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月满燕赵

来源:河北日报 | 桫 椤  2018年09月21日08:2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里,中秋节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她源自几千年深远悠长的农耕文明,承载着老百姓庆丰收、祈平安、盼团圆、祝福国泰民安的美好希冀。

千百年来,中秋圆月映照着一代代中国人共同的家国情怀、乡愁记忆。每逢中秋佳节,不管是明月出幽燕,还是月满太行山,抑或月光淀影共徘徊……千家万户团聚一起,把酒赏月,祈祝国昌民丰、团圆美满。

中秋,是我们永远的节日。

中秋节,庆丰收,从古至今,都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感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城里生活日久,近些天又一直在外奔波,早已忘了农历的节气。晚上忽然收到一位友人发来的微信消息,问我现在的地址,要寄月饼给我。我猛然惊醒:马上又要中秋了。

回罢信息,我打了两个电话。第一个打给孤身在农村生活的母亲,问候饮食起居、家长里短。与往日不同,末了我加了一句:“枣儿还没打吧?最好是等我们回去。”母亲说今年一个枣儿也没有,不用打了。我知道她的说法不过是夸张,太行山区漫山遍野的枣树哪里至于一个都没的打呢?只不过遇到了“小年”。民谚有“七月十五红圈,八月十五落竿”之说,看来今年不用费力去“落竿”了。

母亲回忆说:“枣树现在似乎年年都是‘小年’,因为没人再靠卖枣维持生活了,一年给老人们的养老保险都比以前卖枣的钱多。男人们开春都去修扶贫公路了,枣树不剪枝不除虫,树下的草有一人高,哪里还能结枣。”母亲感慨一番,告诉我自家院子里树上的枣子已打下来,等八月十五供月神用。

第二个电话打给叔叔。叔叔家院子里有两棵十几岁的石榴树,果满枝头。月是故乡明,每个人的故乡总是最好的。上个月在北京遇到已是两代城里人的友人,故乡于她早已成了诗一样的远方,中秋节她除了跟父母团圆,没机会回乡享受田园之乐了。但她还是一直在夸耀她故乡的石榴才是最甜最美的。我知道,她想从晶莹的石榴籽粒中寻找故乡的影子。叔叔也是一直对我说:“等八月十五回来摘石榴吧,有供月神的,就有人吃的。”

在太行山区,没人说“过中秋节”,只说“过八月十五”。春种秋收,玉米、谷子、黍子、芝麻,以及各类瓜果,中秋节前后恰是成熟的季节,因此这个节日成了与农民关系最密切的节日。南方说中秋时节“丹桂飘香”,北方没有桂花,处处流传着“八月十五月儿圆”的顺口溜。孩子们最盼着过节,因为有月饼和水果吃。但是月饼也不是那么轻易就吃得到的,除了过去物质匮乏外,在孩子眼里,吃的仪式也是“繁文缛节”。在传统乡俗中,诸事有禁忌,吃月饼的仪式感远胜于现在城里的“月饼节”。在我老家,中秋节祭月神是极为重要的仪式,天一擦黑儿,月出之前,就在当院里摆一张方桌——旧时平民百姓家极少有“八仙桌”之类的高桌子,只有方地桌——中间盘中摆四块月饼,应季的鲜果如石榴、红枣、苹果、鸭梨等摆在四周——如今可以用采买来的,但过去只用自家树上收获的果子,现在老辈人仍然恪守着这一传统。

明月夜,祭桌一摆好,小孩子就流着口水围在桌旁,却被家长告诫不得下手。等到吃罢晚饭,月亮升到半空中,祭拜仪式便开始了。因为月亮属阴,祭拜仪式都由家里的女性承担。她们端起月饼缓缓举过头顶然后放下,旧时诵祷文、点香烛的程式早被取消了,但口中默念的吉祥话儿是少不了的。待月饼盘子刚一放稳,孩子们的小手就伸过去先抢一个来咬在口里,于是满院响起欢笑声。

笑声从村中的每一座院子里传出来。皓月当空,大地被月光照亮,树影婆娑,时有秋风送爽,月饼和瓜果香气四溢。萤火虫在菜畦里或者房前屋后的树丛中飞舞,抓几只来,装在南瓜叶中空的叶柄里,透出朦胧的光——这是最天然的“荧光棒”,故乡每个奔跑的孩子都举着一根,就像每个人都举着一串小月亮。

