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享受中国年

来源:天津日报 | 汪金友  2019年02月06日08:39

中国有一个很悠久很重要的特产,名叫中国年。到了这一天,不用通知,不用动员,所有的中国人,都会从四面八方,涌入这个年,享受这个年。

红红的春联贴满墙,红红的福字挂满堂;红红的灯笼脑袋晃,红红的鞭炮震天响。红红的祝福传四方,红红的天地喜洋洋;红红的日子更兴旺,红红的中国奔小康。

可你知道吗?100年前,这个最隆重的节日,差点被当作旧俗革掉。1918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通告:“为实行国历,废除旧历,绝灭帝王思想,破除迷信旧习,促进革新事业,吾教育界当作表率。凡在旧历新岁,均不能休务,以示提倡。”

这里的“国历”,是指公历,“旧历”是指农历。公历从西方引进,象征革新;农历在中国产生,象征传统。当时的民国政府认为,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破除传统,提倡革新,推广公历,取代农历。具体措施和要求,就是从1918年起,过年公职人员一律不再放假。除夕不回家团聚,初一也不相互拜年。

据说这个规定,让当时的老舍非常为难。他的姐姐已经出嫁,哥哥在外出差,家里只剩了一个老母亲。于情于理,他都应该陪在母亲身边过年。而身为小学校长,他又不得不服从教育部的规定。所以在回学校的路上,想到整个家里就剩下老母亲孤零零地一个人守岁,一个人过年,一个人待在家里,听着满城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老舍感觉甚是凄凉。

现在想想,当时的北洋政府,真的是非常好笑。引进公历,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怎么能够数典忘祖,扔掉中华民族那个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有些东西是可以改的,有些东西是不能改的。以改革的名义破坏优秀的传统文化,必然得不偿失。

我们小的时候,也有“洋历”和“阴历”之说。既要过“洋历”的年,又要过“阴历”的年。但“洋历年”的气氛,远没有“阴历年”那么热烈。虽然,我们已经习惯用“洋历”计算和记载时日。而到了农历的岁末,仍是盼望着那个红红的中国年。

中国年是胜利的年。相传在太古年代,有一个名字叫做“年”的怪兽,每到除夕晚上,它就会跑到村庄里挨家挨户地吃人。后来,人们点火炬、放鞭炮、敲锣打鼓,把“年”赶跑了,又过上了平平安安的日子。

中国年是丰收的年。儒家经典《春秋谷梁传》中说∶“五谷成熟为大有年。”在甲骨文中,“年”字就像一棵果树,枝繁叶茂,上面结满了果实,表现的是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则像一枝很大的谷穗,而且已经成熟饱满。

中国年是团圆的年。过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回家。上学的要回家,打工的要回家,在外上班的、经商的,也都要回家。看看父母,见见亲人,会会朋友,家家都是欢声笑语,人人洋溢阳光笑脸,亲情圆圆,友情满满。

中国年是迎春的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天在回家的脚步里,春天在幸福的梦想里。“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春天播下五色种,秋天就收幸福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