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灵渠到高铁

来源:人民政协报 | 范稳  2018年10月22日07:54

初秋,八桂大地依然炎热,阳光炽烈,山青水绿,一派南国风光。我有幸随住滇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在云南省政协主席李江的率领下,考察学习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特色小镇”之先进经验。云南和广西,山水相连,胞衣相亲,民族文化既丰富灿烂又各具特色,是祖国大西南版图上交相辉映的两颗璀璨明珠。

在桂林市兴安县,我再次和伟大的灵渠相遇。30多年前,我第一次到灵渠,听当地人介绍灵渠乃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齐名,被文人墨客称为“北与古长城国宝并辉,西与都江堰名气同高”。那时灵渠周边几乎不见游人,人们都奔漓江去了。清澈亮丽的海洋河水自南而来,在一处由人工建成的铧嘴部分被一分为二,形成南渠和北渠,水往南流,汇入漓江,成珠江水系之一部分;水走北渠,融入湘江,加入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系。过去我们所说的分水岭,一般是指某座大山或山脉。比如珠江的源头在云南曲靖的马雄山,这座籍籍无名的大山却孕育了南盘江和北盘江两条大河。它们一路东进南下,像一个坚韧的母亲挽起南中国大地上的无数大小江河,最终形成中国水量第二大的浩荡珠江。而海洋河上一个小小的铧嘴,却将河水分派到两大水系之中,就像一个智者用四两拨千斤之力,便解决了一个亘古的难题。这个难题不是水患,也不是洪灾,它关乎一个王朝的基础,一个国家的版图,乃至它的命运。

史料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车同轨、书同文”,一个大一统的中国已具雏形。秦始皇踌躇满志,他的目光向南延伸,他的铁骑挥戈南下,但是秦国的几十万大军却被岭南的崇山峻岭所阻隔,庞大的军队、漫长的战线,军需供应大成问题。加之百越各部落顽强抵抗,秦军苦战3年也未能征服岭南,付出的代价比灭掉六国还要惨重。交通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命脉,在两千多年前就被中国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古代的运输无外乎人背马驮,最便捷省力的便是借助水运。但从长江运输粮草,怎么能抵达岭南地区呢?彼时,水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出路,乃至生路。不知是哪个聪明人向秦国献计,让我们挖一条人工河吧,把湘江和漓江连通起来,它们其实只相差不到百里地呢。水道连通了,秦国的军队就可以一直打到南海边。始皇帝一声“准”!历史便即将翻开新篇章。一个叫史禄的人站在了历史的前台,他用7年的时间挖掘通了灵渠。公元前214年,也就是灵渠凿通当年,秦朝的大军很快就征服了南粤和西瓯,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从此,东至海南,北至向户,皆归于大秦帝国的版图。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灵渠,秦国的军队在历史的烟尘中,还要行进多少时光,苦战多久。宏阔的历史总有某些转折点,某些生动的细节,看似那么细小轻灵、微不足道,但某个幸运者一旦掌握了它,便可扭转乾坤。因此有人说,灵渠的横空出世,让古代中国的疆域,多了足足一半。

现在的灵渠及其周边的水街、客栈、餐饮、酒吧、博物馆等已俨然一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设施完备,游人如织,历史脉络演示清晰、文化积淀历历在目。记得当年我第一次见到灵渠时,这里还不是旅游热点地区,灵渠周边的村镇还比较古朴、原生态,那时年轻气盛、青春激扬,都纷纷跳进海洋河里游泳,感受身边的水,哪一滴流进了珠江,哪一缕又流向了长江。这是一种神奇的体验,仿佛自己是在两条伟大的大江里同时游泳。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阐述的是一种变化与运动的哲学观。“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在任何一条江河里,每一滴水皆有意义,都有它的命运与归宿。灵渠里的水,让你神奇地同时“踏进两条河流”。倘若赫拉克利特能够转世,他又该如何思考这个现象、并将之上升到某个哲学层面呢?我们只能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评判它的神奇和意义非凡:灵渠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段,承载了一段伟大的历史。

从地图上看,灵渠是那么短短的一截,仿佛一步之遥。但水不到,渠不成,千军万马便止步于前。灵渠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勾连起了南中国大地上的两大水系,它还延伸了历史,造就了一代帝王的雄伟霸业。我们常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形而上的语句,历史的车轮也需要借助现实社会中道路的延伸。正如当年秦帝国碾压而来的战车将士,需要借助灵渠,才能摧城拔寨,一统江山;也一如我们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不正是因为有互联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这些现代化的交通网络设施,推动着社会进步发展的车轮,并丰富灿烂了我们这个伟大的历史吗?

此番广西之行,我们北上柳州、桂林,南下南宁、防城港,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行程达1200多公里,足迹遍及4个地级市,6个县市区,6个乡镇。但我们借助便捷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谈笑间便穿州越府,走村串寨,将一个个颇具人文景观和历史古韵的特色小镇和绮丽风光尽收眼底。那些散落在绿水青山间的古朴村落,那些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民族文化,如今离我们已不再遥远,亦不再神秘。让我们不能不感叹:现代交通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现代化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利的交通设施让广西的特色小镇笑迎南来北往的游客,广纳闻风而来的商机。国家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盘大棋,特色小镇的打造就是在大地上布下的一颗颗闪亮的棋子,它们越明亮璀璨,这盘大棋就越活,就越胜局在握。无论是兴安县灵渠穿城而过的繁华水街、阳朔县福利镇的蔗香甜园,还是鹿寨县中度镇的“祥荷乡韵”、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村寨以及程阳永济桥、侗族大歌等各具特色的乡村小镇和民族文化,既让我们有目不暇接之感,也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开放祥和与勃勃生机。条条铁路和公路,就像一根根金线银线,把散落在广西锦绣大地上的美丽乡村珍珠一般串起来,呈现给世界。

我相信在以往的岁月里,这些村寨小镇或许籍籍无名,或许因交通阻碍而孤独闭塞,土特产卖不出去,好风光不为人知,珍贵的历史文化不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这有点像两千多年前灵渠尚未凿通之前,一方面百越诸部落被中原主流文化视为“南蛮”之地,一方面是纵你有几十万大军的金戈铁马、战车滚滚,面对重山阻碍仍然莫可奈何。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上自古到今都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肠梗阻”,阻挡了人们探寻的目光,延迟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步伐。两千多年前,岭南有幸,灵渠的水冲开了一段小小的“肠梗阻”,承载起开疆拓土的历史,“强秦一统岭南,百越从此归邦”;进入21世纪,灵渠已成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和现代交通网络面前,它还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如果我们要发展,就必须打通所有的“肠梗阻”;如果我们要弘扬我们的文明与文化,还得要借助现代社会里形式多样的“灵渠”,从水路到天空,从互联网到高铁。凡是还处于落后、贫穷、闭塞、孤独的地方,我们都要把一条条“灵渠”修到他们的面前,令天堑变通途,让异域堪毗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