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庞羽小说:桥上的火焰或黑洞的秘密

来源:《十月》 | 周卫彬  2019年01月15日08:39

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说,“小说不是因为它为我们展现了别人的命运而有意义,而是因为这陌生人的命运燃烧产生的火焰为我们提供了我们从自身的命运中从来没有汲取的热量。”①这一观点与庞羽所言的“作为小说家,要学会成为一座桥梁,人们从黑暗中经过这座桥,也许对面是黑暗,但是却向光明更近了一步,我们需要背负文学到达堤岸”②不谋而合。我觉得庞羽的小说就像桥上的火焰,试图照亮人生与人性黑洞的所有秘密,进而使我们在不同的维度中抵达自身,我们在一个90后小说家的作品中,看到了从前、当下乃至未来我们的身影,并从中觉察出某种清醒。这种清醒源于火焰的温度与人生凉意的交缠,有种爱比死更冷的意味。在庞羽的小说中,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人性的复杂与深邃,灵魂的麻木与不安,全部奔流涌动于黑暗的冰河之下,极热又极冷。她让我联想到克莱尔·吉根、卡佛与张爱玲,而她作品的体量又是如此之大,不仅指数量,更是小说所折射出的丰厚意蕴与渊满内涵,使我觉得代际的命名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因为就庞羽小说本身的意义而言,已经超越了她的年龄。

庞羽在不同的场合提及处女作《真草千字文》对于她后来创作的重要意义,“这篇小说对我意义非凡,它是过往执念的结束,也是一个小说家的真正开始。”ƒ的确,这篇作品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小说家所具备的禀赋,它至少在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一方面是不断内溯,挖掘一种普遍的同情心,所谓在精神上站在“人”的存在角度,去看待世界,小说的人物虽然还没有“长开”,但几乎具备了所有的“棱角”与“气质”,温顺与执拗,平和与疯狂等等。另一方面往历史与现实的罅隙里深挖,《真草千字文》让我们看到一个90后作家在面对内心与历史、现实境遇交锋时流露出的敬意、温情与批判,也就是说,小说虽然写的是一己之私,却让人看到了一束遥远的光芒穿透我们平凡的人生,同时也让那些小说中的人物、细节,都具有了生动可感的光泽。

与许多90后作家一样,庞羽起步于成长经验的书写,但她的叙述极为老到,予人提笔就老的惊艳之感,尤其那种运笔如刀的凌厉,撕裂人性缝隙的决绝,使得她的经验书写完全有别于我们所认为的青春小说。《操场》这篇作品让我想起了毕飞宇《地球上的王家庄》,它几乎调动了一个少年所有的感官去触摸这个世界。庞羽许多小说之所以充满丰沛淋漓的元气,正在于直抵人心的同时,将小说中的颜色、气味、声音以最真诚的方式调配至合理的秩序,这种秩序直接对应了人之为人的意志与权利,也就是说小说中每个人乃至事物摆放的位置—不因一个年轻作者的写作激情而导致无序—而因为克制与尊重做到精准无误。其成熟与老到,由此可见一斑。就这篇小说而言,这种尊重其实可以看作是对自然、天真的童眸世界的认可,以及对成人世界(文明社会)的反讽,比如小说中的“纽约”,他的爆发其实是在成人世界压迫之下无奈的投诚,而之前所有人在操场私下偷挖人骨的行为,那是一个向更远的历史漫溯的过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引车卖浆者,最终都化作历史中的一堆白骨,但是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驯化史,卢梭在《爱弥儿》开篇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④从另一个层面看(尤其是庞羽90后作家的身份),这篇小说让我不得不联想起当下的教育问题,但这篇作品的现代性意义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应该对所谓的规训的文明社会进行清理和去蔽,一如卢梭所言,“紧紧占据着大自然在万物的秩序中给你安排的位置,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你脱离那个位置”。⑤回到原初状态固不可能,就像小说中胡太太说的,“人活着如果没有文明、没有意义,和那些小猪崽有什么区别。”⑥但我们依然应该保护那种原初的纯澈的触感,抵御文明社会(成人世界)不断加重的对于孩童心灵的压迫。

