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华月饼王”轶事

来源:文艺报 | 潘小京  2018年09月21日13:59

1995年夏天,我“停薪留职”的时间到了,回到了原单位的开发部。开发部那会儿正在张哥的带领下跟南方一家月饼厂合作,准备在北京市场上销售月饼。

我当时一看挺失望,我走时大家整天不是忙着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要不就是在外地投资建宾馆、建工厂,现在怎么干起这小买卖来了?张哥说这买卖看着小,弄好了能挣大钱,他拿出价目表让我看。批发价、市场价,利润这么大?我没想到。

张哥还说,在这个基础上厂家还给咱17%的回扣。见厂家一车一车不停地往北京发货,我们库房里的月饼堆得跟小山似的,我担心地问,到时卖得出去吗?会不会有风险?张哥说,没风险,卖不了厂家照单全部回收。我说那厂家还不亏了?张哥说,亏不了,只要能卖出去30%,厂家就有赚头儿!

我不是特爱吃月饼,我知道南味月饼肯定比京味儿月饼贵,但一个月饼能贵到哪儿去?可一卖上月饼我才知道,这月饼太贵了!小盒装的,4个,最便宜的也在45块钱以上;一般的在七八十块钱,好的上百,甚至几百。我特纳闷儿,这东西这么贵,谁买呀?张哥说,主要就是单位。

为了配合北京的销售工作,我们跟厂家设计生产了一块直径90厘米、厚10厘米、重达80公斤,号称“中华月饼王”的大月饼。我记得到北京送月饼来的是厂家的一位副总经理,他说这是至今为止国内生产的最大的一块月饼。厂子准备申报上海吉尼斯记录,他还要求我们帮着宣传宣传。

自从大月饼一进京,哥儿几个就没闲着,到处找人报道,恨不得弄得让全世界都知道。

那会儿正赶上某个国际性大会在北京召开,哥儿几个一合计,干脆搞场“假拍卖、真捐赠”的事儿。假拍卖就是搞个拍卖会,拍卖会上去的都是哥们儿,拍卖完后把月饼连拍卖的款项都捐给“国际会议”。

为啥要“假拍卖”,一是怕没人来。那时人可不像现在的人爱炒作。二是怕万一真叫别人买了去,不捐给“大会”,就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最后找了两个哥们儿,七哥和y老板。七哥一听这是露脸的事儿,就一口答应了,但说最多只能拿出一万块钱。y老板听后差点儿没急了,说:“我都快开不出工资来了,哪还有钱弄这事儿呀?”

张哥安慰y老板说不让他掏钱,因为他岁数大,到现场控制一下场面,别到那儿大家一激动,胡乱举牌子再超出预算,下不来台。最后张哥决定,多去几个人,开始大家都举牌竞拍,到四五千块钱后大家就逐渐撂牌,就由七哥和y老板俩人竞拍,快到一万时y老板撂牌,最后在九千八左右七哥竞拍成功。

一切设计好后,“中华月饼王”先在商场展示了三天,我们每天都派人到现场听听市民反应。围着说啥的都有。张哥说不怕骂,骂的人越多说明人越关注!最后拉到拍卖现场由北京市拍卖行主槌进行拍卖。

拍卖那天,哥儿几个早早都到齐了。启拍后我也手拿小牌儿跟着胡乱举了几次。等拍卖价过了4000以后,我们都逐渐地撂了牌儿,就剩下七哥和y老板在那儿假装竞争得特激烈。可当七哥叫了4800后,y老板却没了动静,大家都焦急地看着他,张哥示意他继续,七哥也抻着脖子看他。我坐在他身边儿,用手偷偷地捅了捅他,暗示他举牌。

拍卖师喊了几遍,见没人再出价了,一槌定音,4800成交。过后张哥不满地问y老板怎么不举牌儿了?y老板红着脸,说怕哥儿几个把他搁进去。后来我们把“中华月饼王”送到了“会议论坛”,很多媒体报道了此事,说是象征着“世界大团圆”。

那年我们的月饼销售得不错,大家都很满意,看来宣传达到了效果。我们说,这回七哥捡了一大便宜,没花多少钱还被电视台、报社一通儿采访。

“中秋节”一过,我们便把库里剩下没销售出去的月饼退回了厂家。我当时看月饼包装上的保质期都在中秋节当天,或过后一两天,我不知道这些月饼运回去还有什么用,就问厂家人员:“是不是你们那儿管得松,回去还能继续卖呀?”厂家人员说:“我们那儿也不让卖过期食品,这拿回去就处理了。”也不知真假。

后来,没过半年,我就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