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你读过《追忆似水年华》吗

来源:澎湃新闻网 | 闫力元  2018年11月19日15:11

11月18日,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逝世96周年的纪念日。

普鲁斯特被称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任何文学史的书写都避不开的名字,但他最重要的作品、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却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难读完的文学作品。村上春树在他的《1Q84》中借人物之口说道:“我既没进过看守所,也没长时间地躲在哪里。人们都说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不可能通读《追忆似水年华》。”而英国学者亨利·希金斯则直接称这部小说为“最乏人问津”的文学作品,并幽默地表示:“最常把它挂在嘴边的人,往往连一页都没翻过”,“五十个人拿起来读,大概只有一个人可以读完”。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方面《追忆似水年华》本身长达两百多万字,文字又极缠绕悠长,所描写的还是我们稍显陌生的一段历史,难免让人读起来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也有这本书翻译困难、极耗心力、译本难寻的原因。在我国,《追忆似水年华》至今没有独译本,只有上世纪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多位翻译家的合译本。周克希、徐和瑾两位先生曾分别尝试独译,但也一位宣布放弃,一位中途仙逝,留下了长长的遗憾。

有言道:“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那么,在这个一切都急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是否还有时间静下心来读这样一部百万言的巨著?大家和普鲁斯特之间都发生过什么有趣的经历?你是否也曾动过读《追忆似水年华》的念头?最终是坚持读完了,还是中途放弃了?普鲁斯特用什么打动了你?

二呆:

《追忆似水年华》我一直没读完,也没想过要读完,没什么情节所以不需要一口气读完。有时候跟其他书穿插着,遗忘总会超越阅读进度。一小段一小段读,像普鲁斯特在吃马德莱娜小蛋糕,一点点碾碎,浸泡在茶水里,继而发呆,往事浮现。普鲁斯特的语言是有“气味和滋味”的,所以能把人带回过去,他说得很慢很慢,就像记忆很长很长。

最喜欢的一段是:“突然,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这味道,就是马德莱娜小蛋糕的味道,那是在贡布雷时,在礼拜天上午,我到莱奥妮姑妈的房间里去请安时,她就把蛋糕浸泡在茶水或椴花茶里给我吃……它们的形状——包括扇贝状小蛋糕的形状,它丰腴,性感,但褶皱却显得严肃,虔诚……然而,当人亡物丧,过去的一切荡然无存之时,只有气味和滋味长存,它们如同灵魂,虽然比较脆弱,却更有活力,更加虚幻,更能持久,更为忠实,它们在回忆,等待,期望,在其它一切事物的废墟上,在它们几乎不可触知的小水珠上,不屈不挠地负载着记忆的宏伟大厦。”

阿傻:

最开始接触到普鲁斯特是高中,书荒了上网搜索各种经典小说排行榜,就经常在榜单前几名看到《追忆似水年华》,和《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放在一起;另外当时迷恋意识流小说,虽然意识流小说很少有能读完的(笑)……意识流小说肯定绕不开《追忆似水年华》嘛,是殿堂级的作品,所以高一就让我妈买了译林出版社的《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整个高中大概尝试阅读过三次,但每次都半途而废了,最长的一次也只读到第四卷结束。一方面里面描写的生活和我确实有距离感,此外高中学习压力也大,很容易荒废,荒废一段时间后再读就记不得情节了。总之整个高中就隔段时间翻开读读,但总是读不完,我的同学后来就说,你高中每天读《追忆似水年华》,他们都把译林出版社那个红皮烫金的封面看熟了。

读完是在大一的暑假。一个暑假没什么事情,就又开始读《追忆似水年华》,暑假也确实是一个读完《追忆似水年华》的好时机,和村上所说的“蹲监狱的时机”挺像。当时还和一个朋友一起打卡阅读,因为有这个督促自己,总算是坚持了下来。

《追忆似水年华》绝对是我读过语言最优美的小说,随便翻开一页,都有智慧和美。即便是高中从没读完的时候,我也认为这将会是我最喜爱的小说之一,当我终于越来越接近这庞大的交响乐(有人这样形容《追忆》精致而庞大的结构)最终的尾音,这种感受就越是强烈。现在我可以说这是我读过语言最为优美、最时刻摇撼我心的一部作品。

徐和瑾先生独译的四卷。遗憾的是,徐先生已于2015年去世

H同学:

我最开始接触到这本书,是一个叔叔来我家时候送我的礼物。七卷本的浩瀚篇幅让人印象很深刻。当时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全无了解,读起来只觉得像在看一本大型日记,充满了一个失眠患者的喃喃自语。后面就放在书架里攢灰了……

原因呢,可能是第一次并没有被吸引到,后面每次打开书架总能找到更想读的,就这么搁置了。感觉读这样的书还是需要一点契机吧。

樊特伊的小乐句:

