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气象渐丰的军旅批评家 ——读《“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兼及傅逸尘批评印象

来源:文艺报 | 西元  2018年09月14日07:59

与前辈军旅作家相比,新生代正处在一种成长和寻找突破方向的阶段。他们的新质显而易见,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如何从青年作家成长为一流作家甚至是伟大作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傅逸尘编著的这套书的意义就更加凸显。好像年轮一样,把“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创作特点勾勒了出来,在改革强军特定的历史阶段,为每个人留下一幅独特的文学肖像,读者亦能较为全面地感知“新生代”军旅作家的整体风貌。

与傅逸尘相识有七八年了。如果不是我孟浪了许多年,35岁之后才开始专业创作,想必会相识更早。逸尘是朱向前的得意门生,当年,朱老师曾写道:“从军艺文学系创办至今,20多年来,在文学评论这一行当里,在我和傅逸尘之间隔着一个长长的空白带,不能不让我们为这棵不可多得的评论家苗子倍感欣然。”从这句话中,能读出多少英雄惺惺相惜的感情啊!这些年,我一边写小说,一边参与朱向前老师的研究课题,与逸尘接触的时间很多,我发表的小说也都会寄给逸尘。每次见面,都会聊文学方面的事,有理念上的,有创作上的,有时也谈论一些具体作品,很随性,但对我的触动很大。你会发现,他一直关注着你的创作。虽然他不会对你的每一篇作品发表见解,但他会留给你几句话,同时也留给你一些空白,让你自己去填补。他有独立的立场和判断,有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这些东西坚硬而且隐隐闪动着光芒,让你不由得不去认真思量。

七八年时间过得真快,这个世界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傅逸尘呢,似乎没变,当初坚持的东西如今依然坚持着,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有时“没变”比“变了”更经得起时间的磨洗。我看到一个强健的青年批评家、作家的身影在脑海里愈发清晰。他在风浪之中成熟起来,但依然有锋芒;他在激流中睿智起来,但依然有原则;他在世俗中成熟起来,但依然有朝气。

我对傅逸尘的文学批评思想并不陌生。参与朱向前老师的《军旅文学十年概观(2000-2010)》这本书的写作中,因负责理论批评这一部分,通读过逸尘的著作,如《重建英雄叙事》《叙事的嬗变》《英雄话语的涅槃》等。后来,也是机缘巧合,我与逸尘编著的新作《“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作家出版社2018年7月版)还有过较深的交集。从2010年开始,我所在的《神剑》杂志开办了一个专栏,叫“当代军旅作家访谈录”,很受读者欢迎。2012年底时,我突然有了个念头,“70后”、“80后”军旅作家当时虽然还称不上顶梁柱,但已经冒出了一批很有个性的作家,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个舞台呢?这个工作由谁来做呢?我马上就想到了逸尘。如此新鲜而有朝气的事情,非他莫数啊!我把这个点子和逸尘一说,一拍即合。此前,逸尘曾经在《解放军报》发表过文章,率先命名这一群体为军旅文学“新生代”,因此栏目名即定为“新生代军旅作家对话录”。剩下的工作由逸尘全权负责,对象、体例、篇幅全部按照逸尘的构想来落实。这个栏目前后办了两年多,每篇对话初稿都在一万字以上。可以说,这些素材为傅逸尘的“新生代”军旅作家研究提供了真实而可靠的基本材料。后来,逸尘没有止步,继续锲而不舍地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了精细而且严谨的加工,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推出了这套体量达170余万字、上中下三卷本的《“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同为“新生代”军旅作家的我,由衷地为逸尘高兴,也感谢他对军旅文学理论批评的执著守望和辛勤付出。因为这套书,我和与我同代的军旅作家们似乎都可以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而逸尘更是把他的眼光、见地和关于军旅文学的理解、思想熔铸建构在了这套专著中,留待读者去品味、思考。

说到逸尘编著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平心而论,堪称21世纪以来军旅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于首创之功。此前,研究“新生代”军旅作家的文章、成果并不多,像逸尘这样全面细致扎实的系统性研究专著更是仅此一部。2010年,傅逸尘在《解放军报》刊文,首倡对“70后”“80后”军旅作家进行整体研究。随后,文学界开始有单篇论文研究“新生代”军旅作家,鼓舞激励的也好,批评警示的也好,“新生代”军旅作家的作品作为一种存在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他们的作品渐渐登上国内一线文学期刊的重要位置,也频频获得一些重要奖项。总的来说,与前辈军旅作家相比,新生代正处在一种成长和寻找突破方向的阶段。他们的新质显而易见,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如何从青年作家成长为一流作家甚至是伟大作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逸尘编著的这套书的意义就更加凸显。好像年轮一样,把“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创作特点勾勒了出来,在改革强军特定的历史阶段,为每个人留下一幅独特的文学肖像,读者亦能较为全面地感知“新生代”军旅作家的整体风貌。

二是在于新意。无论是从体例上讲,还是从对每个作家的研究上讲,该套书都体现着极大的新意。从全书编排上看,逸尘是很动了一番脑筋的,力争尽量全面地把每个作家的特点展示给读者和研究者。另外,对“新生代”军旅作家的研究需要一种全新的眼光和理论框架,这套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这种全新的军旅文学批评体系的初步呈现。无论得失,都会给后来的研究者以启示,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必将得到后来者的回答。闯入一片陌生之地的确需要开创者的勇气、胆量与眼光,傅逸尘既是批评家,也是作家,同为“新生代”军旅作家群体中的年轻一员,他与这些同龄或者年长一些的军旅作家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去想象勾画属于他们的时代。在这里,有他们的青春印迹,有他们的朝气梦想,以及血性胆识。事实上,无论是“新生代”军旅作家还是如逸尘这样的“80后”批评家,在他们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都体现出强烈的新意和新质。逸尘在这套书中,对这些宝贵的新质提示出来并进行理论化的梳理、概括和阐释,对其中的优长进行了褒扬,对存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提出了批评和反思。

