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余秋雨新书《古典今译》:讲述寻找中国古典的现代魅力

来源:作家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   2018年08月01日17:30

原标题:余秋雨携新书《古典今译》做客中原国学讲坛,讲述寻找中国古典的现代魅力

余秋雨经历过孤独和热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人生境遇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走上郑州讲台的他,依然给人一种精致感,腰杆直挺,脚步健硕,服饰得体利落,和十多年前经常在荧屏上见到的余秋雨相比,除了头发有些花白,并没有太大变化。你一定想不到,面前这位温润儒雅、娓娓道来的学者,已经过了古稀之年。

7月21日中午的郑州酷暑难耐,但依然有近两千名读者来到现场,只为听一堂余秋雨的讲座。

7月21日下午,由作家出版社携手中原国学讲坛、康桥论坛以“寻找中国古典的现代魅力”为主题在黄河科技学院学术报告厅为1800名读者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吴义勤致辞,祝贺余秋雨先生的新书首发。

吴义勤在致辞中提到,余秋雨先生是中国当代知名的文化学者和散文家,他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历史文化散文凭借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深厚的内涵,而且为中国当代散文开辟了新路。余秋雨先生还是当代风格独特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现代和古意相通,自由洒脱,不拘一格,把文人书法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活动现场屏幕展示余秋雨先生书法作品

同时,吴义勤还表示,《古典今译》对当下的文学教育和全民阅读也同样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对传统文学经典的普及与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解决了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学教育中面对传统经典死记硬背、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的读不懂现象。它必将会对传统经典走向当代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需要一批古代文化的阐释者

余秋雨认为,中国需要一批古文化的阐释者,在保护和尊重的过程中寻找和当代人心灵相通的美。

“《诗经》告诉我们什么是诗,屈原告诉我们什么是诗人,个体的经验让人们记住了他。"余秋雨说,《离骚》太过高雅,很多人不一定能读懂,但全中国普及最大的诗人是屈原,并用端午节来纪念他,这在全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他表示:“不希望年轻人不加选择地背诵古文,需要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美。基于这样的思想,我对古典文化进行了认真的选择,选择‘古代具有典范性的文本’。”

新作《古典今译》是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的一次实验,让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对接。

他希望文学界一起努力,在文学的海洋里寻找生命能够栖息的岛屿。而他自己投入的最好方式就是翻译,“深入内层,和作者紧紧连在了一起,会发现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在余秋雨看来,翻译古典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将自己和古人连接在一起会觉得历史更为亲切,自我的生命也将因为超越时间、空间而变得宽大。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余秋雨借用这句话说:“不要老是翻历史的灰烬,要把我们的手伸向灰烬深处仍有余温的地方,并用自己的体温去触摸,看看有没有被重新点燃的可能。”

古老并不代表优秀,要学会“甩包袱”

在这场名为《寻找中国古典的现代魅力》的讲座中,余秋雨分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与现代美学表达。

新书《古典今译》首发选择来到河南,是因为与河南深厚历史底蕴相契合,余秋雨现场谈到庄子、谈到韩愈等历史名人时,会特别给大家强调"这也是一位河南人"。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追问。

“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并不是古老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开场,余秋雨就将自己的思索抛出,“现实中有人总误以为年代久的一定是精彩的、优秀的。”他通过对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考察发现,“沉重的历史包袱会成为一个民族往前走的负担,哪怕这个包袱里是财富,也会对创新有影响”。

那么“包袱”该如何解除?

余秋雨支招说:“我们要从古代文化寻找那些超越时间空间永恒的美,把包袱里最有魅力的东西和身心联系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轻松上路。”

为此,余秋雨认为,需要对古代优秀文化进行选择,“要选择其中的现代力量、现代魅力。否则会让年轻人的步伐越来越沉重,会让他们在应该创造的年龄没有创造,革新的思维淡化,前行的力量减弱”。

他以卢浮宫里的维纳斯雕像举例,和维纳斯雕像一起陈列的还有许多同时代的其他雕像,但人们更多是看维纳斯,"这是因为维纳斯有超越时空的力量,维纳斯是丰收、爱、美之神,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健康和高雅的女性美。"

谈新作《古典今译》,逍遥游即是人生理想

余秋雨在新作《古典今译》中精选中国古代历史上10篇风格迥异的古典美文,以词美意达、文气饱满贯通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散文。

这其中有屈原、庄子、司马迁、陶渊明、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等大家喜爱和熟悉的历史上名家作品。

十篇文章勾勒出了极简版的古代文学史,但为何没有选择明清时的文章?

在余秋雨看来,"宋以后文气已经散了、弱了,不再具有典范性文本的范畴了"。

讲座现场谈到翻译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余秋雨回忆起当年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时的场景,彼时作为最年轻的高校校长的他,提出辞职让很多人深感意外。

余秋雨说,他在辞职大会上当着领导同事们的面,读了这首《归去来兮辞》,"我说,陶渊明有荒芜的田园,而我连荒芜的‘田园’都没有,我要到遥远的地方,到西北高原去寻找唐代的步伐。那一天,陶渊明的文字阐释了我,我和他一样是两个回归,在回归‘田园’的同时也回归了文学。"

这个细节不禁让人回想起他的传奇经历。

余秋雨曾在孤独中撰写《世界戏剧学》,居一校之长高位时突然勇退,踏上"文化苦旅"。之后走入媒体聚光灯下,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开设《秋雨时分》等文化节目。可就在余秋雨的名字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番争议,他选择继续走自己的路,尘埃也终于落定,余秋雨的作品依然畅销。

提到庄子的《逍遥游》,余秋雨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是我的人生理想,也是我的艺术理想。"

讲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说:"司马迁只参与了短暂的历史,但用自己的屈辱来填补中华民族的尊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着远大历史责任感的人是如何面对屈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