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回顾: 党和政府对网络作家更为重视和关心 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的步伐明显加快 现实题材作品因此明显增多,呈现出主流化、大神化、多样化的趋势

来源:中华读书报 | 舒晋瑜  2019年01月31日21:53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用“最是一年春好处”形容2018网络文学的繁荣,并对未来网文充满喜悦的期待。

2018年召开的青年作家创作会中,网络作家参会代表共有39名,占代表总数的14%。这表明党和政府对网络作家更为重视和关心;也说明主流文学界对网络文学及网络作家的认识在深化,认可度与接纳度在提高;还说明网络文学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扩大。“有作为才有地位,有地位可以更有作为。这句话对网络文学界同样适用。”陈崎嵘说,网络作家逐步进入主流社会、主流文坛,逐渐富有责任感与使命感。“我相信,这种感恩之情与责任心态,会使中国网络文学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读书报近日采访了几位对网络文学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回顾2018年的网文界重要现象和重点作品。

陈崎嵘:网络文学向主流文学逼近

2018年度网络文学界的重要现象有:一是党和政府对网络文学支持、引导的力度明显增强,一批网络作家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始进入参政议政的神圣殿堂,这是带有突破性、标志性的事件。二是网络作家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参与纪念改革开放活动热情高涨,对改革开放与网络文学发展的关系形成高度共识,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中网络文学应运而生,网络文学为改革开放增光添彩。三是网络文学主流化步伐明显加快,网络作家们对中国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与信任度不断加强。四是现实题材作品明显增多,呈现出主流化、大神化、多样化趋势,初步改变了玄幻文学一枝独大的局面,从而形成现实类、玄幻类、综合类三分天下的格局。五是年轻网络作家群开始崛起,涌现出一大批90后甚至95后的新人,他们以传承人、新生代的形象出现于网络读者面前,给人以信心与期待。

对于2018年网络文学的发展,陈崎嵘认为,最大特点是现实题材创作在网络文学中的整体崛起与蔚然成风。数量上占比近三分之一,主题上丰富多彩,题材上广阔多样,创作手法上百花齐放。改变了网络文学玄幻题材一枝独大的现象,突破了网络文学只能怪力乱神、凌虚蹈空的偏见,反映出网络文学向主流文学逼近的姿态与自觉。另一特点是:我国网络文学总体上仍处于盘整期,孕育着突破与提升。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但现象级作品鲜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高原,缺高峰。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2018年底启动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推荐活动,各地各单位对该项活动重视程度空前,中央主管部门切实加强领导,直接进行指导,从而确保推荐活动的正确导向。申报作品数量创新高,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尤其是现实题材作品数量大增,多达254部,占比超过一半。且题材多样、大神众多、“三观”正确,分布均衡,为推荐活动创造了极好的基础。推荐期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诞生70周年,社会各界对网络文学充满期待。

欧阳友权: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写作”

2018年正值中国网络文学发展20年历史节点。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认为,走出青春期的网络文学有三个明显变化。一是由“大”到“强”的转变。2018年,网文界意识到虚胖式体量和规模的增长阈限,自觉从“长个子”走向“强筋骨”。网络文学一直为人诟病的量大质不优、星多月不明、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开始有所改观。尽管作者队伍、原创作品数量、阅读人群、市场规模仍处于增长状态,但人们关注的重点开始从数量增长转变到质量提升。倡导守正创新,打造精品力作,成为行业追求的目标,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写作将是网络文学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是从“野蛮生长”走向政府规制。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圈内到圈外、从网上到网下,都给予网络文学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网络文学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政府管理下的大众创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从市场导向走向价值导向。网络文学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二重性,决定了其创作和经营不能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以赚钱为导向,把文学变成纯粹的生意,而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健康的内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针对网文界不同程度存在的重市场、轻导向的现象,有关部门已采取清查和整顿措施,网络文学开始步入风清气正的健康发展期。

据欧阳友权介绍,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2018年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试图为我国网络文学的第一个20年做一次清理,以断代史的方式对史实做一个见证。同时完成了《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8)》,这项工作已持续三年。另外,他本人的《网络文艺学探析》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试图为网络文学进入主流学术、成为学科建设内容做一点基础性探索。学院派的网络文学研究日渐接地气、更务实,理论批评与网络创作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马季:网络文学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优化

有数据显示,在2008年网络文学达到第二个高峰时,已有超过150万名签约作家,到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50万,目前签约作家超过600万人。2010年,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正式商用,单月访问用户数突破2500万,单月付费用户数突破1800万,移动阅读将网络文学推向了大众阅读的首选。这一年,鲁迅文学奖首次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网络文学纳入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范围,三家网站的三部网络长篇小说首次获得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网络文学由边缘正式走向了文学舞台的中心,社会关注度达到了一个高峰。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马季认为,网络文学的个性化发展特征愈发清晰和鲜明,与传统文学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如何主流化和经典化等议题上。网络文学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批评得到传统媒体的广泛关注,建立一套适用于网络文学创作、传播、阅读的评价体系和筛选机制的基本条件已经形成。2015年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国作家网承办的“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季度榜单和年度榜单开始推选发布。排行榜的评选和推出过程,是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也是网络文学主流化的重要标志。

在巨大数量规模的基础上,网络文学精品力作也在不断涌现,IP(原指知识产权)化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目前已累计改编电影1195部,改编电视剧1232部,改编游戏605部,改编动漫712部,改编网络剧和网络电影的规模则更为庞大。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社会现象,我们在讨论网络文学时,实际上已经不只是对文学的关注,而是讨论一些由此产生的更加广泛的社会现象。

“网络文学的生态系统正在逐步优化,呈现多元健康发展态势,社会影响力持续攀升。”马季说,网络作家的社会地位逐年提升,针对从业人员的各类专业培训也如雨后春笋,创作群体蓬勃兴起,读者的数量和覆盖面急速扩张,影响力和读者群也在逐年扩大。

陈定家:阿拉丁神灯与潘多拉魔盒同在

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陈定家眼中,网络文学的萌芽与草创期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这一时期的网络写作,几乎人人自说自话,多数是网络漫游者,以一种鼓腹而游的心态转转鼠标,敲敲键盘,随心所欲,信手涂鸦。那时的网文园地有如初春的原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种野生力量与能源对社会和个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说:“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2003年,起点中文网开启了收费模式,网络文学的儿戏期结束了。在此后一年多时间内,网站的流量迅速飙升,为VIP收费制度奠定了牢靠的基础,到2003年年底,起点访问量居然跨入了全球500强的行列。然而,在阿拉丁的神灯擦亮之时,潘多拉的魔盒也悄然打开。当网络文学产业化进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神魔境界之后,网文的艺术神性便渐渐被金钱的魔力所腐蚀,网文运营机制的种种弊端也开始逐渐显现。有人指出,当前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模式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制造垃圾;二是摧残作者。这类说法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也绝非空穴来风,譬如说“劣币驱逐良币”等言论,多少触到了网文写作的痛点。

即便时至今日,中国网络文学的赢利模式实际上远算不上成熟,整个网文产业仍然存在诸多变数。尽管收费阅读相对于免费阅读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一个变化对网络文学市场化来说也具有决定性意义,但现行收费模式也隐含着不少弊端,其负面影响正渐渐浮出水面,譬如,当前的网络小说越来越长,创意被稀释,灵感被撕碎,被可读性挟持的作者,挖空心思重复挖坑、埋坑的单调动作、由越来越长而引发的越来越疯狂的写作状态对网络写手身体的摧残,如此等等,都是网络文学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不容忽视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