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陕西9位作家艺术家参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

来源:文学陕军(微信公众号) |   2018年10月16日11:09

9月18日至21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在北京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出席20日召开的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同志作专题辅导报告。我省包括周瑄璞、王妹英、赵伟在内的9位作家艺术家代表参加研修班学习。今天,文學陕軍带大家走进这些作家艺术家代表,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

 

周瑄璞:继承传统,书写时代

三天的学习研讨,收获颇丰,更加深切地领会了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新形势下的使命与任务,这也是文艺路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最好诠释。

聆听了黄坤明部长的座谈讲话和铁凝主席的专题讲座,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立足现实主义写作,记录这个伟大时代,为广大人民书写史诗的信念,也更为生动全面地理解了什么是时代需要的好作品。

好作品无一例外是按准了时代的脉搏。是那些关注现实,立足现实,真诚反映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追求美好生活,坚守与传扬中华民族美德,记录城乡人民奋斗历程、生活道路、心路历程的现实主义作品——文学创作方面尤其是长篇巨著。好作品能够生动反映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中国人的存在处境、生存样貌、心中梦想,既有外部世界波澜壮阔的广度,又有内心领域惊涛骇浪的深度。有较高的文学品位,在艺术手法上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贡献,总之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统一。只有这样的好作品才能真正起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

陕西文坛,积淀深厚,具有辉煌成就和光荣传统。作为陕西作家,更应该继承与发扬陕西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写作中始终坚持将陕西特色与经典文学标准达到完美的统一结合,将陕西风貌、陕西故事放之全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谱系的大河之中能够奔涌流淌,生生不息地展现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当代生活中,试图寻找和表达那些永恒不变的东西。沉淀思索,苦练内功,增强作品的生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甚至是一个泡沫。

这样说来,柳青精神永不过时,作家只能是到人民中去,才能触摸到最生动的现实生活。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相辅相成。付出了脚力,就会提高眼力,用脑力不停地去思索,笔力就会不断强健,下笔如有神,写出更多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周瑄璞,陕西文学院干部、陕西“百优计划”入选人才)

 

王妹英:始终坚持扎根人民的现实主义写作精神

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增强自己现实创作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始终坚持一扎到底的现实精神和登高望远的历史目光,向现实致敬,向历史致敬,反复用心体察、触摸、感知我们伟大时代的光芒和一切,像习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以大美之心,写传世之作。目前正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中国记》,已反复准备近十年,主要书写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革。

近十年我常年反复走访陕北、关中、陕南多个市县,进行长期的社会调查和用心感知。随中国作协全程走了海上丝路和陆上丝路,走访了全国所有省份,感受非常深。我们现在处身的时代是最为美好的时代。新的历史纵深发展的高度和广阔度,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文学写作的过程中,支配我们的力量,除了我们持之以恒的文学信念和激情,更要紧紧依靠那些多于文学的重要东西,更需要我们身处的这个多变、火热的伟大时代对我们思想的撞击和最终的融合,更是我们普通百姓内心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梦想的那些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我们所追随的文学,它正是社会文明的向导或是先行,它就站在火光中,是一种等待我们的命运。把根扎在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的心灵里,吸收时代和历史的养分,写出人民大众真正喜爱和需要的传得开、立得住、叫得响的文学作品。

(王妹英,青年作家、陕西“百优计划”入选人才)

 

赵伟:文学创作要追求多样化、多方面和多层次

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也就是创作者是否有明确的读者意识,为谁而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曾经看过某些主旋律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开头就用大量煽情的词汇堆砌出一堆评价和感慨,这种没有铺垫,没有起承转合,居高临下说教式的写作,其实是低估读者智商,没有读者意识的表现。艺术作品需做到寓教于乐。以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戏剧为例,各剧目都是将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融进了故事里,让普通人民群众在看戏的过程中受到文化和道德的教化。这就是剧作者明确知道为谁而写、写什么和怎么写。

只有在明确了为谁而写的前提下,文学创作才能呈现出多样化、多方面和多层次的丰富面貌。多样化,就是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我主要从事科学、科技类纪实文学创作,在每一本书的创作中,都在尝试不同的结构方式和叙事方法,可能这些尝试未必能达到最好效果,但我依然愿意尽最大努力将不同面貌的作品呈献给读者,尽力讲好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多方面,是说文艺作品要有历史纵深和现实关怀,应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以我从事的科技类纪实文学创作而言,要尽可能展现国内外历史背景、科研和生活细节,并且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科普式的描述,尽可能地让作品有质感。多层次,是要创作出适合高、中、低文化层次人群的各类作品。对我从事的科技类纪实文学创作来说,就要做到所涉及的科学、科技知识,不仅让业内人士觉得不外行,也要让普通读者能看懂,并觉得有趣。这也是我一直在坚持的方向。

