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微型图书馆、微信图书馆、流动图书点一应俱全 这家位于副中心的图书馆为何天天排长队?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赵璇  2018年10月13日08:29

北京是座公认的阅读之城。

这里孕育着数不胜数的阅读爱好者。今年4月20日至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一场阅读马拉松在北京举行——共有3万名市民参与,阅读总时长12491.25小时,共阅读图书53926册,参与者最长阅读时间12小时。

这里更有着让人回味无穷的阅读故事。到年底,我们将推出12期专版,解读我们身边的这座阅读之城,品味我们身边的阅读故事……

图书馆前排长队?听上去有一种大学校园排队占座的熟悉感。不过,和高校图书馆不同的是,通州区图书馆作为通州区属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不仅承载着运河文化的记录,也承担着运河周边居民越来越多的文化阅读需求——微型图书馆、微信图书馆、流动图书点等,通州区图书馆多措并举,正打造让读者满意的公共阅读服务空间。

吸引年轻读者群

上周六刚过8点,记者来到位于通胡大街76号的通州区图书馆前,远远就看到排起一条长队——队伍中大部分是年轻人,有的人肩上背着包,有的人手里提着电脑。队伍旁边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坐在路边台阶上,手里都捧着书。

“我一般8点过几分就来这边排队,来晚了就没有地方坐了。”队伍中一位大三女生说,最近在准备考研,一有空儿就到图书馆来复习。“图书馆的环境很好,就是晚上开放的座位太少了,希望能够多增加一些晚上的自习室。”8点半开馆后,人流涌入馆内,不到半小时,几乎每一层的座位都坐满了人。通州区图书馆馆长杨兰英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图书馆读书学习,最多的时候开馆半小时就会达到600人,一天的人流量在4000人左右。”

记者在图书馆内转了一圈,除了9层的历史(古籍)文献阅览室外,图书馆的2层至8层都是座无虚席,书架旁也站着低头翻阅书籍的人,还有不少人直接席地而坐,手里都捧着书。

“2013年新馆成立以来,我们的读者群越来越年轻化,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图书馆来读书学习,给自己‘充电’。另外,大家对图书馆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杨兰英透露,为缓解座位紧张,正考虑在一些阅览室的空闲区域添置桌椅。

创建微信图书馆

内部挖潜的同时,通州区图书馆还积极“走出去”——“我们正在全区建35个微型图书馆,目前在通州马驹桥已经建成使用。通过微型图书馆,读者可以自己办证、借还书,未来还会增加预约功能。”杨兰英介绍,微型图书馆一般建在人流多、居民密集的各乡镇、街道。除此之外,通州区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媒体和新媒体与读者零距离沟通,开通“通州区图书馆”“北运通州”两个微信公众号,开办微信图书馆。

点开“通州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菜单栏里的“云悦读”,报纸、学术资源、有声读物、中华连环画、国史数据库、QQ阅读、微信图书馆等子菜单分类明晰:一些是由通州区图书馆提供数据支持,一些则是外链其他的阅读平台;展示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单纯的文字,有图片连环画,有有声读物,还有动漫视频等。

设立流动图书点

杨兰英介绍,为了满足周边读者尤其是上班族的阅读需求,今年3月1日起,通州区图书馆就延长了一层大厅夜间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都延长到22点才闭馆。一层大厅可自助借还书、办证,可查阅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字阅报,还可体验朗读亭。

与此同时,图书馆还进行特殊设计:在每一层的阅读室,都设有多个插座以供电脑充电;有些阅览室还设有专门的电话间,避免接打电话时影响到其他读者;在三层儿童阅读区的自动借阅机,设计成小青蛙和小机器人的造型……为了彰显运河文化气息,每层的电梯口都设有一个小型雕塑,背后都有一个运河故事,帮助大家了解运河文化。

此外,通州区图书馆在全区建立了100个流动图书点,让文化的触角延伸到副中心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