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读金庸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汪 彤  2018年11月29日07:32

学校里的大喇叭,一直在点我的名字:“请汪彤同学参加女子一百米决赛……”可惜,这个大喇叭的声音,不能翻越学校的围墙和铁门,不能穿过篮球场,直接进入放电影的大礼堂,我趁着买雪糕的机会,跑进大礼堂,呆呆地看了一个小时电视里播放的录像。正是黄蓉给洪七公和郭靖做饭的那一段,黄蓉每做一样好吃的,就骗馋嘴的洪七公教郭靖降龙十八掌。我也想练降龙十八掌,运动会上谁拿第一还是第二,早被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大礼堂里《射雕英雄传》的录像,一直演到中午吃饭才结束,我心里充满了继续看的渴望,若有所失地回家了。

书房的灯一直亮到深夜,妈妈来敲窗户:“关灯睡觉,作业写不完明天再写。”我生怕妈妈闯进来,耳朵向后伸着,静静地听。卧室的门有些变形,我只等门被推开时发出拖曳地面的哧啦声,就赶紧把放在书桌里的《倚天屠龙记》,用身子严严实实地挡住。

虽然是高三,我依然不慌不忙,这本《倚天屠龙记》不知陪伴我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喜欢张无忌的傻,对赵敏的善良和诡计多端又爱又憎,讨厌周芷若得不到时的那种阴险狠毒。睡着时,我手里依然抱着《倚天屠龙记》,它似乎就是我在梦里的倚天剑和屠龙刀。这本在当时被认为是耽误青少年学习的“禁书”,却悄悄地为我树立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且那个叫金庸的作者,是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作家,书里的每一首诗词、每一个场景,我都想抄下来,尽管我眼前摊开的是作业本。

有一次,我正看得入迷,书房的门突然被推开了,这次进来的不是妈妈,是当校长的爸爸,他一个健步,从我的书桌里抽出了我的“倚天剑和屠龙刀”。爸爸沉着脸,声音像有内功的“玄冥二老”,震耳欲聋:“你哥高三就看这些闲书,我一把火烧掉了,现在你又看……”之后爸爸说了些什么,我都没有往心里去,直勾勾地看着爸爸没收了我的《倚天屠龙记》。我每天都会发呆地回想被没收的《倚天屠龙记》里的故事和情节……清清楚楚、历历在目,竟让我头脑明晰,我的健忘症也减轻了许多。可是一拿起课本,我的大脑就又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了。

我手里握着大学语文课本,书上除了我的名字,就是扉页上的一首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课本里的书页干干净净,一片空白,不像其他课本那样勾勾画画。然而,大学语文课,是全班同学最爱听、最喜欢的课,教室总是坐得满满当当。大学语文老师头发花白,人很清瘦,和蔼又庄重严肃,最关键的是,语文老师是个金庸迷。

语文老师拿着课本翻开书页,按部就班地给我们讲课,有时会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提到金庸和他的十五本小说。老师曾把那首金庸先生的诗,郑重地抄在黑板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讲给我们听:“这是一首藏头诗,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连:《连城诀》;天:《天龙八部》;射:《射雕英雄传》;白:《白马啸西风》;鹿:《鹿鼎记》;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倚:《倚天屠龙记》;碧:《碧血剑》;鸳:《鸳鸯刀》。外加一部《越女剑》……”

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同学们才如梦初醒,从想象中回到现实。大家“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一窝蜂地向门口冲去,直奔同一个方向——学校图书馆。金庸的书,立刻被一抢而空。等女生们从“桃花岛”下来,身上像中了“十香软筋散”,柔柔弱弱地走到图书室柜台旁,只有望书兴叹的份儿了。有时借不到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我就借一本《简爱》回宿舍去细嚼慢咽。虽然金庸先生和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是截然不同的背景、书写方式和风格,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都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语文老师培养了我们常往图书馆跑的习惯,培养了我们浓厚的读书兴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出自郭靖之口的话,是大学时期金庸先生给我的启迪和教化。

一条清澈流淌的小河,一座红墙碧瓦的庙宇。我蹚着河水,逆行而上,庙宇近在眼前,却怎么也走不到跟前……

这是我三十岁那年某个晚上做的一个梦,醒来后梦境依然清晰。

那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这不知是我第几次看《射雕英雄传》了。但这次读和以往不大一样。有人说,人生每个年龄阶段,读同一本书,获得的认识和感悟会有所不同,每个年龄阶段,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也会不一样。我想,金庸先生的小说,也应该是在不同年龄阶段他人生感悟的反映。那活生生的、鲜明的人物性格,或许是当时金庸先生内心的映射。三十岁时读金庸,对我影响很大,我发现自己对书中的诗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这是《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相答樵子时所唱的曲子。很敬佩金庸先生,一首小曲,有陶渊明的“一茅斋,野花开……采菊东篱下”,有孔子学生颜回的“陋巷箪瓢亦乐哉”的潇洒。可见金庸先生虽然写的是热热闹闹的武侠小说,却把中国从古到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名篇一一解读,这似乎也如武功里的拆招,得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功底和学养,才可真正读懂金庸先生每一篇、每一句诗词中的深刻含义。书中我们虽然看到的是刀光剑影的厮杀,却不仅仅是打来打去的热闹,其中演绎的还有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一八年深秋,金庸先生与世长辞。夜深人静,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捧着金庸先生的作品,读着他小说里栩栩如生的人物,仿佛看到金庸先生正手持笔墨,在灯光下密密书写,那些书中的文字,从笔端一下跳进我的脑海里,演绎一场武林中人轰轰烈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