(赵伟,青年作家、陕西“百优计划”入选人才)

 

万盛华:真情、真诚、真实地歌颂英雄歌颂生活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多次提到的作家柳青、路遥都是陕西人,作为陕西的文艺工作者既感到自豪,又深知责任重大。陕西作为红色题材资源大省,在重大历史时间节点都要有份量的作品呈现给观众。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的统筹策划下,陕西广播电视台推出了红色电视剧三部曲:为庆祝建国60周年推出反映解放战争的《保卫延安》,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反映抗日战争的《历史永远铭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推出反映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的《长征大会师》,这几部剧均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并分别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我从事导演工作30年,共导演拍摄了31部电视剧,其中23部都是红色主旋律题材。回顾这些年的创作,深深体会到拍摄红色题材影视剧意义重大。红色题材特别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我一般采用双线叙事结构,领袖人物和历史事件大都是观众已知的,因此创作中努力追求独到鲜明的立意,遵循重大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强调史诗品质、戏剧品质。同时下功夫处理刻画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大时代中的小故事、大旋律内的小插曲,更好地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另外,为了追求拍摄的真实感,我们基本都是实景拍摄,大都是在先辈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来拍摄。无论演员还是职员一站在英雄战士的地方,他们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总之,无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需要影视艺术工作者动真情、用真诚真实地来歌颂英雄、歌颂生活!

(万盛华,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

 

姚远: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个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包容性也需要创造性,不仅需要深厚的底蕴也需要可期的未来。经典的产生往往要靠那些年富力强头脑灵活没有束缚的年轻人。年轻人敢想敢干敢突破。,但他们缺少的更多的是展现自我的平台与机会。为了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就要有更好的措施。国家艺术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扶持措施,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省作协实施的“百青计划”“百优计划”也很好,对陕西中青年优秀文艺家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社会各方面也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让年轻人奉献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理想与价值,回馈社会,让文化自信焕发更强大的力量与生机。

文化工作者的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要有创作激情,要主动深入到老百姓生活中去。当今社会文化产品包含商业属性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一味的用钱来衡量其价值,如果没有底线就会走入歧路。文化工作者是要有精神操守的,如何将文化纯粹与商业价值平衡好实现双赢是值得我们探讨与追求的。

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并无高低之分。不同时期不同人的需求各有差异。无论是严肃庄重的历史正剧还是年轻人追捧的青春偶像剧皆可并存。现实主义并非单指的题材现实,而应该是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的现实视角,无论是什么艺术作品都应该以真善美去滋润人们的心灵,引领人们的思考,提升文化自信。

(姚远,影视编剧导演、陕西“百青计划”入选人才)

 

屈健: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

文艺作品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展现。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是人类崇高审美理想、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时代脉搏的完美结合,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器。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产生过极具时代特色、具有广泛代表性,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如暗夜里的灯塔一般,启迪着人们追逐光明的步伐。

创作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首先要解决的是对现实的认识问题。如雄浑博大之于汉赋唐诗,沉郁婉转之于宋词元曲,经略世故之于明清小说……这些植根于丰富的现实生活所产生的独特的、极具时代精神的文艺形式,无疑是现实与历史最伟大的邂逅。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一代人的梦想,而文艺的复兴则是民族复兴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正逢其时。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个性是艺术的灵魂。创作高质量的文艺精品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文化自信的传扬,丰富鲜活的生活,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更广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要“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去”,真正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以实际行动深扎到火热的生活中,锤炼胸次,扩充境界,向经典学习,向人民学习,锻炼自己的定力、脚力、脑力和笔力,而不是旁观者。就是要尊重艺术规律,强化文化担当意识,“苦心经营”,真正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像柳青、路遥和“长安画派”先贤赵望云、石鲁那样,以一个文艺家对祖国和人民的大美大爱情怀,和对自己成长于斯的黄土地深厚的情感,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并以严谨的创作态度、精湛的艺术技巧,超凡的创新能力,把个性的张扬与时代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文艺精品的产出承担起一代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屈健,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陕西“百青计划”入选人才)

 

