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曼布克奖和英语文学全球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黑马   2018年11月16日08:05

由于诺贝尔文学奖今年暂停评选,世界文坛最近引人注目的恐怕要数曼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了。2018年曼布克奖于当地时间10月16日在伦敦颁布, 56岁的北爱尔兰女作家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凭借其第三部长篇小说《送奶人》(Milkman)折桂,并将5万英镑奖金收入囊中。

小说的书名看似平淡无奇,但这是此小说大奖设立40年来第一位北爱尔兰作家获奖,作品定有过人之处。小说的时间背景是爱尔兰内战时期,被称为“麻烦期”(the Troubles),讲述了一个18岁女孩被一个准军事组织成员纠缠的故事。这部小说富有高度的实验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人物都没有名字,用的代称,如送奶人、二姐、大姐夫等等。在内战的粗粝背景下,展现的是普通人之间发生的充满粗暴、性侵和反抗的故事,表现的是战乱中的城市里一个接近成年的女孩子可能遭遇的各种危险,这样的小说被认为是反乌托邦式的作品。

人物自始至终都没有名字,这似乎是该作品的新鲜之处。是作家有意为之吗?伯恩斯这样说:“人物有了名字反倒令小说写不下去了。人名让小说失去了力度,缺少了氛围,因此会令小说成为完全不同的另外一本书。开始时我试过了几次让人物有名字,可那样一来就写不下去了。故事变得沉重,没有生气,并且拒绝发展下去,直到我删除了所有人的名字,才得以继续。有时候,是故事本身将这些名字从书里赶了出去。” 这番话听起来貌似非理性,但很多小说家讲到自己作品的时候似乎都是这样众口一词,表示自己无法驾驭故事本身的发展。如劳伦斯谈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故事情节时就说过类似的话,“我根本说不清他们是怎么回事或为什么。他们就是那样产生的……故事是自己跑来的,我只能如此这般保留它”。

评委们认为小说成功的另一大特点,是其鲜明的方言和口语的运用。有评委称:“这是一部朗朗上口的作品。阅读的愉悦来自其声音。我读了三遍,还想听其有声版。可以说它是一部既适合阅读又适合聆听的书。”

令我感兴趣的还有这部作品的出版者,竟然是规模不大但一直颇具特色的费伯-费伯书社。该社历史上6次获得布克奖,是获奖次数第二多的出版社。我清楚地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就是这家出版社一口气出版了叶君健先生描写中国土地革命的三部曲《寂静的群山》,叶老给我看的是三大本装潢精美的书。可见这家出版社是敢于标新立异的独立出版社,竟然独受布克奖青睐。

于是我们不得不对布克和曼布克奖的历史做一番回顾梳理,或许能更清晰地认识这项独特的国际文学大奖。

此奖肇始于1968年,英国的图书界人士立志设立一项能够与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美国普利策奖相媲美的文学奖,每年奖励一部长篇小说,从1969年开始颁发。获奖人不限于英籍作家,爱尔兰和英联邦国家作者都可以参评。如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在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曾两次获得布克奖,类似的获奖作家还有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1932—2017)、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2014)和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都是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近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国民作家”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也曾在1998年以其《阿姆斯特丹》获奖。在同中国女作家张悦然对话时,他坦承,自己对布克奖有着很复杂的感情:它很棒,拔擢了很多英语世界的小说,但它本身也有一种扭曲。整个颁奖仪式让人很遭罪。有一次他入围了短名单参加晚宴,正好得了鳃腺炎,感到不舒服就去了洗手间。在小便时,突然有人对他说:“得奖的不是你。”他想,还好没像个傻瓜一样在那儿等着。

文学奖的背后也有其商业运作机制。布克奖的命名就来自赞助商——一家食品供应公司布克·麦克考奈尔(Booker McConnell)。2002年,曼财团(Man Group)成为布克奖的赞助商,其名称变为曼布克奖。

2014年是曼布克奖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曼布克奖的奖励对象扩大了,包括美国作家在内的全世界任何用英语写作的作家都有机会参评,无关国籍,无关地理界限。改变规则至今,已经有两位美国作家获奖:保罗·比蒂(Paul Beatty,获奖作品为《出卖》)和乔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获奖作品为《林肯在中阴界》)。其他两位获奖的作家是澳大利亚作家理查德·弗兰纳根(Richard Flanagan,获奖作品为《深入北方的小路》)和牙买加作家马龙·詹姆斯(Marlon James,获奖作品为《七杀简史》)。2017年曼布克奖短名单中有3位美国作家,占据了短名单的1/2。美国作家大量获得提名和获奖过半,引起了英国文学出版界的警惕。曾有30位出版界人士发表联合声明,希望曼布克奖放弃将美国作家列入评奖范围的决定。他们表示,评奖规则的改变,本来是为了将范围扩大,使其更加全球化,可结果却事与愿违,美国作家获奖机会更大,减少了其他国家作家的获奖机会,造成了获奖作品的“同质化”。

对此各界人士亦有相反的意见,如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就说:“世界已经改变,用这种调整评奖范围的方式再去划分文学世界显得很不合理。” 2014年曼布克奖评委阿拉斯特·尼尔也表示,英国作家不应该害怕与美国作家竞争,他们应该敢于接受挑战。

曼布克奖评奖委员会依然坚持评奖范围扩大化,称“这个规则的设定不是针对美国作家的,而是针对全世界的”。4年的数据并不足以说明问题,评委的使命是发现每年用英文写作的最佳小说,不应该限制作家的国籍。

这个奖项还包括一个“曼布克国际奖”,奖励范围包括其他语种翻译成英文的小说(中国作家王安忆、苏童和阎连科的作品英文译本就曾经入围过曼布克国际奖),英文译者还能平分最终的奖金。这都说明这个奖由区域性的文学奖逐步扩展为全球性的更权威的文学奖,其发展态势值得关注和分析,文学地图的重新划分或许与国际文学大奖的势力范围重新划分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