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迎接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赵仁軙谈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启示

来源:人民政协报 | 杨雪  2018年08月13日08:13

赵仁軙

赵仁軙先生参与整理的《启功口述历史》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来,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学术领域的热点。赵仁軙曾师从启功先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周刊本期请他谈谈4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启示,并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角度对启功先生身体力行地理解传统文化做一阐释。

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普及成为亮点

■传统文化强调思想品德修养,这也为今天培养青年下一代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所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对士阶层的道德要求,青少年应该有这种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道德品质。传统文化还能够为中国走向世界和未来提供好的理念。

学术周刊: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也亮点频出。您作为在古代文学方面深有造诣的学者,能否谈谈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个话题?

赵仁軙: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我觉得在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也随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起到了助推作用。

追溯到近现代历史,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走过了坎坷的道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地经受磨难和历练,有着它光辉闪耀的一面,也有不断地被扭曲异化的一面。改革开放之后,大家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感到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应时代发展,深刻地领会到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所起到的作用,硬的一方面,要搞好经济建设;软的一方面,也要搞好思想文化建设。在这种环境下,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客观的、公允的评价。我们纠正了历史上很多对于传统文化的模糊的认识,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所起到的助推作用。加之传统文化因自身的魅力和坚强的生命力而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和提倡,充分地发挥了它的正能量。可以说,40年来,传统文化迎来了它在历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这是我们在文化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个成就不能低估。

学术周刊:您提到的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公允的、科学的认知和肯定,具体有哪些表现?

赵仁軙:比如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很多治国理政的具有借鉴意义的思想经验。这在近年领导人的讲话中也多次得到体现。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经常用到对传统文化思想的论述,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简明扼要也深刻地道出了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就是说,为政就要以德为先,用一种高尚的德行作为执政的前提和基础,这样人民就会拥戴、围绕。再比如,传统文化强调思想品德修养,这也为今天培养青年下一代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所谓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对士阶层的道德要求,青少年应该有这种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道德品质。传统文化还能够为中国走向世界和未来提供好的理念。传统文化讲“和为贵”“和合”思想,今天我们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儒家思想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有相似之处。我们也经常听到领导同志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话语,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要考虑彼此的利益。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今天优秀传统文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社会上,都能发挥重大的作用。

作为普通人也是如此。现在很多中小学生也都在学习传统文化,国学班、戏曲进校园等传统文化形式已经深入人心。国家有意识地在各个领域加大宣传力度。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像百家讲坛、诗词大赛、成语大赛等节目,让历史文学经典、诗词歌赋等所谓的“阳春白雪”飞入寻常人家。

新中国成立后,搞传统文化的人不多,相关专业的传承仅仅是一种维系的状态,有点像是“看摊守业”,不断线而已,范围也局限于研究人员。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打破了这种僵死的局面,把传统文化从小众文化中解放出来,让它成为普及的、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文化,这个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弘扬传统文化,致力知行合一

■他曾感慨,自己虽没上过大学,但故宫、荣宝斋、旧书摊就是自己的社会大学;自己虽没有大学颁发的“文凭”,却有一张用自己一字一句写出来的“文凭”。后来,他获得了很多荣誉与头衔,但他并未被这些荣誉冲昏头脑而急功近利,依然保持着自我。

学术周刊:请问,今天应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赵仁軙:让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需要有一批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人,特别是一批旗帜性的人物起主导作用,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想以我的老师启功先生为例,谈谈这个问题。启功先生,是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他已经故去了,但是我认为,他是传承光大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一方面他是做人与做学问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都很强调做人和做学问的关系,古人讲道德文章。道德是指做人,文章是指学问。启功先生是品学兼优的完美结合。他为北师大所拟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来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都把这几个字作为校训。可以说,启功先生自己就是学为师、行为范的人物,“清白为人,正直传家”,他总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启功先生为人有菩萨心肠,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德。他身体力行“仁爱”思想,推崇“仁爱”精神,无论是长辈还是学生,乃至素不相识的人,启功先生都能够尽力去关心、爱护、宽容。

