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丰富胡同寻老舍

来源:解放日报 | 王忠范  2018年12月06日08:11

从北京灯市口西街拐进丰富胡同,走不远就是老舍先生的故居了。映入眼帘的铜牌上有这样一句话:今胡同十九号四合院为老舍故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舍故居是由街门院、外院和里院组成的,整齐、淡雅、素洁。进得院里,迎面是五彩木影壁,还有那么多花朵举着彩色的芬芳轻轻舞动。院内有三棵树,一棵枣树,两棵柿树,都是老舍与夫人栽种的。每每秋日,柿子缀满枝头,红红亮亮,飘飘闪闪。因这样的景致,人们称这里“丹柿小院”。老舍先生特别喜欢树,当作童年玩伴的树就出现在他的小说里:“两棵枣树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当夏初开花的时候,都是香的,甜酥酥的那么香……一入秋,我们便有枣子吃了。”

步入里院,见老式的正房、北房和东西厢房,在缕缕阳光中依然别有丰采和韵意。老舍的卧室兼写作间与书房,在院子的西北角,是庭院里祥和安静的地方。这里一切都按原样陈列,家具书桌、大木床、长沙发、两张小炕桌,桌子上放着老舍先生用过的钢笔、眼镜、日历、茶筒、台灯,还有床上的扑克牌。老舍在这里写下了他从美国回到成立后的新中国后的所有作品,写作累了,就自己跟自己打扑克。书桌后面的壁橱是老舍自己设计的,用来装书和字画,现在看来,仍是时兴与适用的。从1950年4月13日搬进这个院子开始,老舍每天六点多钟起床,先洗澡,再打太极拳,锻炼身体。早饭后一杯加糖的咖啡,精气神上来便开始动笔。

作品展厅里,照片、手稿以及老舍题写的条幅,让人熟悉并感到亲切。而看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就想到老舍笔下那些活灵活现的北京人:祥子、虎妞、祁老爷子、大赤包、王掌柜、常四爷、程疯子……老舍先生从来就坚持扎根于民众之中,他的写作与众生哀痛相关系,与社会发展相照应,与健康心灵相映衬,让深深的爱在作品中闪吐光芒。他有篇颇有影响的散文《元旦》对此做了明确的表达,“只要我朝着光明的方向走,我就不虚度此生;只要我肯向人民学习,而后为人民写作,我便可以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文艺,对得起文艺工作者这个称呼”。在老舍故居品味六十多年前的这段文字,看看屋外光亮,遥想早逝的身影,心灵颤动不止。

在老舍故居院里的长条椅上休息时,已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我的女儿说,当年老舍赶写大戏的同时,还经常给报刊干些零活,完成约稿,就是做这些零活,老舍先生也要到现实中去搜罗感受。他对小文章也不含糊、不对付。女儿讲她读到过一个例子:1960年国庆节前,《人民日报》编辑姜德明来约老舍写篇喜庆短文,老舍考虑许久,瞅瞅院子里的花说道:“奔天桥吧,怎么样?看看去!”于是,姜德明陪同老舍到了天桥,马上到街面和市民家里走访、问听生活,采写了关于一个不识字的贫苦妇女王玉蓉的成长故事……同为创作者的我们,在老舍的小院感受着他似乎还在的温热气息,感悟关于创作的那种传统“根性”,更明白身入、心入、情入,对于写作者的非凡意义。

微风吹拂,柿树梢影浮动。一群孩子走来,恭恭敬敬地聚集在老舍雕像前,听老师讲一个叫老舍的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