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四届上海街头艺人展演举行 他们的心中,住下了一座城市

来源:新闻晨报 | 殷茵  2018年10月15日08:40

街头艺人表演现场

上周六上午10点,距离正式演出还有四个小时,华俊背着跟了自己十年的萨克斯,来到了静安大悦城门口的广场。帅气的黑色衬衫、笔挺的深灰色西服,这是他为演出精心准备的行头,到了舞台背后的小帐篷前,他和一群老友一一打过招呼,放下了乐器盒,往脖子上挂了一块牌子——“上海街头艺人演出证”,开始了排练。一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吹出了浓浓的老上海风情。

这是第四届上海街艺联展现场,在街头艺人的圈子里,华俊算得上小有名气。今年2月,他作为上海街艺的代表前往新西兰参加元宵晚会的演出,一上台,台下就有一位外国观众很激动地鼓掌。演出后,那位观众来到了后台:“嘿!我在上海的静安公园见过你,也听过你的音乐。”

街头艺人,学历比想象更高

展演现场,南美洲乐队甩着牛仔帽热辣起舞,踩着高跷挥着彩带的小丑和孩子们追逐嬉戏,舞台上,摇滚版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阿拉贝拉版的《我们走进新时代》、老上海风情的《玫瑰玫瑰我爱你》……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街头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轮番放出“大招”。

2014年10月,上海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街头艺人持证上岗的“破冰城市”,目前,持证上岗的街头艺人队伍已从最初第一批的8位扩展到现在第十批的150余位。他们中,有维吾尔族、蒙古族、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同胞,也有来自捷克、英国、俄罗斯、美国、新西兰、巴西、多哥、喀麦隆、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的老外,其中三分之二是高学历的年轻艺人,华俊就是其中之一。

四年前,偶尔路过静安公园的他被一位摆摊的手工艺人吸引,他有些好奇:在繁华的上海街头,这样摆摊,居然不受驱赶。很快,他注意到摊主胸前挂着的一块牌子——“上海街头艺人演出证”。街头艺人,居然还有证书!这颠覆了他以往的认知,一个大胆的念头涌上了心头:我能不能试试?

毕业于上海交大艺术设计专业的他从大学起就开始接触萨克斯,音乐是他最大的爱好,工作后,他也尽力寻找一切可以演出的机会。很快,他在网上搜到了街头艺人的报名认证方式,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几轮审核和考查后,他成为了上海第二批通过认证的街头艺人。

不光谋生,更为城市而歌唱

在国外,你一定见过很多身怀绝技的街头艺人貌不惊人,一出手却技惊四座。在上海,同样有这样一群人,不为卖艺只为寻求一片舞台。

出生在哈尔滨的宋柏华就是其中之一。平日里,他是建筑设计师,周末,他带着自己的冬不拉和乐队辗转于各种舞台,甚至是专业的音乐节。但得空时,他更爱在街头表演。有朋友问他,在街头演出,会不会有种被施舍的感觉?他却无比坦然,自己是凭才艺和实力赚钱,和上班族有什么区别。音乐,更多的时候,是表演给自己听的。

华俊也是如此,只因想要有个地方自娱自乐,才成为了街头艺人。然而,有些事却在这几年悄悄发生了变化。

因为在新西兰被人认出,华俊突然有了一种神奇的使命感——曾经,自己在国外看到那些街头艺人,把他们当作城市文化气质的一部分,如今,自己也代表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形象。他对自己说,之后的每一次演出,都要更专业、更努力。

让他改变想法的,还有路上的行人。刚上岗时,他能感受到很多奇怪的目光。如今,一张张友善的脸庞时而会露出赞许的神情,华俊知道,他们懂他,也懂他的音乐。这座宽容的城市里,有这样一群可爱的路人,还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战友”。一个人为梦想而付出的努力,被温柔相待,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