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陟彼景山》:走近中外学者,品味智慧人生

来源:文学报 | 钱韧韧  2018年09月22日09:35

复旦大学教授戴燕主编的《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鲜活立体地呈现了一代前辈大学者的学术经验、学人心史、社会关怀和文化抉择等。他们主要是集中在文史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前辈学者。如裘锡圭研究古文字学和历史,陆谷孙研究英语文学和语言,王水照、章培恒研究文学,李学勤、朱维铮研究历史,何兆武的研究涉及历史哲学。海外华人学者张信刚是科学家。还有研究中国文学的日本学者兴膳宏、川合康三、金文京三人。该书为读者了解前贤、启发新知、传承人文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矿藏。

该书是 “当代学人自述的精华”,访谈目的在于“鉴往知来”与学术传承。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历史背景下的生命存在方式和个体感受,在书中得以记录。如何兆武回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饱含知识分子心中的理想主义,追求民主、自由。陆谷孙是莎士比亚研究者,坚持学术道路,编《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撰写出版有几十种书。王水照在求学和工作时也赶上动荡时期,他编写文学史时,不断在自我前作上修缮并反思: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不能引申和夸饰的。这些学者虽然经历过国家、民族转折之际的许多坎坷、挫折,却依然承担着对人文学术的历史责任,显示出可贵的知识分子精神。

这些前辈学者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即如何看待世界、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书中有明显体现。他们谈到对当今诸如国学热等有关社会思潮和话题的看法。如李学勤认为中国的古代文明很多地方被贬低了,当下的国学热与中国国势有关,认识、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很有必要,但要因势利导。裘锡圭谈到要努力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研究水平,认识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重要典籍,把精品推荐给国人,推向世界。朱维铮追问国学的前提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不变的“儒学”?国学、国粹怎样变成国货?并劝告不要放弃经史百家学问等。

学者们往往兼有世界视野,对中国历史、中国古代文化、经历过的抗战等,有自己的研究和评价,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如章培恒深受鲁迅以及“五四”新文化的影响,见识过日本在侵华时期强迫人读四书五经,因此对于如何继承传统、继承什么样的传统,有自己的想法。学者张信刚小时候跟父母从大陆到台湾地区,后到美国读书,受西方式科学训练,但始终对悠久文明与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表现出强烈兴趣,并努力推动中国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认为中国文化本身需要自我更新,才能得到世界认可、对世界有新的贡献。

一些前辈学者的治学方法也值得借鉴。如裘锡圭注重打通中西古今和跨学科研究,他虽然研究古文字,也会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和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的思想,认为要多从常见书里面做学问、找题目,将新旧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钱钟书有温书习惯,创作、研究并行。郭绍虞多读相互辩驳或递相补续的文章,以训练判断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兴膳宏、川合康三、金文京三人体现了日本学者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注重文学和宗教、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等领域的联系,可与国内研究形成对照。

这些学者讲究学术传承,对前辈学人有崇仰之情。如王水照,不仅对学生循循善诱、悉心教导,还谈到恩师何其芳注意调整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他影响很大。何兆武说陈寅恪上课直接引用古书,善于自由发挥。闻一多讲课投入,有激情。此外,郭沫若善于推荐奖掖后进,狩野直喜教导吉川幸次郎研究中国文学等。陆谷孙还谈到对理想中的外文系学生的期望。这些都形成了学术思想、经验的有效传承。

该书访谈主题深切,内容真实,既简约精炼,又不失丰富深刻。受到胡颂平编写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的影响,即访谈录里几乎看不到编者的存在,只有胡适的言行,因此戴燕注意考虑前辈学者各自的专业,寻找访谈的切入点,显示出其彪炳菁华、执简驭繁的能力。戴燕还具有敏锐的学术史眼光,试图提供学者的精神谱系,把“学术”转化为“常识”,令读者感受到前辈学者的人文风采,并由此按图索骥,追寻更多的文字足迹。

该书也有一些遗憾。如戴燕所说的想过要访问金克木、田余庆,但最终没有达成。访问过的章培恒、朱维铮、陆谷孙也已先后离世。联想到现在社会上保护文化遗产的热切,戴燕认为这些前辈学者所做的工作、甚至他们本人,也是重要文化,需要得到保护或记录。戴燕对这一批学者的访谈对话,可视为口述历史的重要批评实践。对他们心路历程的追迹与揭示,从一个侧面也见证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坎坷与坦途。因此,我们也呼吁能有更多的记录学者生活和访谈类书籍、成果的出现,来保护这一类文化或说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