乡下人八月十五的很多信仰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比如祭月神。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衍生。根据古代中国历法,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宫》,书中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动。《淮南子·天文训》载,“日者,阳之主也”“月者,阴之宗也”。在先人的观念中,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正常生长的保证,所以先人十分重视祭祀日月。早在春秋时期祭月在皇室礼仪中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为朝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的祭月礼仪,逐渐流传到民间,并形成风俗延续下来。而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及至明清,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节日之一。

如今,老一辈的乡人早已说不出中秋节祭月神的旧时意义。可无论如何,中秋节,庆丰收,从古至今,都寄托着人们对自然的感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饼当然是中秋节的“主角儿”,它已成为民俗文化的符号,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仿照圆月的形状打制的月饼,花纹就像月亮上依稀可见的桂树——民族的想象力和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就在一块小小的月饼中得到完美的诠释。

在大山深处,月华如流水,照亮了耸立的山峦和广阔的原野,万籁俱寂,时有虫儿在中秋的月光下鸣叫,似乎要唤醒这日渐沉寂的村庄、老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讲究“花好月圆人团聚”,丰收和团圆是每一个乡下人心中最朴素的愿望。

但中秋节的团圆在乡下人那里曾经是“被动”的——那些无论什么原因离乡的游子,他们返乡有一个最为实用的原因:庄稼需要收获——他们得回家“收秋”,顺带着与家人团聚。如今,时光流转,越来越多离开故土的游子回归乡里,开始主动作为,逐梦希望的田野。

去年中秋节放假前夕,我到阜平县去采访扶贫攻坚工作,由于要去的村子靠近冀晋交界,距离县城较远,去前就安排好夜宿村委会办公室。一路翻山越岭,在乡间小路上被拉农产品的大卡车堵了两次,抵达目的地时月亮已经升起来。晚饭后村干部王兴民建议我去村中心的健身广场上闲坐,也正好可以跟在那里歇息的村民了解扶贫的情况。

“要不是山里的石头养不活人,谁愿意抛家舍业去外乡打工?现在不一样了,我在家门口上班,天天创业,天天也可以老婆孩子热炕头哩。”54岁的老牛哥去年从深圳建筑工地上回来,说起自己回乡创业,他羞涩中透着自豪。旁边一位比他小两岁的村民也说,他是被媳妇叫回来的,也不准备再出去打工了。老牛哥俩儿子眼看到了婚娶的年龄,为了给孩子们盖房娶媳妇,不得不外出打工,连着三年都没有回来过八月十五。三年前中秋节打电话回家,老牛嫂对着电话就一通哭,说:“人家的男人都回来了,就你不回来。”老牛哥细问情况,原来,村里组建了农业合作社,相当一部分村民加入合作社,可以选择以土地入股,也可以以劳动力入股,在合作社上班,按月领取工资。办法一出,外出打工的人们纷纷回乡,当起了“现代农民”。秋收季节,又到了新一轮土地流转的最佳时机,老牛嫂这才又给丈夫打电话。

“我也是不大相信,只觉得家里有两亩多地,是妇女在家里干活不顺气才打电话叫我。因为头年出去的时候合作社还不成气候,但我回来一看,还真是有了大变化。”老牛实话实说,也不再避讳当初的想法。如今,他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夫妇俩都在合作社上班,每天出工,虽然仍旧在田间劳动,但是“不管旱涝,不管收成,干一天给一天钱。干着踏实,也实惠。”老牛对自己的选择颇为满意。我问及是什么人有这么大魄力,能够在这里搞合作社,王兴民说:“扶贫工作队引进来的,寿光的一家农业企业,看中了这里的水土和自然环境,种中药材、食用菌和大棚菜,产品全部外销,听说卖得不错。”当然,这也仰赖现在山区交通状况的改善,农产品能运出去,化肥、建材这些生产资料能运进来——也正因为交通方便了,老牛的俩儿子每人一辆拖挂车,在外搞运输,收入不菲。

“没有了生存压力,农民的小日子挺不错。”我侧身看着老牛月光下的剪影,暗自思忖。在大山深处,月华如流水,照亮了耸立的山峦和广阔的原野,万籁俱寂,时有虫儿在中秋的月光下鸣叫,似乎要唤醒这日渐沉寂的村庄、老屋。

阜平曾是被誉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边区首府所在地,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地貌复杂,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其思想和观念与世隔绝,导致生活贫困。而今天,他们接纳了诸如农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这些新生事物后,生活更加坦然和安定。“治贫先治愚”,扶贫攻坚工作不仅开通了“致富路”,更开通了山区百姓思想转变的“总阀门”。这比前者更重要,哪怕并非主动,只是因为山外的世界太精彩,他们的命运也从此而改变。

