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超越了文学史视野中的柳青 ——评话剧《柳青》

来源:文艺报 | 魏策策  2018年10月15日08:26

日前,西安话剧院的大型话剧《柳青》上演,不仅是对《创业史》的重读,也是对柳青和柳青精神的缅怀,更是对时代的致敬,话剧《柳青》奏响了一曲知识分子的悲壮之歌,打开了人们靠近柳青心灵的窗户,引领我们审视那个时代。话剧《柳青》掀起了超越文学领域的一次“柳青热”,再一次阐释着柳青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超越了文学史视野中的柳青、知识研究层面的柳青,昭示着柳青研究格局的扩大。

关于柳青的文学创作,编剧唐栋紧紧地抓住了《创业史》的创作经过,柳青和《创业史》文人合一,以他写梁三老汉卡壳开始,把《创业史》中的经典故事“进城买稻种”、“进山掮扫帚”等合作化事件进行改编,巧妙地把柳青在皇甫村的生活与写作融合起来,抓住要害,构思巧妙。尽管《创业史》问世之后,因为“政治正确”或“艺术正确”的时代变化不断被“重评”,命运几经浮沉,但谁也无法否认《创业史》的艺术水准。话剧《柳青》着力于再现柳青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理念,柳青和《创业史》中的主角们,一起重新讲述了一个柳青和《创业史》的故事,唐栋让这些“从生活到艺术”中提炼出来的形象又还原到柳青的生活中,并再次重新走上艺术舞台,观者感受到了《创业史》的浑厚与沉重以及柳青的真诚与激情。贾平凹曾经说过,小作家找题材,一个作家如果能量大了,题材就会找他。《创业史》这个主旋律的“重大题材”作品由柳青承担具有它诞生的历史宿命,而柳青从写作开始就处在一种历史和思想的规范性下。无憾的是《创业史》也为中国和陕西文学奠定了“史诗”、“现实主义”、“黄土地派”、“农村题材”等文学范式。话剧《柳青》在对《创业史》的处理上突出了柳青的创作精神和柳青对艺术创作的观点,角度十分巧妙。

柳青其人应该是话剧《柳青》需要完成的主要人物。柳青是有解放区生活背景的作家,也是延安文艺座谈会文艺思想的笃行者,是“十七年文学”的带头人,同时,柳青不仅是柳青,他还代表着一个作家群,也滋养了后代的作家群,《耕蓄饲养管理三字经》《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等创作又提醒着我们,柳青绝对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纯文学作家。话剧《柳青》在这一点是睿智的,编导演群体这个优秀的创作共同体不仅在话剧中展示了柳青作为一个作家专业性和成熟的一面,也展示了柳青作为一个共产党干部对农村农民前途命运的担当与影响力,更呈现了柳青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尤其是他从一个穿背带裤带着些许浪漫主义色彩的洋派知识分子到家庭破碎身心沧桑的过程演绎,始终以人物带动故事和矛盾,自然而顺畅。柳青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他写《创业史》的过程似乎诠释了这句心得,践行着他“三个学校”的文学主张。话剧《柳青》中的一句台词:“柳青,你这个杠头!”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句话反复从柳青妻子马葳的口中说出,让柳青精神、柳青传统、柳青道路等一切柳青遗产尽在不言中。剧中,主要配角雪娥的扮演者余燕妮、王三的扮演者林波等演员都对角色体验和捕捉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也为薛广民扮演的柳青加分不少。

对柳青这样的重要作家和《创业史》这样的标志性作品的重新认识不仅涉及对老一代作家的评判问题,更与我们对十七年的认识、对农业互助、农业合作化等历史的认识密不可分,这些牵涉到重大民生和政治经济的问题至今仍有争议,显然这不是一部话剧所能解决的问题,但这沉甸甸的思想内核正是话剧《柳青》的价值所在,否则,柳青热就只能热在圈内,热在表面。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一次轰轰烈烈地改变了农村的风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路遥这个柳青的后来者的《平凡的世界》,无论是从历史时段和历史事件的继承、还是男女主人公的塑造上,都是在柳青基础上的“接着写”,两者都很注重“生活故事”。从文学中也可反观,无论是合作化,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中国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在制度设计上的努力,但是凡能顺应历史规律,从农村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顺应自然而施行的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改革才是能经受历史考验的改革。

回望柳青,也是总结一个时代,《创业史》诞生之初,几经沉浮,柳青不为名利,扎根基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又被重视,可以说,柳青精神和《创业史》的艺术质量一直都为后世珍重,而《创业史》对合作化的歌颂评价的波动都是因为社会历史、政策思想的变化而发生的转向,其中作家的命运、文学的遭遇只是一面镜子,映出了历史的辉煌、曲折、倒退或者错误。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说:“假使别人发现他的目的, 他就没有达到目的。”话剧《柳青》演绎了柳青和《创业史》的传奇,但把对文学、人物、历史的功过评论交给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