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家研讨《中国武侠小说史话》:如何看待武侠文学的现实意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18年12月10日23:57

不久前,金庸、萧逸两位武侠文学大师先后辞世,引发无数武侠文化爱好者的哀悼和纪念。有人说,一个武侠时代终结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在当今社会的意义?12月6日,由北京作协主办的“《中国武侠小说史话》研讨会”在京举行,就有关武侠文学的多重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解玺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北京文学月刊社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与研究》副主编刘大先,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德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杨晶,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丛治辰等专家学者20余人与会研讨。会议由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王升山主持。

《中国武侠小说史话》封面

《中国武侠小说史话》由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全书以武侠小说的传承发展为研究对象,追寻和讲述了中国武侠及侠义文化的渊源流变。作者一方面梳理先秦诸子和其他历史文献中关于“侠”的记载,复原“侠”所以应运而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另一方面,溯源而上,将两千余年中国武侠小说叙事,自萌芽至蔚为大观的历史,一网打尽,重点在明清乃至民国以来武侠小说叙事的生生不息。

作者林遥为北京作协会员,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员,北京市延庆区作协副主席、秘书长,为写作《中国武侠小说史话》一书,他花费了16年时间搜集文本、写作、修改,堪称“十年磨一剑”,该书被经历过港台新派武侠小说风云时代的香港作家倪匡称赞:“实为中国武侠小说之幸,极其难得,诚武侠小说爱好者,不可不读之宝书也!”此书一经出版,便进入新浪社科历史类2018年6月好书榜,获得了广泛关注。

王升山在致辞中表示,这本书讲的是武侠文学的“史话”,比专业“武侠文学史”要更轻松、自由一些,作者可以发挥一些自我的想象力,用文学和历史的中间视角,来阐述他心目中的武侠文学史,金庸刚刚离世,我们今天来探讨武侠史,显得十分必要,将来这部“史话”,还能继续补充新的内容,继续传承和发展。

解玺璋谈到,通俗文学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从文学性上来说,它们并不低下,而且恰恰是通俗小说,承载着更多中国文学的传统特征。西方文学的叙述,表现在精英文学里,但与老百姓的关系似乎远了。武侠小说,便是通俗文学中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种。林遥通过一己之力,梳理了三千年的武侠文学史话,也给武侠在历史和文学上一个证明。

陈墨认为,武侠小说可以在类型文学和通俗文学中找到合法性,也可以在大众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找到合法性,更可以在文学生态学中找到其合法性,不能说武侠文学放在文学底层“林遥这部书有两个贡献,一是他引经据典把侠文化从儒家、道家和墨家剥离开,他的主张是侠产生自民间;二是把《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一些革命英雄主义小说,作为革命武侠英雄小说的代表。在禁止武侠小说的年代里,它是用变形的形式流传于民间社会当中。”

杨晓升看完本书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全面而细致,他说本书的独到之处,就是把武侠小说的缘起以及后面的发展脉络梳理得头头是道,并且视野开阔,内容丰富详实,加上了自己的评判和见解,阅读过程轻松宜人,不像史料那么枯燥。

研讨会上,作家、评论家围绕《中国武侠小说史话》的价值与意义等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反思武侠小说在当代文学中的存在意义。大家认为,本书作为针对武侠小说这一类型文学的史论著作,写作风格独特,无论书史论事,还是月旦人物、评判作品,都有着史家的宏阔和睿智,分寸拿捏得很好,别具慧眼,下笔轻灵,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又有思考深度,也容易阅读的“文学史话”,值得从多重角度来解读。

作者林遥

作者林遥表示,从宏观的视野来看,中国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发展一脉相承,是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形式,侠的精神表达了一种民间立场。由于本身是写作者,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只定位于学术研究,而是基于武侠小说阅读者和写作者的角度,意图通过文本梳理,探讨一种类型文学的生长和发展,“‘愿为人间留侠气’,是完成这本书的动力。”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上海文化出版社原总编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编辑出版中心主任林斌,北京市延庆区作家协会主席周建强,青年作家侯磊、李天飞、李亮等。

(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