庞羽对于成长经验的书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充满了悲剧抒情性,比如在《我们驰骋的悲伤》中,一种幽暗、曲折、失落的情绪弥布于字里行间,犹如细雨中的呼喊。这种缺爱的少女形象也映照了现代社会情感的沉沦,折射了女性当下的生存状态问题以及家庭的缺失。小说中的问题少女所渴望拥有的其实不多,比如家庭的温暖、社会的公平对待,当这一切自然要求无法满足时,她只能移情于小男孩弟弟,此时“姐姐”成为母亲、女儿乃至情人,以此来满足心理的需求,而这篇小说的悲剧性正在于此,因为一切如梦幻泡影,不触自破。二是以成长的视角来打量成人世界,着重表现一种少女经验与成人经验的交叉部分,带有某种解构的意味。从庞羽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所有的记忆都在不断生长,成为写作不竭的资源与动力。相对于《我们驰骋的悲伤》,我更喜欢《树洞》这篇小说,它将成长的经验表达得如此令人心碎,“树洞”几乎可以看作是成长的黑洞。小说中敏感的问题少女,她在乎的是家庭亲情的温度,在乎的是零食代表的友谊,然而成长中还要面对一些不愿面对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比如“母亲”的外遇,友谊的破碎,特别是自身遭遇性侵,家庭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的心理失衡等等,庞羽将少女的“敏感”加以放大而有了人生的况味与生命的凉意,因为那些美好的东西,都像流水般永逝了。苏童也写过许多少年题材的小说,主人公主要是孤单而倔强的男孩形象,而庞羽则是将“少女经验”进行了张扬,只是这篇小说是以解构抒情的方式来加以表达,俗话说“少女情怀总是诗”,但是成人世界的阴影往往随之而来,女性在时代变迁中所遭遇的矛盾(失败的“母亲”形象)在一个少女身上同样以缩微的形式呈现,我们不禁要问她们未来的出路何在?虽然小说中的“我”在临死之前看到了父亲笨拙的舞蹈,但这一丝难得的温情读来却如此苦涩不堪。

虽然《佛罗伦萨的狗》也涉及成长经验,但在这篇小说中出现了一个我以为在后来庞羽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重要命题:悖论。这种悖论的出现,也使得小说文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艺术层次。这篇小说力图表现一个少年眼中的远方与现实的关系,当然也离不开对成人世界的抵抗。“我”从对叔叔性骚扰的怨怼到对大叔婚外情的接收,可以说是对生活道德的僭越,但又完全符合情感与心理逻辑。小说借助“我”与心理医生断断续续的谈话,以一种不断递进的方式,将一个少女的成长与堕落,对现实世界的反抗与媾和满怀激情地表现出来,以此传达一个成长中少女撕裂般的呐喊,“她”试图奔向虚无的理想主义的“佛罗伦萨”,可内心又明知这一切难以企及,甚或那根本就是自己所反感的,就像小说最后写到,“一只夕阳下的狗,对着一棵树,扬起金色的腿”。⑦这篇小说充满了悖论美学的因素:压抑与爆发,急迫与迂缓,敏感与迟钝,最终以一种病态的痉挛方式抵达情感的“虚空”—“我”的自我意识在诞生的同时也在消解,在爆发的同时也在沉沦。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生活中悖论已成常态的揭示,越想得到的最终却会落空,越不想面对的却时常出现,颠倒的不是世界,而是生活中的自己。在这篇小说中,庞羽所书写的成长经验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倾听一个少女呐喊声的同时,也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人群和生活的阴影。

我们可以把《大S同学的秘密生活》看作庞羽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在这篇小说中,庞羽将叙事场景放到了成年(工作)之后,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对“成长”的讽刺与挖苦(比如几个闺蜜聚会中的今昔对比,几乎就是一场暗战),不如说是她从内向性的表达,转向对“现实”的迷恋,这也反映出一个小说家视野的拓展,从之前偏重内心的叙事,转向更为开阔的现实人生。这篇小说大部分虽然以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纠结的、悖论式的心理(让我联想起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但正如小说所言,“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隐藏着多少红线绿线白线,拉扯着许多根本不可能的人们。”⑧某种程度上说,这篇小说也打破了90后作家偏重青春叙事的局限,庞羽在这篇作品中找到了一种更为开阔的叙事方式,场景、事件与对话自由穿梭,欲望、现实冲突与灵魂的空虚纠缠在一起。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作家必须在现实与个人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篇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力量与重量,也看到了孤独的个人—人性就像最后的那根稻草漂浮于世俗的洪流里。