就拿眼前的景象来说,赏月这样的活动本是文人才有的雅兴,而如今,秋高气爽,月朗星稀,山区的百姓也在月光下望月怀远,谈天说地,改变已然开始。

月光作证,大山作证。

皎洁的月光下,雄安的轮廓日渐清晰,仿佛已经看到白洋淀边一座崭新的未来之城,在中秋月色里如梦如幻地生长……

中秋将至,忽然觉得自己误了事情,还没有去探望白洋淀边的“亲戚们”。于是与好友张艾和宋君联系,约定周日前去。在携带什么礼物的问题上却犯了难,现在物流方便,农村生活并不比城里差,烟酒茶糖这些哪里拿得出手?后来宋君想起个主意:“学校里有烹饪面点专业,学生课堂实践做月饼,做成功的就卖给老师们,我买几盒带给‘亲戚们’吧。不见得好看,更谈不上豪华,但是市面上买不到,纯手工制作,用料实在。”驻村下乡结束后,宋君到一所职业学校里做副校长,恰好分管学生实践实习工作,这也正是检验学生们手艺的时机。

我有必要交代一下“亲戚们”的来历。六年前我被抽调下乡,担任驻安新县前午门村工作队队长,队员就是张艾和宋君。我们都是那种做事较真儿的人,打井、修路、改电、建农家书屋,一应工作任务完成不说,驻村一年时间还与村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当时的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李会兴在我们离开后第二年就卸任了,自己在承包地里种了桃树,建成了一座小果园。三年后挂果,有一部分是中秋节前才熟的晚桃,桃快熟时老李都会打电话:“快中秋节了,桃也熟了,来摘吧。你们摘了头一茬我再开始卖。”我们不去他不卖桃,他的热情“倒逼”着我们三人把“摘桃”当作了中秋前的一个必备仪式,当年镇里的包村干部姚向辉和刘建光只要听说也必闻讯赶来。有一次姚向辉说:“走了好几年了还过来走亲戚,这才是真爱。”——乡下“亲戚们”便由此而来。

劳动者是美丽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勤劳的传统,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从未停歇。去年雄安新区设立,安新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也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李们带来了新的生活。祈盼中秋临近,“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愫牵引着我再次来到这片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的土地。坐在桃园里,鸡鸣犬吠,果实累累,一派世外桃源的风光。老李说,自从设立了雄安新区,污染环境的工厂已经都被取缔了。新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他自信满满地边说边笑,水乡特有的方言拖出长长的洪亮尾音。

从驻地向南越过大堤,就是唐河汇入白洋淀的入口处,每到丰水季,就有河水奔腾而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没在中秋看过海上的月亮,却在白洋淀赏过月。有一年在淀里的小岛上参加中秋诗会,吃罢特产圆蟹和菱角,乘着木船穿过芦苇荡,眼前水面开阔起来,月光临空而照,在水里拖出一条长长的银带,犹如天上的银河。这银光又反射到空中,与月色交融,浑然一体,人也就超然物外了。伴着远处的渔鼓和近处的蛙鸣,船桨搅碎了平静的水面,波光粼粼处就是万千个月亮一起跳动,炫人眼目。

“传说白洋淀是嫦娥的梳妆宝镜变的。”同船的当地文友讲起民间故事:嫦娥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于是飞上天空。升至半空时,她想到再也不能重回人间了,悲从中来,乍一愣怔,随身携带的梳妆宝镜掉落下来,碎成了143块,就化成了白洋淀的143个淀泊。不成想白洋淀的由来还有此一说,在中秋的月色里听这个传说,就更有“现场感”了,我仿佛看到了宝镜掉下来时,流光碎影泛起的一刹那。

当然,传说并不一定是真实事情,但民俗将人们的美好意愿附会到月亮上,于是就有了嫦娥与后羿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老百姓又感动于他们的深情,也与后羿一同祭拜嫦娥。后羿死后,百姓祭月时同时供奉月饼,以飨后羿。久而久之,就成了民间的固定习俗。也正因为嫦娥是“被动服药”,所以李商隐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为在广寒宫里形单影只的嫦娥惋惜。但细想诗人也并非全无道理,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过是无法验证的想象,“仙界”哪里又有人间的生活来得畅快?!

不过现在可以相信的是,中秋时节,嫦娥宝镜碎化成的自然美景中,每个淀泊里都有一枚圆月亮。

我眼前又浮现出老李精瘦的身影,耳畔响着他爽朗的笑声。梦想离他更近了些吧!皎洁的月光下,雄安的轮廓日渐清晰,仿佛已经看到白洋淀边一座崭新的未来之城,在中秋月色里如梦如幻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