启功先生才智过人。与他接触的人都知道他记忆力超群、出口成章、过目不忘。同时他诙谐旷达,易于与人相处。他常与人开玩笑、讲笑话,不给人以高不可攀的感觉。他人生经历很多苦难,但他从不怨天尤人,而是总能够乐观对待。他认为苦难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促使一个人成为完美的人。总之,他能把生性中的清贵气质和长期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平民情结、亲民品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能把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与长期自我修养所得来的学者的见识与学者的严谨地结合在一起,为人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启功先生在学术与艺术方面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难以超越的成就。可以说,他是传统文化方面的全才。我认为他作为书画家、鉴定家、诗词家、学问家、教育家绝非虚誉。他在这些领域中都取得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成就,堪称传统文化的“全才”。正因为如此,他才能贯通传统文化中的不同领域、不同门类,将学术艺术化,艺术学术化;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高屋建瓴、更全面、更深入的关照与理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学术周刊:对于传统文化,启功先生个人有着担当和奉献精神,请您再谈谈这一方面。

赵仁軙:启功先生自幼由衷地热爱传统文化,对书画、碑帖、诗词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和耐心。长大后他自称“少无宦情”,他不贪恋权位,更不追逐荣华富贵,而是心无旁骛、倾注全力地专心治学、专心从艺———“著书岂为稻粱谋”。在“中年坎坷”之时,他更被激发出一股颇似“仲尼厄而作春秋”一样的志向,发奋著书治学。他曾感慨,自己虽没上过大学,但故宫、荣宝斋、旧书摊就是自己的社会大学;自己虽没有大学颁发的“文凭”,却有一张用自己一字一句写出来的“文凭”。后来,他获得了很多荣誉与头衔,但他并未被这些荣誉冲昏头脑而急功近利,依然保持着自我,依然踏踏实实地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书画、鉴定、教书育人的文化事业。傅熹年先生曾戏说,启功先生一辈子的书画作品可能有近万件,但他死后留下的钱财,不过区区几十万元,顶多相当于他两张字的钱,这等于他一辈子就为自己写过两张字,剩下的都为别人写了。此语虽属玩笑,却十分发人深省,生动而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怎样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的信仰、为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而坚守一生。

对传统文化,启功先生不但有着自觉的担当和奉献,而且特别注重师道的传承。启功先生一生尊师重道,他拜过很多名师,在填写履历时,总是自报家门,详言师承,并对每位提携过自己的老师都充满感情,他写的那篇纪念恩师陈垣校长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一文,堪称师道传承的经典之作。启功先生是个孤儿,他从陈垣校长的身上既感觉到老师的关怀,也感受到父爱的温暖。他把老校长对他的谆谆教导和自己对老校长的绵绵深情浓缩在“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二三册,痛余文字答陶甄”的挽联之中,并多次含泪表达道:不用说这辈子,就是有下辈子,我也报答不完老师的恩情。

更可贵的是,他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为师之道又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们。他对学生总是予以鼓励,不论天资如何,学历如何,他都“有教无类”,一视同仁;除了课堂之上,他还有很多私淑弟子,社会上的小青年想拜他为师,他也欣然接受,这里面有书店的售货员、装裱工人、制笔工人等。他把教师当做自己唯一的正业,平时他宾客盈门,应接不暇,但是不管多忙,他总把接待学生放在第一位,到了给学生上课的时间,他便谢绝会客,如果别人愿意听,也可以跟着一起听;他接待学生不只是简单地答疑解惑,而是尽力地采用一种独特的“熏”式教育——在看似漫不经心、漫无目的的交谈中“循循善诱”地传授他的真知灼见,真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可是需要很高的修养和花很大精力的。比如上课的时候有人来送信,他会从如何规矩地写信封讲起,这种“熏”,即是中国古代师徒之间口传身授的方式。我想凡是受他熏陶过的学生,一定也会把这种为师之道传给自己的学生。“师生代代无穷已”,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深厚文脉和良好学风,尊师重道的传统,就是在这样的薪火相传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这是不可忽视的优良传统,在这方面,启功先生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今天我们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谈改革四十年来传统文化研究的亮点。我想,文化,是以文化人的事情,我们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最需要的是落实在要有更多的像启功先生这样的人。我相信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复兴,也必然会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