读普鲁斯特时,对他的写作视角有种认同感,感觉那样还原了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从而保留了最易引起共鸣的东西。很多句子都可以唤起读者似曾相识的生命体验,比如他写到“因为我把他想象出来,只是根据帕尔马这个名称密不透风的浓重音节”,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也曾根据名字音韵的和谐与否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好坏。它辐射很宽阔的面,却也同时能够潜入很细微的、难以言清之处。语言极其绚丽、优美,好像开拓了新的表达空间。这部小说的美渗透在太多方面。小说中的好句非常多,以至于平时习惯手抄书摘的我转用有道云笔记了。

《追忆》像首诗。在读他之前读过同类作家的作品,对生活也常有美好的愿景,故普鲁斯特的想法对我来说十分亲切。我想,凡是信仰生活、热爱生活的人都会喜欢这部小说。

张娴妮:

我读的感觉是,普鲁斯特的文字像一条绵延窄长的河流,没有健壮的魂魄,充盈的是纤弱细腻的美。但普鲁斯特是用这种纤细去承托痛苦,去解剖形形色色的面孔下的苦难,这样的抗衡因为实力悬殊而生成了悲剧美。

如果只是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段,会感到美的充分涌流,爱不释手,但如果要坚持全部读完,则需要做好消耗大量精力的准备,要想从头开始完全融入作者所创造的整体世界,最好找一段集中空闲且社交较少的时光,还要不畏惧情绪的起伏,确实很不容易。

Z同学:

是高中老师推荐给我们读的,我仍然记得他在讲台上讲《追忆似水年华》的样子,能感受到他的热爱。所以高中毕业后就去图书馆找来读,高三毕业那个暑假本来应该是最闲的时候,但是好像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事情又很多,心静不下来,最终也没有读完。

记得到第三还是第四本书的时候,普鲁斯特大量描写了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沙龙生活,实话说读起来是有点枯燥的,描写实在是太事无巨细了,有时候一个沙龙可以描写上百页,读过十几页后回想一下,根本想不起来都说了些什么,再加上自己心绪不宁,所以就中途停下来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些遗憾。

YJ:

太难了……虽然一直都被各种安利,但好像安利我的人自己读完的也没有几个,一直都知道是经典,但确实一直也没读完过,甚至从来没有读完过第一本。感觉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吧,读完它还是很不容易的。景物描写确实很好,但是读多了也有一些审美疲劳。印象很深刻的是马塞尔在阁楼上等妈妈上来和他说晚安,心理描写写了几十页。虽然写得很好,但是对于急性子的人来说,确实也是一种煎熬。有时候会感觉比起小说,更像是散文或者日记吧,太破碎了,这大概是我没读完的原因吧。(逃……)

贝拉:

《追忆似水年华》从体量和内容上看,都堪称巨著。但讲真,对我来说,只是粗略地大致读完这套书已经让我觉得很困难了。我经常被这部意识流小说的大量分析绕晕。在我看来,《追忆似水年华》似乎显得比很多书都要符合那句老生常谈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很难想象一个体弱多病、三十五岁时就常常无法出门的富家子弟能有多奇异壮阔的人生经历。但是普鲁斯特超越别人的地方就在于,他并不仅仅细细碎碎地铺陈回忆,更多时候是以这一回忆作为基础,作为向内挖掘、探索形而上世界的一个基点。小说的展开、推动总体上是按照线性时间的,只不过这条回忆和虚构共同融汇的溪流时不时会停在某一处,在那个地方会产生篇幅长得令人吃惊的自我剖析,以及作者的哲学思想独白。令人觉得惊讶的地方就在于,虽然情节上完全是主人公马塞尔自己的生活、社会经历,但是普鲁斯特把马塞尔在遭遇这些事情时的感触以及更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体验表现出来,某一次内心的书写却常常能够指向个体共通的感性世界,这使得读者会觉得深有共鸣;又或是在主人公自怜不安、纠结焦虑的一些情形中,普鲁斯特不仅把情感传递到位,也兼顾、深入到了哲学性意义的思考。然而,读起来真的很困难,以后肯定还要再次翻阅拜读。

沈志明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精华本),选取了七卷中的部分精彩章节和段落

附记:

采访了不同的人,大家都不否认《追忆似水年华》的经典性,但同时也都承认读完需要一定的精力和时间,需要一定的契机。还有的朋友认为像《追忆似水年华》这样不以情节夺人眼球的书,也许并不需要执着于“读完”,读一分有一分的美感。这或许也有道理,像《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小说,随便翻开一页,都会是一段美的历程。另一种意义上,也许正因为这部小说的某些特质与快节奏的当代生活显得格格不入,翻开它就更有了特别的意义,它意味着在现实边缘获得一个旁观的立足点,与当代生活保持一点体面的距离,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片静谧的优美的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