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给世界乐一个,你学会了吗?

来源:北京青年报 | 尼古拉的第三厅  2018年12月14日08:49

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中,《狗十三》无疑是一部非典型青春片,但它讲述了青春期的典型状态。青春本是叛逆的代名词,影片中的李玩也表现出“叛逆”的几乎所有表征:酒精、早恋与性、暴力、代际矛盾,以及与身边世界的格格不入。影片中大量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如一把沉稳而冷酷的解剖刀,把李玩的世界切开。

在李玩成长的天地里,有看似慈祥实则威严的爷爷,以及用暴力捍卫“尊严”又“打一巴掌揉三揉”的父亲,他们宣告着父权的存在,即便蒙着温柔的面纱。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生时,一家人虽然瞒着李玩但仍抑制不住地开心,爷爷说:“这是个男娃,可得好好起个名字。”这又提示着男权的顽固,纵然不那么明目张胆。

小狗“爱因斯坦”一号跟爷爷去买菜时走丢了,但丢了也就丢了;小弟拿晾衣杆打“爱因斯坦”二号,继母反而要把狗送进狗肉店,飞进课堂的蝙蝠被英语老师扔出去的书本击中,这些无不流露出对动物的轻蔑,即便舍得给“爱因斯坦”一号买猪肝吃,即便两条“爱因斯坦”都肩负着缓和亲子关系以及继母向李玩示好的重任,但终究不过是任人摆弄的狗。还有李玩那个离异重组家庭,父母对学习成绩的看重,以及把孩子作为附庸带入成人社交圈的做法等,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13岁的李玩的成长空间,也构成了影片张力结构和冲突来源。

没错,这个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青年的。不过,请注意,“归根到底”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可以表示希望,也可以蕴藏规训,乃至暗藏杀机。当“归根到底”来临之际,青年其实已经走过他们的青春期,不再是青年。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忍受和适应那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或者说,要学会给世界乐一个。

当《狗十三》里的李玩在众人忧心的目光下,夹起叔叔特意为她点的“红烧狗肉”,塞进嘴里咀嚼起来,还说了句“谢谢叔叔”,一桌子的人或许有些愧疚,但更是长舒了一口气,悬在心里好久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接下来,李玩在街头发现了“爱因斯坦”一号,但狗的新主人否认那是“爱因斯坦”,李玩没有像当初“爱因斯坦”走丢时那样情绪爆发,她甚至不愿做任何挽回的努力,只是淡淡地说句“抱歉”。同样,当李玩听父亲说“爱因斯坦”二号被送走后,因为不愿意吃东西而死去时,像一个大人那样很有风度地对父亲说了句“谢谢”。于是,我们知道,李玩长大了。而“长大”,就是学会了给这个世界乐一个。

所有人对此都似曾相识。

回想儿时,当你因玩具被家长无意损坏而哭闹不休时,是否曾遭到“玩具重要还是爸妈重要”的诛心之问,却没有人尝试去理解一个破旧的娃娃在孩子世界里的意义?当你被带到叔叔阿姨面前被要求表演个节目、背首古诗,以博得那些你并不想要的掌声和欢笑,而没有人管你因此而生的焦虑与烦躁?

慢说孩子,成年人又如何?难道你忘了,前段时间挺火的那个聚餐视频,那些老在红地毯上出现的面孔,酒足饭饱之后,叫女演员脱了鞋给大伙儿跳段芭蕾,后者不也满脸含笑地跳了吗?围观者不也有人拍巴掌,又有人揉三揉吗?

其实,这个世上一切不对等,本质上都并不是由于年龄或者别的什么,而是权力。《狗十三》的创作者显然明白这一点。因此,当影片结尾李玩已经与世界妥协时,镜头又冷峻地转向了她的弟弟。滑冰教练递给弟弟一杯牛奶,弟弟一喝就吐了出来。原来,弟弟和李玩一样,对牛奶过敏。而弟弟牛奶过敏这事儿,也和李玩一样,并没有被大人放在心上,否则,想必就不会让教练给他喝牛奶了。原来,这个看起来比李玩得到了长辈更多“爱”的男娃,得到的“爱”不过是量的增加,也并没有质的改变。而这种不以理解为基础的“爱”,在本质上不过是成年人的自我心理安慰,或者社会的权力结构自我复制和延续的本能罢了。

我想,这就是《狗十三》引起强烈共鸣的原因所在,即便我们早已走过青春期。我们的共鸣也不全是来自于对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悲催往事的回忆,而是因为纵然今天我们已长大成人,没有了孩时烦恼,却依然没有摆脱在权力结构里当一个被规训者的命运。正是这一点,让《狗十三》拥有了一种并非刻意为之却又十分强烈的批判性。

辱骂不是战斗,批判从来不比嗓门大小。当创作者把生活的本相展露出来时,批判的力量已自在其中。这是因为,生活按照自己的逻辑裹挟着人向前的同时就在否定着自己。这里考验的主要不是创作技巧,而是有没有直面现实的良心和热肠。《狗十三》做到了。

影片的叙事平静而节制,甚至有些吝啬,它端给观众的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说,真正的故事隐没在影片之外。比如,影片的最后,李玩的生母打来电话,祝贺李玩获得物理竞赛一等奖。当这场十分“官方”的对话结束,李玩的父亲平静地挂断电话后,李玩忽然问道:“你和妈妈是怎么相爱的?”刹那间,在全片中都坚硬得有些残酷的父亲突然泣不成声。同时,他还用手捂住了李玩的双眼,显然,父亲不想被李玩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也不愿意回望这个话题。那么,李玩的父母之间曾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为什么结合又分开,这些是影片的“前史”,可能也是通向真正的李玩故事的钥匙。然而,面对这些叩问,《狗十三》不响,任由观众去想。

也有人说,《狗十三》是在给“叛逆”洗白。是啊,李玩你一个小孩子,也不能太任性了,也要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感受呀。这话听起来是没问题的。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自己选择的立场上。不过,在我们这个文化里,已经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感受考虑了几千年了,或许也该真正为小孩子或者说处于权力结构下层的那些人考虑考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