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斯人已去,胜友依旧如云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简言之  2018年11月13日07:55

文学名家张胜友写过一首诗《生命如此美丽》,我最喜欢“我们吟唱岁月悠悠生生不息,我们赞美厚德载物久久远远”那一句。他的一生,就是在用如椽大笔写下自己、写下祖国的美丽生命。十一月六日凌晨,张胜友先生离世了,享寿七十一。今年离世的文化名家不少,胜友先生加入其中。他们都成为夜空中闪亮的星星、白日里飘逸的云朵。

张胜友的人生,有顺有逆,但他始终对岁月温柔,与时代同频。

一九七七年,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在家务农十年的张胜友参加高考。大年三十那天,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了,他在同乡好友陈荣书家喝得酩酊大醉。这个刚在《人民日报》发表散文名篇《闽西石榴红》的客家汉子知道,他的人生改变了。四十年后,这个夜晚,他还历历在目。他曾对我说:“如果当初没有卖掉缝纫机去搞文学创作,我也许就是一个小生意人;如果当初没有破釜沉舟去高考,我也许始终在山村打转。”就这样,张胜友从闽西老区到了洋上海,再到大北京,然后纵横古今中外南北西东。他的人生串联了江湖之远和庙堂之高,他的文字兼具了山乡的朴实厚重与沿海的开放大气。

随后的日子如大家所知,《穿越历史隧道的中国》《世纪回声》《张胜友语文教材作品集》等二十部散文、报告文学集,《十年潮》《历史的抉择》《风从大海来》《风帆起珠江》《百年潮·中国梦》等四十多部影视政论片,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二十多项国家级大奖,新中国六十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多项荣誉……一个刚参加工作就接连独立撰写两篇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头版头条”的光明日报要闻记者,一个自己拿四五万元奖金给编辑发八十多万元奖金、一年间让出版社“起死回生”的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一个在报告文学上著作等身还进一步开拓影视政论片新文体的创新型作家……这些,足以勾勒出一个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出版家的高大身影。多少赞誉都不为过。

他是“时代弄潮儿”,也是时代的热爱者。“我因为时代而回乡务农,也因为时代而上大学、走上文学道路。人生要积极向上,记住美好。改革开放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巨变,我就努力用笔记录这伟大复兴的时代、记录这四十年的天翻地覆。”张胜友总是乐观。年富力强时走南闯北记录改革开放的点滴细节,而后用文字总结历史、探索规律、纵横捭阖。越到后期,他笔下汩汩而出的文字,越是充满豪迈、充满激情,越是以时代和人民为核,让人读后血脉喷张、昂然发出一股活泼生气。五十多岁的人对网络文学有深入了解,六十多岁的人对微信用得极为熟稔,就是他。前几个月,他还让我教他做文档表格,以求把某有关改革开放重大荣誉评选的表格填写得尽善尽美。

六日的微信朋友圈里,各界人士对他的怀念已经刷屏。他不知道他那些文字影响了多少人。他可能也不清楚,他奖掖后进、乐于助人的行动温暖了多少心灵。有人这么写道:请他签名,请他写序,请他担任名誉职务,请他赠送著作……他都满口答应,热情支持,给予鼓励。他毫无架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片赤子之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他始终如一的赤子之心是多么可贵。

二○一六年十月,张胜友在闽西老家——永定县高陂镇北山村的老屋,被当地改造为“北山书院”并对外开放。不大的两层方形土楼,中间有个小小天井,房间里摆满他的各种作品。“一个文人,最重要的是有优秀的作品。努力去学,努力去写,写好了,就可以了。”在门厅喝着茶,张胜友有些激动,不过做过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的他依旧对我说,自己始终是个文人,最多算当过文化官员。正如他的书房,从闽西老家的田间地头、光明日报社宿舍的筒子楼过道,再到望京家中一里一外两个书房,装点的是他自己的作品、他欣赏的文字,记载着他四十六年的努力和拼搏。

二○一八年八月的鲁迅文学奖评选,是张胜友在文坛的最后一次大型活动。那时的他,刚经历了近三年的白血病持续治疗和一场并发症大抢救,身体还有点虚弱。即便他被反复叮咛只要“坐镇”就好,作为报告文学奖评委会主任的他仍然在评选的宾馆里一住近月,认真研读入选作品。“张胜友这一生不贪财不求权,坚持的就是文学的纯粹与评选的公平。”在颁奖那天上午,已经不适合参加大型聚会活动的张胜友在家中对我说,评选中出现某部初选入选作品版权页标注为“散文”而不是“报告文学”引起争议,但他始终很坦然地和各界,尤其是质疑者去沟通。“我开口就向他承认错误,确实有错嘛。我也对他说明评委对这部作品的具体看法,以及我自己的评价,还有对他作品落选的分析。说完后,他就把意见收回去了。最终的结果,也说明了公平公正。”这,或许是他在文学上最后的一点小遗憾。

他已经和白血病抗争了三年,曾在协和医院治病,曾去台湾接受生物疗法。三年来,他的妻子一边看顾着小女儿,一边在医院各种照料。在二○一六年初刚发现白血病,经批准去台湾治病的前一天,他对我说:“小李比我乐观,她坚定相信我耳朵大所以福气也大。她的乐观也影响了我。”他的儿子也北京、台湾、福州来回奔波,定期抽取干细胞输入父亲的体内。就在前几天,在陆道培医院治疗的张胜友在微信中对我说:“刚完成第一个疗程,情况不错,医生也很乐观。”六日上午,他的弟弟胜辉对我说,我哥哥前天和我说你要去看望他,但因为治疗不能探视,很不好意思。

我愕然半晌。张胜友始终把别人照顾得很好。认识七年来,他对我这个记者同行的小老乡始终关爱、提携有加,我也时常去陪他喝茶聊天。每一次都高兴而去,尽兴而回。有聊他的婚姻家庭、文学历程,有聊我的人生追求、工作迷茫,也有聊国际国内政局、乡土人情。每个历史瞬间、每个人,他都始终含有热情。

对这美丽的生命,他始终含有热情。他离开了,我想念他。

他的名字取自《滕王阁序》的“胜友如云”,他也确实朋友无数。斯人已去,愿他依旧胜友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