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斌华《旋入灵魂的磁场》:探寻个人与时代的幽光

来源:文艺报 | 胡笛  2018年11月21日08:18

“探寻”是杨斌华评论集《旋入灵魂的磁场》一书中的高频词,借用这个关键词,大体可将第一辑、第四辑和第五辑视为对作家作品的探寻,第二辑和第三辑是对读者和世界的探寻。

对作家作品的探寻可见作者敏锐的鉴赏能力。作者习惯从探寻作家作品的思想精神层面入手,如《金牧场》中人生理想探寻的结构母题,“把人生自我的成长过程本身认作一种寻找,一种理想价值的探寻”;《北方的河》中个体生命的超越意识,主人公“对历史苦痛的感受、坚忍、理解和超越,就演化为整个社会群体对民族命运和人生价值独有的理性思考”;《棋王》中王一生对物质和精神的渴求是“个体生命的自在精神的整合过程,不同于正面冲突拼争的理性亢进气概,而采取隐匿锋芒、柔性制胜的更高层次的无形超越,暗合于中国文化传统阴虚一面的基本精神”。第四辑则聚焦于诗歌评论,既有对诗歌发展的整体性把握,如诗歌流派的持续性关注、对新旧体诗艺术交融可能性的探索;又有对诗歌发展的地方性的深入了解,如新海派诗歌的发展、上海民间诗歌群落的构成;还有具体对诗人诗歌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新上海诗人如徐俊国、陈忠村,探寻诗人们作为城市与乡村的双重“他者”的时代精神困境。

与此同时,在整个文学传统和秩序的框架体系中为作家作品寻求一个恰当的位置,思考其对当今文学现状所产生的影响,这种追根溯源且持续关注的批评模式充分实践了艾略特所阐述的“传统与个人才能”的批评原则。如作者探寻朦胧诗派和九叶诗派在文学传统上的历史关联,并从主体意识、表现形式、现代语言技巧三个层面微观分析,得出结论:朦胧诗派实质上接续与汇合了新诗发展的两种传统。作者的批评理论和思想资源既有中国传统哲学的支撑,如《北方的河》中传统的庄玄哲学、《棋王》佛学禅宗等等,又有叙事学理论、文化学理论在内的西方文学理论的参照,如林耀德诗歌中的解构和色彩、李晓小说中“可靠的叙事者”、张炜小说中“表现性的形式”、叶兆言小说中反常规反高潮的叙事方式。

对读者和世界的探寻可见杨斌华真诚的批评风格。作者见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杂志发展的繁荣期,在书中为我们再现了许多极具震撼性的历史现场。如王晓明主持的《旷野上的废墟》提出“当代人文精神失落与寻找”的话题,陈思和关于民间文学的系列讨论、新市民小说、以“当下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为总题的批评等等,不一而足。作者也忠实记录了市场经济大潮下文学杂志的生存困境及艰难转型,通过与企业的广告合作等多元化经营,同时坚持杂志品格的建构,每一期精心撰写“编者的话”,用诗意的语言对所刊发的文章进行高度概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文学杂志的发展抱有深情的关注,清醒的认识以及深刻的反思,认为不应将文学边缘化的责任推给所谓大众的媚俗和市场的失调,而应思考新时代下杂志的求新求变。此外,还有对于前辈的追思和怀念,为周介人老师在文学刊物发展的贡献做了深情的注释。

最能凸显作者批评力量和风格的要属第三辑,收入了《专业主义的桎梏》《文学读者何以流失》《纯文学的“权威说法”》《文学杂志的评价怪圈及其他》《文学原创力何以衰退》《文学“乡土”:理解与返回》等篇目,从题目即可感知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是多年来身处文学现场、直面社会历史的时代语境、不断向内和向外探寻和省察所产生的质疑和反思。关于上世纪90年代文学发展、关于文学读者的流失等问题,他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某种程度上,《旋入灵魂的磁场》正是作者以敏锐的鉴赏和真诚的批评来探寻个人与时代的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