杨辉:在总体性的视域中书写新时代

在总体性的视域中书写新时代。“新时代”的历史定位,自然呼唤着与之相应的思想和文学表达。一如路遥通过《平凡的世界》的写作,来总体性、全景式地表达自己的时代。而能否在历史总体性的宏大视域中观照并书写我们身处其中的新时代,是考校创作者视野的重要维度,也是作品能否成为大时代的重要表征的基础。柳青文学遗产的重要方面,就是他“澎湃的思想和历史的容量”,他始终将自己的眼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之中。惟其如此,才有《创业史》这样的史诗性的作品的创生。而是否拥有宽广的历史视域和世界眼光,内心是否能够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敞开,是决定作品境界高下的重要因素。

塑造与“新时代”相应的“新人”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对与“新时代”相应的“新人”形象的塑造,即属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文学叙述题中应有之义。他们“都在给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造自己的历史。”换句话说,“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即是社会主义“新人”不断创生的历史。《创业史》之所以被视为十七年文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无疑与柳青成功塑造了梁生宝这一代表1950年代的“时代的新人”形象密切相关。同样,《平凡的世界》中孙氏三兄妹人生选择的历史寓意,也可以在同样的脉络中得到理解。

在古今贯通的视域中完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开启新的批评视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关系的系列论述所指明的方向,可以有效突破现有文学史观念的局限,从而促进当代文学,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接续中国古典文脉。而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建构融汇古今、会通中西的理论大格局,是历史赋予这一代批评家的重要使命。

(杨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陕西“百青计划”入选人才)

 

王化武: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戏剧作品要成为经典,必须含有精神境界的美,要有永恒的情、浩荡的气,通过主题内涵、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容纳深刻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同时,要包含历史、文化、人性,要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不会过时的作品。

文艺作品的推出要经历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因此,文艺作品能否成功,要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我们要扑下身子,让自己远离浮躁,扎实踏在大地上,到人民中去了解人民,用自己的作品抒发人民的情感。

如何使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更好看,更能体现主题思想,是当今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舞台的表现来自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只有去体验了,才有可能表现得更好。我今年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椒乡里的麻辣事》讲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新村官”为带领百姓走向美好生活而遇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故事。我将该剧风格样式定为轻喜剧。为了找到喜剧元素,我走进了带刺的花椒林,摘花椒、收花椒。手扎刺的疼痛感让我找到了灵感,也使手扎刺、屁股被扎痛的舞台动作成为花椒林那一场戏的喜剧元素。

艺术创作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是以艺术形式反映生活本质,我们要善于用眼力发现生活,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敢于开动脑力去创作和表达我们身边普通人的情感,抒发他们的情怀,弘扬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精神。

这次参加中宣部举办的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学习交流,让我更加明确了创作方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计划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路遥的世界》给了我再次深入生活的机会。我将走向黄土高坡,进入陕北群众的精神世界,去感受路遥先生像牛一样劳动、像大地一样奉献的精神追求。

(王化武,省戏曲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导演、陕西“百青计划”入选人才)

 

祁越:用心坚守,用情抒怀,用功创新

参加推进文艺创作研修班学习,对于明确创作方向,坚守艺术理想有很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忘初心,坚持守正,深入生活去实践,激发原动力推动创新。在新时代语境下,走在春风里,文艺创作者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一种主动出击的创作冲动,有一种大有作为的艺术气概,更应该有一种为广大听众负责任地谱写每一个音符的艺术情怀。

我在围绕小麦育种专家、三秦楷模、道德模范梁增基创作歌曲《生命的感动》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创作是一种创造,要有创意,更要有创新;文艺创作也是一个接续的工程,就是要连接中华传统文脉以及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人民心连在一起,展现用心用情用功的时代作为,要接地气,继承中华文化和延续民族精神。胸怀真情,养好静气,摆脱俗气,方显艺术才气,引领和营造良好的创作风气。创作就是要在“创”字上下苦功夫,一定要深入生活,深入人心,把握创作的根本,远离功利,力戒浮躁、潜心创作,文艺家应该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心态,十年磨一剑,一个字一个字地、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一笔又一笔地把心中所思、所想,把自己灵魂深处的感动,通过自己的才华转化为文艺作品,献给祖国、献给人民。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界定,才能留得住,才能成为大家期望的“高峰”。好的文艺创作者要有定力、有静气、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思才有想,有想才能写,甘于寂寞,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

(祁越,词曲作家、咸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百青计划”入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