谢有顺先生在《小说中的心事》中指出,“文学就是探究那些过去未能解答、今日不能解答、以后或许也永远不能解答的疑难,因为这些是灵魂的荒原,是每一个人的生存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提问。”⑨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庞羽的写作在不断转变,出现了更为宽阔的灵魂视野,想要追问黑洞中的秘密,在《要么缝补,要么撕开》中,她以奥康纳把人性的缝隙撕得比黑洞还要空旷为例,几乎以一种宣言的方式指出,“作为一名年轻的小说作者,我希望我早日拥有这样的臂力和决心,撕开世界,也撕开自己。”⑩

我在庞羽的另外几个短篇中,看到了这种撕开的决心和努力,首先表现在一种试图打破生活平衡规律的勇气,生活从来不是温吞水,而是暗流涌动,稍有不慎,不仅会溺水,更可能落入生活的漩涡中万劫不复。《福禄寿》这篇小说讨论了精神的欲望与物质的欲望问题。老教授华玉卿以为自己一直站在精神与道德的制高点,就像一个国王,需要臣子不断满足其膨胀的虚荣心,而元嫂一家人想要的是他的房子。这不是等价交换,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倾向于小说的观点,即精神的长期压迫潜移默化造成的伤害要远远大于物质得不到满足而形成的心理扭曲,因为在人格的层面,无分贵贱,我们在不屑于元嫂一家各种猥琐低下的行为的同时,更对华玉卿的虚荣与伪善感到厌恶,也许有人觉得这篇小说的结局有些匪夷所思,但这就是欲望与情感的逻辑张力,庞羽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将这种满蓄的张力全部压在一根细微的钢丝上,手指轻轻一晃就打破了平衡,世界随即坍塌。

《拍卖天使》这篇小说直指物欲横流之下人心的黑洞,容貌(人)可以被当作商品拍卖,可是人格与灵魂呢,如何安放?裴佳佳其实受到了整容的失败以及闽头、陆炯压榨的情感与肉体的双重伤害。她就像自己的奴隶,自己无法掌控(消费)自己,她的产品、价值(容貌、身体)脱离了自己,成为被现实控制的对象,“佛认为众生都是美的,而人不是佛”,可悲的是她丧失了一切(包括人格、自尊),却并未赢得想要的物质,她想回到从前没有从庙里被送出之时,却已积重难返。可能是同为女性之故,庞羽在裴佳佳身上寄寓了一种深沉的悲悯,当那种痛楚最终被撕裂开来,显得决绝而美丽。这种悲悯精神让我想到她的《我是梦露》,这篇小说将情感全部积蓄于两个失意的男女身上,生活的残缺随之展露无遗。他们拥有的只是风华绝代的名字,比如“梦露”“刘邦”,这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讽。这篇小说让我想到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明快、有力的节奏,拿捏得很准,那种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在高速路上警车的追逐下,显得极为无奈而孤绝,这是对生活作出的绝望反抗,但是,当车子冲出之后一如挪拉出走之后呢?小说到此戛然而止,但那种小说背后巨大的哀伤、痛楚与悲悯意味瞬间弥漫开来。

庞羽另外几篇小说着重表现现实与命运的关系,人世可珍重,而命运与人生却充满了磨难。在人生的黑洞中,我们看到的是争吵、烦恼与不安,高明的小说家在揭示世界假面的同时,也在诉说黑洞的秘密,凸显某种看不清道不明的幽暗品质。《左脚应该先离开》讨论了生活的可能性问题,这其实也是小说独特的品质之一,正如卡夫卡所言,“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踌躇”才有小说,一如悖论凸显张力。无论是青枝、罗嫂还是彭子、鱼尾东,皆是命运多舛,各有各的心碎之处,而庞羽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如何来描写这些心碎以及背后传达的心路历程乃至社会问题。另外,这篇小说有意打破了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而意在表现某种不可思议的命运之手的操纵,比如罗嫂瘫痪三年忽然深夜出现在超市。再者如彭子刷鞋左脚还是右脚,在小说中其实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生活的可能性也许就在这左右脚之间。《到马路对面去》貌似写了两代人董大婶与菲菲(儿子)的价值冲突,其实最迷人的地方是庞羽写了一个悖论,董大婶与菲菲这两代女人虽然命运不同,但在道德伦理的天平上,他们其实是一类人,董大婶所深恶痛绝的人变成了她自己。这篇作品其实在叙事的深度上画了一个圆,道德伦理的秩序因为这个圆的存在最终形成了情感的漩涡,予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其实,无论是否随波逐流,董大婶与菲菲都想“到马路对面去”,只是她们因为人生轨迹不同,而遵从的伦理规则的角度不同而已,但无一例外的是,皆以一种充满敌意的胜利感,让自己陷入人性与人生的泥沼,也即是说,董大婶的悲剧未尝不预示着菲菲未来的悲剧,庞羽将女性命运的轮回,放在了暗流涌动的矛盾中加以演绎,以此凸显现实的残酷与悲情。

