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博物馆离孩子们还多远

来源:北京晨报 | 周怀宗  2018年07月08日09:10

近日,郑州一张涉及博物馆的试卷引发了关注,有人觉得太难,也有人觉得,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其中的知识进入考题并不奇怪。

对于青少年来说,博物馆不仅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也是满足好奇、激发兴趣的地方。《博物馆奇妙夜》《俄罗斯方舟》等许多以博物馆为题材的电影,也曾风行世界,备受欢迎。

“环境育人,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也是最好的教育基地,理应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们愿意去博物馆,也有时间去博物馆”,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去博物馆泡一天吧

博物馆一直都是世界上各个城市最重要的地标和文化场所,不仅是游客必去的地方,更是无数青少年学习、休闲、激发兴趣、培养人文修养的地方,熊丙奇说,“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事情,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这些科技、人文知识荟萃的场馆,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呼吁,“教师教育项目中应该包括对使用博物馆资源和博物馆教学技术的培训”。在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博物馆进行教育司空见惯,熊丙奇说,“各种各样的博物馆里,汇集了人类大部分知识。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很多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都有逛博物馆的习惯,不仅有专门的课程,有时候休息日也会去博物馆泡一天,当然不仅是博物馆,也或许是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等,看个人兴趣,喜欢艺术的,去欣赏艺术作品,喜欢植物的,去植物园了解植物等,这些社会化的场馆中,既可以印证书本上的知识,让那些知识鲜活起来,也能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环境的熏陶很重要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主张和推行生活教育,熊丙奇认为,博物馆等场馆中的教育,其实也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教育一直都主张和重视的,但要真的做到,就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全方位的配合”。

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熊丙奇说,“博物馆以及其他类似的场馆,都是科技文化集中的地方,往往有浓厚的人文、艺术、科技氛围,身在其中,不由自主地就会被吸引进去,这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熏陶。我们常说环境育人,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学校要建图书馆、文化长廊、雕塑这些建筑和装饰品呢,就是为了营造一种人文艺术的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对艺术的兴趣。好的教育,就是把教育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要进行艺术教育,就让学生过艺术的生活,要进行科学教育,就让学生过科学的生活,他们在这样的生活中,自然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自然会投入进去”。

按喜欢的方式成长

博物馆是最好的学习场所,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熊丙奇说,“举例来说,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学习班学画画,却不去美术馆,孩子学完了可以自己画几幅画,但他们具备的只是技术,而没有相应的艺术素养”。

不那么功利地去学习,让孩子按照兴趣去成长,无疑是最符合成长规律的做法,熊丙奇说,“应该给孩子留下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学习、去成长,素质教育,就是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什么是个性呢?他的兴趣爱好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要建议更加多元的评价方式,成长并非只有一条路,当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然会寻找他喜欢的东西,喜欢科学,就去科技馆,喜欢美术,就去美术馆,喜欢历史,就是历史博物馆。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自然也更能发挥个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