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华史诗图文志》:贴近苍茫的史与诗

来源:人民日报 | 朱虹子  2018年09月18日08:32

 《中华史诗图文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文献集》:冯远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四卷本《中华史诗图文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文献集》近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担纲主编,一匣四卷,图文并重,多角度呈现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每一件入选作品的诞生始末,以及在此过程中创作者的心路历程。我作为执行主编,对漫长的组织、创作、展览、编审等工作进程中的艰辛深有体会,对文献集的价值、意义也多有思考。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自2011年底启动,历时5年完成。这一工程凝聚了我国当代美术界实力强劲、堪称“国手”的老中青200余人美术家创作队伍,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为脉络,从河姆渡文化起源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遴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文明成果,凝练成146件(套)技艺精湛、气势磅礴的美术作品,构成了恢弘壮观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并自2016年11月起,作品长期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颇有“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这些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对应了近150个不同的历史时空,无疑是我国美术家群体对悠久中华文明历史的形象切近。参与创作工程的美术家们用画笔刻刀描绘泱泱中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阐发中国精神,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工程的创作成果成为体现民族复兴、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亦树立了中国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新的里程碑。《中华史诗图文志》生动立体记录了该工程146件(套)作品的诞生故事,以及美术家关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的思考阐释,成为对此次创作工程的全面总结。

画者,寂寞之道也。创作工程的主要成果是呈现给大众的146件(套)佳作,这些作品背后还有成千上万件草图、笔记和无数个昼夜晨昏中艺术家废寝忘食、笃志不倦的拼搏奋斗,蕴含着美术家为一件艺术作品的生成而推倒重来的果敢、数易其稿的执著、苦思冥想的煎熬、灵感突现的欣喜。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图像再现,而是要在完整、深刻体现历史内涵的同时,让历史与艺术实现富于创造性的交融。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广泛研读文献古籍,深识远览,切磋琢磨,以致几乎每件作品都经历了涅槃重生的艰难创作过程。因此,将美术家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创作之路记录下来,用创作中留下的珍贵历史资料立体呈现这些新时代作品的诞生过程,使之与146件(套)工程成果并置而存,这对于全面总结此次创作工程的成功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重大主题创作,更加广泛地团结、引导广大美术工作者,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具有重要意义。

四卷本《中华史诗图文志》由两大部分组成。一至三卷主要按照选题中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编排,将146件(套)作品分卷如下:第一卷包括从史前《河姆渡文化》到东汉末年《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共50件作品,第二卷包括魏晋《竹林七贤》至《元代泉州港》共53件作品,第三卷包括从明代《郑和下西洋》至清代《中国京剧——徽班进京》,以及《中国神话传说》等共43件作品。此三卷以作品为中心,以创作札记为主线,每件作品构成独立单元,以记录其背后的创作思路、创作过程和所遇到的曲折,辅之以作者简历、创作草图、相关速写、构思笔记、创作素材(如道具、服饰、场景等)、作品主要局部图、作者工作照以及其他有价值的相关资料,以独特的版面设计,图文并茂地记录作品的创作历程和艺术家的构思立意、创作手法、审美旨趣、灵感捕捉和精神追求,力图呈现每件作品从酝酿孕育到破土而出,再到精彩绽放的漫长而真实的样貌及过程。限于篇幅,每个作品单元大致限定于10页左右,依具体内容适当增减。每个单元均以选题介绍、作品完成图开篇。在书中,我们能看到从国家到地方、从美术界到社会各界的力量集结,我们能看到老中青三代一流美术家参与国家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热情与激情。书中记录了专家不辞辛劳、尽心尽力亲临指导的感人画面,呈现了艺术家深入民间、走街串巷采风调研的身影以及数易其稿、反复打磨、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书中有臂上绑着绷带却不误创作的前辈,有挑灯夜战废寝忘食的后生,更有罹患癌症却不弃画笔的强者;书中有为一个历史细节争执不下的矛盾,有为选用何种技法思量再三的抉择,更有摧枯拉朽勇敢创新的探索;书中有对中国传统美术创作的坚守,有对西方现代技法画风的借鉴,更有中西融合的努力;书中有历史画如何面对历史真实的思考,有历史画怎样面对当代的反思,更有通过历史画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自觉……这一切,都成为美术家竭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注脚。

图文志的最后一卷,即第四卷,由本编辑部整理撰写的创作工程《大事记》,以及约请专家撰写的关于本次创作工程的29篇理论评论文章等部分构成。《大事记》用简洁的文字和摄影图片,以工程相关的关键性事件为节点,纵向概览了工程由始至终的进程全貌,钩玄提要地记录了这一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从立项、选题论证、草图征集、评选、专家评审、观摩指导到展览呈现、文献整理等脉络,使之能够为此后查阅工程信息、借鉴相关经验提供翔实可信的参照。专家评论部分收录了冯远、薛永年、王镛、曹意强、张晓凌等29位资深美术家、评论家的29篇文章,总计近18万字。这部分文章从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向理论纵深延展,总结创作工程的文化意义,梳理历史题材和历史画创作的规律性和学术性问题,并对本次创作工程的作品和所取得的成果展开理论剖析。这一系列理论评论文章作为146件(套)美术作品第一批研究成果,共同构成《中华史诗图文志》的有机整体。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反映过去的倒影”。重温艺术家“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的创作经历,记录这些探索之路上的“雪泥鸿爪”,不让其淹没于无声的岁月之河,无论对文化工程组织的经验积累,还是对历史和现实题材创作的参考借鉴,都具有示范性的现实意义。四卷本《中华史诗图文志》作为工程的收官之作,也将成为对历史题材创作乃至对历史文化研究有独特价值的独立作品。同时,对观看中华史诗美术大展的普通观众而言,它更像是一种饱含温度的文化品鉴,对正确识读历史、赏析艺术、领悟内涵、引导和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实用价值,承担着艺术化历史教科书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