三是在于承上启下。这套书经得起时间考验,成为了解研究“新生代”军旅作家的可信材料。同时,如果把它放在军旅文学史研究的脉络中看,我们又会发现,这将是一套承上启下的学术著作。“新生代”军旅作家与前辈军旅作家相比,面临的困境其实更多。比如,新世纪10年之后,纯文学逐渐边缘化,而类型文学强势兴起,文化语境也产生了极大的变迁,如何用文学的方式重新阐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也成了一项新的课题。在改革强军的大潮下,“新生代”军旅作家何去何从?面对诸多选择,突围的方向在哪里呢?以“7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军旅作家将成为军旅文坛新的主力,还是仅仅是一种过渡,甚至是昙花一现?细细想来,这些都是很可以追问的问题。对此,这套丛书给出了部分答案,也会携带着这些问题前行,最终在傅逸尘的跟踪研究中以一种历史化的追问和想象求得正解。

作为军旅作家,我发现自己的同路人日渐稀少,也不知军旅文学会不会在这个时代走向终结。当然,我所说的军旅文学不是依靠商业化运作,不是靠哗众取宠,不是追求短期效应的军旅文学,而是指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有所裨益的军旅文学。我也坚信任何不再追求质量,不再相信良心的文学都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毒药。出于种种原因,军旅作家形单影只,军旅批评家更是屈指可数。这个时候,我也不免为傅逸尘捏着一把汗,生怕出于什么原因,军队又流失了一位极有才华的干城之才。令我欣慰的是,这几年傅逸尘既没有偏离他的初心,也没有中断他的求索之路,反而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批评特色。越是在众声喧哗之中,越是容易注意到他独特的声音。在我看来,他的批评特点有三:

一曰有识。傅逸尘的理论批评展现出全方位的新质:新的态度、新的眼光、新的理念。1、新的态度。这里的态度是指一代人对当下中国历史境遇的总体理解,以及融入其中时所采取的情感态度。逸尘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对于伴随新兴媒介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不再采取绝对拒斥的态度,而是吸纳其中积极因素,在批判中参与,在合作中重建,在与各种力量保持张力中不断壮大自己。例如,他认为军旅文学应该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包裹下的‘正面价值观念’的文化塑造”,同时也超越了雅俗对立的理论模式,认同以刘猛《狼牙》为代表的“网络军旅小说”的积极意义。2、新的眼光。在对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的整体审视中,逸尘看出了更多的新质,看到了军旅文学发展潜力巨大的一面。他热情地写道:“如此丰富和立体的文学景观在新世纪之初得以昂然耸立于中国文坛,我们甚至用‘丰收’和‘繁荣’这样的词汇都不足以形容军旅长篇小说所取得的辉煌成绩。”3、新的理念。逸尘把自己的努力归结为“重建英雄叙事”。既然是重建,就必然包含了变革。比如,他依据恩格斯“充分的现实主义”概念,提出了“充分而强健的现实主义”的概念。另外,他认为军旅文学精神价值之中,除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还应该有理想主义。这样,我们可以看到,逸尘的批评理念中大体上围绕着两个关键词:“强健”和“理想主义”。

二曰有节。这里的节是一种对于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相结合的度的把握。逸尘对新世纪以来军旅文学所处的历史境遇和文学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而务实的批评理论框架。但是,仅仅有一套理论框架是不够的。军旅文学创作一直处在动态之中,与历史境遇存在着巨大的张力。看得出来,逸尘对于各种军旅文学作品的态度是有着鲜明立场的。他不喜欢、不赞同的作品,尽管可能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声势和影响,但他可能保持沉默,却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从他对一些军旅文学作品所持的沉默态度上,我可以看得出他的态度。虽然有时并不一致,却让我由衷地敬佩。可不是吗?一个批评家没了立场、没了标准,那还能剩下什么呢?很多次,逸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保持沉默的时候。这个时候,我读出了他内心的坚强,也看出了他眼光的敏锐,以及对各种因素的准确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有节使得逸尘的优秀批评家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觉得逸尘是军旅文学批评领域少有的干城之才。

三曰有胆。如果是在5年前写逸尘的印象记,我可能会把有胆写在最前面。可是现在,他的批评文章已经越来越成熟老到。他更少些年轻人争取别人瞩目时所表现出的急不可耐与咄咄逼人,而更多了大气和沉着。当然,一个优秀的批评家又必须有胆量,这种胆量不表示为激进、冒失,而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体现为一种担当。缺少这种素质的批评家注定走不上历史的前台。逸尘的军旅文学批评敏锐而不留情面,一方面,他是新时代高歌猛进的生力军,另一方面,他又是对积弊问题毫不妥协的批判者。相信,任何一位军旅作家都不会不倾听他的声音。而且,他的声音会越来越持久,越来越引人注目。

总之,我相信我的直觉和判断,相信傅逸尘在文学的道路上会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阔。尤其是,当我看到他编著的《“新生代”军旅作家面面观》这套开拓性的学术著作问世时,心里暗想:你看,他不已经担起大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