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战场之外的战争书写 ——谈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又一种呈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崔昕平  2018年08月01日09:35

张品成著 青岛出版社出版

坚持红军题材儿童文学创作近30年的作家张品成,以他的创作,呈现了革命历史题材纵深书写的多种可能。自1993年创作《赤色小子》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作品奖起,张品成前后创作了《可爱的中国》、“十五岁的长征”系列、《红药》等多部红军题材儿童小说。《我的军团我的兵》(红色中国少年励志系列)是他2018年的新作。

张品成的战争书写另辟蹊径,是一种战场之外的战争书写。他的作品里,没有战场的血与火,多是后方的较量,但,同样的你死我活。作家并不简单地为了美化红军而架空历史,而是努力忠实于历史语境,还原生活,呈现人心。《我的军团我的兵》从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背景切近那段广为讴歌的战争史,围绕着战地医院与红小鬼“樊天九”等,铺绘战场之外的红军生活实景。作品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交代了天九、英秀、欧前响等几个主要人物加入红军的缘由;作品也直陈了当时极其恶劣的医疗条件,真实到残酷的战地抢救,不忍直视的惨烈牺牲。严重的食物匮乏,是红军当时面临的最大敌人。医院忽然成了“前线”,接到生死攸关的重要任务,“试吃野菜”。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源自历史的真实。在完成“试吃野菜”的任务后,两个红小鬼被委以重任,集中饲养当地民众遗留的牲畜。首长讲明了政治意义,胡子军需官下达命令,“一头都不能少”。天九自此有了自己的“军团”,自己的“兵”,待它们如自己的亲人。然而,队伍陷入断粮的绝境,首长下令宰杀牲畜。在求生存与守军纪之间,历史必须选择前者。作品完全摒弃了“神剧”的调调,没有大战捷报的主旋律,不做人为的历史拔高,而是传达出战争亲历者最真实的感受,为长征附上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宏大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战争故事,最易缺少细节。张品成的红色书写,乍看硬朗刚烈,内里却细腻动人。张品成专注于细节,尤其专注于深入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天九的心理描写最为传神。作品精笔描写了天九从懵懂,到崇拜英雄,到蛮干,到真正的成长。光辉伟岸的首长形象,也不是靠战争中的英武决断、运筹帷幄而树立,而是在日常小事之中,细节之中,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席话中,尽显胸怀。长征途中的红小鬼们,就是这样在红色熔炉中,在日常的自悟与顿悟中,在英雄力量的感召中,淬火成金。事实上,《我的军团我的兵》中,张品成完全舍弃了面目的描摹。舍弃外貌描写而丝毫不让人感到形象缺位,处理得漂亮。情节散去后,那个天九、那个史统有,那位不具名的首长,个个面貌清晰,呼之欲出。

谈及历史题材,中国文学史上,怀古之作,咏史之作,常含借古喻今之意。当代历史题材作品,也不应停留在消遣历史或复现历史的层面,而应有所“喻”,言“今世之意”。张品成写红色小说,是有今世之意的。《我的军团我的兵》的红军历史书写,意在彰显天下大同、纯然无私的公心,与人人安之若素、人人乐观昂扬的斗志。这支部队强大的感召力,将每个接近它、了解它的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坚不可摧的正义之师、信仰之师。

张品成以非战争的视角书写战争题材,虽非壮阔的英雄颂歌,却是壮阔的精神颂歌。作品中感染着红小鬼天九,也感染着每位读者的,是“精神信仰”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