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8年度欧美文学回顾 浪潮退去的海滩,留下人类不曾中断的足迹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2019年01月05日08:24

每个时代的作者中都有一些异常的敏锐者,不仅察觉身边形形色色人群微妙的命运变化,也会审视这些变化背后深刻的时代背景,循迹时代变革浪潮退去之后,人类袒露出的低落、犹疑与希望。近期,全球知名媒体都陆续盘点出了年度十佳文学作品榜单,不难发现,那些占据新闻头条报道的政治交锋、科技伦理、自然灾难等热点话题,被创作者纳入了写作背景的考量之中,以至于《时代》周刊将2018年的写作主题视为对不同形式禁锢的突破,面对《纽约客》评语中所言当我们共处“这个撕裂的、不合逻辑的时代”,文学内在品质的珍贵性也得到了更多展现,许多作品之所以能横跨多个国家的榜单,或许正是因为它们不甘于让主人公深陷一时一地的枷锁,从困境之中寻找前行的希望。

首先是几本同时进入《纽约时报书评》《纽约客》《时代》等媒体年度榜单的图书,它们在某些方面提供了写作范本。年轻作家丽莎·哈利迪的 《不对称》(Asymmetry)巧妙地将两个看似没有关连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年轻图书编辑在曼哈顿与一位年长的获奖小说家开始交往;一个叫阿马尔的伊拉克裔美国经济学家在去伊拉克探亲的路上被拘留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在她简练的文字背后是评论界称赞的思想性,而借由小说来讨论政治思想议题,本就是古罗马时代传承下的文学遗产之一。

对文化身份的讨论几乎是每年全球写作的主题之一,汤米·奥兰治的《好了,好了》(There There)在故事构思上进行了新的开拓,小说描写了12个居住在城市里的美洲原住民,抱着不同目的前往奥克兰参加议会的故事,作家以充满诗意而悬疑的方式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穿越美国,就像福克纳笔下的人物,在路上形成了一个大家庭,在此过程中作家反复思索着“人存在时,除非认同自己的身份,别无他路”这一命题。《华盛顿邮报》评价本书“有着令人惊奇和震撼的美国少数派的肖像刻画,同时又凶猛、滑稽、充满悬疑、令人无法平息”。

非虚构方面,一本聚焦教育话题的书横扫《纽约时报书评》、英国《卫报》、亚马逊网站年度最佳等榜单备受外界关注,教育往往是推动社会人才流动的主要方式,关于它的任何变革都让全球读者为之心系,作家塔拉·韦斯托弗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写作的《求学之路》(Educated)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糟糕的家庭环境与不连贯学校教育的年轻人如何凭借努力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的故事,这本书和去年同样受到好评的《乡下人的悲歌》一样,都是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孩子成长史,借此讨论背后一系列的家庭因素与社会机制因素。

在众多榜单中,许多作品都在关注普通人的成长困惑,这个话题也是东西方文学市场密切关注的当下话题,因而《纽约客》的榜单中也纳入了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人间便利店》英文版,这本书讲述了36岁仍在便利店打工的古仓惠子的故事,以此探讨了所谓的“大众的标准”、“社会的零件”等话题,在日本也引发了思考和讨论。

如果说想象力本就是文学内在的一种品质的话,那么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想象力边界也随之不断扩展,加拿大作家埃斯·埃德扬《华盛顿黑人》(Washington Black)从谴责历史上的种族问题转入了科学家和他的黑奴踏上新大陆旅行并结下友谊的奇妙故事;作家奥特莎·莫什费格《我的休息和放松之年》(My Year Of Rest And Relaxation)则讲述了一个漂亮但并不快乐的年轻姑娘,雇用了精神科医生帮助她入睡一年,希望由此重生的故事。当文学把新技术知识与救赎主题结合在一起时,似乎也在投射着当下大众对技术进步充满着期待与忧虑的矛盾心态。

成人作家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史,而童书作家则创作着进行中的成长故事,《纽约时报》的年度最佳童书榜单里,呈现了不同艺术风格的精美插画,但更重要的是以孩童视角讲述的复杂主题,《朱利安是美人鱼》(JULIAN IS A MERMAID)鼓励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并且尊重多元文化;《陪着老爸上夜班》(NIGHT JOB)或许可以唤起许多大城市父子之间细微的情感交流;《做好准备》(BE PREPARED)让从小就在转学和移民道路上的孩子有所共鸣;《墨点》(INKLING)让孩子发现自己也有无限的能力去帮助大人解决问题;《无处容身的男孩》(NOWHERE BOY)让一个比利时小男孩如何帮助叙利亚小男孩并抵抗外部压力的故事冲破了童书阅读的年龄限制。

来自中国的童书作家聂峻以《我的北京》(MY BEIJING:Four Stories of Everyday Wonder)为这份榜单抹上了明亮的色调,一位无法走路的小姑娘和她的祖父每天生活在遭遇难题并巧妙破解的剧情中,同时还融入了时空穿越的元素,这本童书的画风与情感方式也让读者联想到了宫崎骏动画电影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初许多被看好的知名作家新作,并未出现在最终的一系列榜单之中,像迈克尔·翁达杰Warlight、丹尼斯·约翰The Largesse of the Sea Maiden、玛丽莲·罗宾逊What Are We Doing Here、扎迪·史密斯Feel Free:Essays等等。不同媒体推出的榜单都像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批评,既反映了编辑团队的阅读品味,也留下了巨大的沉默空白。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并不多,正如《纽约时报书评》编辑宝拉·保罗所说,“被选中的书籍除了要有精巧的文笔,还需要有绝妙的故事设计,并在字里行间彰显语言叙述的张力,唯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跨越虚构与非虚构这样的题材限制,成为历久弥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