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私人订制”莫要浪费了文学才情

来源: 河北新闻网 | 周慧虹  2018年08月03日17:29

近日,在某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一份小说订单:“故事背景是《红楼梦》,主角是贾琮、某位皇子、某位身份比较高的少爷和小姐,关键词是逆袭,大纲可以详谈……”在订单评论区,已有几位写手对这个脑洞大开的主题表现出兴趣。倘若写手交出的作品能让发布者满意,这笔单子就可以顺利成交。

读者通过平台下单,说出自己期待读到的诸多要素,比如人物、背景、主要事件、文风等,感兴趣的写手则可接单挣钱。去年以来,类似这样一对一的小说“私人订制”模式悄然兴起。比如,微博“同人菜市场”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发布了1800多个订单。就在不久前,北大网络文学论坛也启动了“哔哔打文”板块,向读者提供类似的小说订制服务。

与网络发展相伴生的创新与商业化属性,已经愈益深入地融入当今的网络文学中,不仅为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诉求提供了更多可能,亦使文学消费与社交建立起了内在关联——订单的发布者、接收者及其他兴趣相投的读者,借助于平台分享,形成高度分众化的文学圈子,既自娱自乐,又抱团取暖。

传统的文学创作,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从“封闭性”到“开放性”的一个过程。创作者写什么、怎么写,通常由自己决定,写作时也往往闭门谢客,“我手写我心”,几易其稿后一旦面世,作品就从创作者“一人”走向了千千万万的“众人”,任由众人买单、品评。而与之相反的是,网络平台新兴的这种小说“私人订制”模式表现为由“开放性”到“封闭性”的过程。小众化的阅读需求者在网上公开发布“英雄帖”,有创作能力者皆可视情况揭帖一决高下;付诸写作时供需双方还可继续交流沟通,在彼此灵感的碰撞中实现文学的共同生产。小说杀青之后,其主要的消费指向当然是订制者个人,作品得失成败、经济价值几何,都由订制者说了算。

由网络平台兴起的这种小说“私人订制”,目标一般是“只求自我满足,不需要他人的肯定”,订制者在文学消费当中,往往会陷入一种自我循环状态,其阅读口味也越来越趋向于“好玩”和“娱乐化”。在这种状态下,“私人订制”文学究竟会走向何方,其实并不难预料。

在网络化的今天,即便再私人化的文学,只要从个人电脑内存转移至公共服务器内存,它的传播性、影响力就不容忽视,就绝不仅仅是“玩玩而已”那么简单。关于“私人订制”文学今后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很可能会在未来拥有广大市场”,它“预示了更多可能”。若真如此,我们就更不能忽视它对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更需要防范由此造成的负面冲击。

不可否认,网络空间卧虎藏龙,不乏文学创作上的佼佼者。倘若他们只是盯紧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一味抱着“玩”的心态从事文学创作,让自己的文学才情心甘情愿地听凭他人摆布,长此以往,恐怕会麻木了创作心态、拉低了创作品位、泯灭了文学才情,变得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再难跳至理想的文学高度。如此,不仅是创作者个人的悲哀,而且也是文学发展的悲哀。

由此看来,网络平台上的“私人订制”文学并非不可以有,关键应当考虑的是如何趋利避害,使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对此,文学界及文化教育部门不应置身事外,而是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协调、激励作用,为提高网络条件下的文学消费品位精准把脉,努力为繁荣新时代文学创作培养和延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