有甚者,他们的自然亲和力也培育出了一种独有的花:

在伊犁河谷与尤都鲁斯盆地交界的天山达坂出现大片大片的雪莲,八月正是雪莲盛开的时候,雪莲全都生长在3000米雪线以上,很容易与白天鹅混在一起,劫后余生的土尔扈特人就以为那是白天鹅落下来啦,那些创造了《少女萨吾尔登》的少女们在那一天不但成了天鹅也成了雪莲花。那一天土尔扈特少女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金花,直到今天维拉特蒙古族女孩都喜欢以金花做自己的名字,就像维吾尔女子有那么多人叫古丽一样。金花这个名字完全是神灵所赐。

——引自红柯著 《故乡》

凝视着摆放在红柯告别大厅里的黄色和白色菊花,我情不自禁地对比起了眼前呆滞的花和雪莲的光彩。在死亡中,对红柯的纪念过于传统,而他的作品却犹如彩照在熠熠生辉。我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他的作品将会得到英语世界读者的喜爱。不管读者多少,毫无疑问的是:红柯作品独特,无人替代。

 

作者简介

罗宾·吉尔班克 Robin Gilbank,出生于1981年,英国北约克郡人North Yorkshire,中世纪英语文学博士,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从2008年起在西北大学任英美文学专家。出版有专著《最美丽的谎言家》(2012年)The Prettiest Liar ,《外国人看四川》(当代卷),《罗宾博士眼中的陕西》《华夏风,英伦情》。与人合作翻译的有贾平凹的《废都》《土门》,陈忠实的《害羞》《舔碗》等。曾经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三秦友谊奖”和“第二届四川散文奖”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