正是在生活的洪流中,方才看出人之渺小。这种“小”在小说中化为一种人生的局限,只是庞羽将这种局限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正因如此,庞羽的小说显得非常有力。《一只胳膊的拳击》中,从祁茂成到祁露露,一代一代下去,他们不管生活是否有意义,但求能满足一些细小的愿望。面对生活的巨流,我们首先要活着,因为胳膊拧不过大腿,更何况是一只残缺的胳膊。这篇小说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巨大的磨损力量,不如说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试图勘察生活边界的努力,庞羽出其不意地以一只胳膊的拳击,打倒了那些活色生香的人们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心态。庞羽在世俗化地展示生活方方面面表象的同时,将焦虑与喟叹成功带入其中,隐含着对人世的深刻洞察,张爱玲在《中国人的宗教》里说,“不论在艺术里,还是在人生里,最难得的就是知道什么时候歇手”,①①而真正能够做到收起那一只胳膊,需要多少的隐忍与辛酸,庞羽在讽刺的同时,也在有力地揭示个体命运在道德、伦理、法律、社会舆论枷锁中的无力自拔。另一篇《甬道》阐释了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下的破坏局面。虽然表现伦理道德的复杂性可谓由来已久,但在新的环境下,它是如何演变的,是当代作家的任务。“这是甬道,通往世事浮沉的甬道,通往悲欢离合的甬道,那里有上帝,也有沉默的魔鬼,那里落花如雨,也有呼哧作响的下水道。”①②小说尽管专注于一种世俗的精神,但并不肤浅,而是使我们看到有一种高过我们主观意志的东西悬于头顶,它源于人性的弱点,也源于俗世的局限,人们在红尘挣扎中,只是为了看到甬道另一头的那丝光亮。庞羽将生活本身的沮丧、对人生的怀疑纤毫毕现地展现出来。亮光在似有若无处,人生的混沌、丰富与残酷尽在其中了。《喜相逢》这篇小说让我想起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只是“文姗”的角色更具带入感,令人感到惊艳。我没有想到庞羽会以一种爵士乐的笔调来写一个中年妇女的私生活。“文姗”就像一朵垂垂萎去的玫瑰,空虚的灵魂在寂寞的都市中游荡。庞羽故意在这篇小说中营造了几分古典意味,以此来反衬主人公“闲适与逍遥”之外的喧腾,文姗的隐蔽与边缘,正如西下的夕阳,遗风不再,长夜漫漫。

庞羽的小说极为深情,因为外冷内热,桥上的火焰与黑洞的秘密之间隔着冰火两重天。在这巨大的张力之间,我们同时也感到了本雅明所言的“最后一缕目光中蕴藏的爱。”这种爱也是庞羽叙事魅力与锋芒所在,虽然那是决绝的最后一缕。

 

①〔德〕瓦尔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本雅明文选》,第308页,陈永国、马海良编,张耀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②《青年,如何完成现时代的文学使命?—“江苏文学新秀双月谈”向迅、庞羽专场实录》,《雨花》2017年第5期。

③郑润良、庞羽:《与九〇后作家庞羽问答录》,《青年文学》2017年第4期。

④〔法〕卢梭:《爱弥儿》上卷,第5页,李平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⑤〔法〕卢梭:《爱弥儿》上卷,第79页,李平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⑥庞羽:《操场》,《西部》2015年第7期。

⑦庞羽:《佛罗伦萨的狗》,《天涯》2015年第4期。

⑧庞羽:《大S同学的秘密生活》,《当代小说》2014年第12期。

⑨谢有顺:《小说中的心事》,第91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⑩庞羽:《要么缝补,要么撕开》,《芙蓉》2016年第5期。

①①张爱玲:《流言》,第130页,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庞羽:《甬道》,《陕西文学》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