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召开

来源:文艺报 | 王杨  2018年06月22日09:15

6月8日至10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专题全国研讨会在武汉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夏立新、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会长彭青龙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良功主持开幕式。随后,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的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学科的两百余名学者围绕比较文学的理论建构和中国视角、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以及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传播等话题展开研讨。

研讨会上,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成为学者们重点探讨的话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认为,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比较文学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它经历了作为研究方法的前历史(1906-1949)、非学科的边缘化(1949-1977)以及学科化和全面复兴(1978至今)三个发展阶段。他介绍说,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延续了由钱锺书先生开创的众美比较文学双边会议机制,致力于中美比较文学研究和对话以及当代西方文论的研究,努力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有力推进了中国文学及人文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浙江大学教授许钧论述了新时期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与路径,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者应该站在世界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度去拓展新的学术研究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旭东梳理了中国比较文学从早期单纯运用西方理论到如今文化对话的双向互动的发展过程。浙江大学教授周启超则从方法论的角度谈了作为一种话语实践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在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积淀之后,建构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和话语体系成为当代外国文学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研讨会上,也有多位学者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观点。浙江大学教授聂珍钊认为,中国学术要真正走出去,必须建构自己的理论和话语。他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例,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为了解决文学批评理论脱离实际和道德缺位两大问题而创立的,有自己明确的理论基础和话语体系,立足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放眼世界,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吴晓都在发言中列举老一辈翻译家以中国文化作为思想本位进行研究的例子,认为应该将本位与外位结合起来,既依赖中国的文化自信,又兼顾国外研究的思考方式,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学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华认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在百年来的研究历程中一直存在。从重视弱小民族文学、苏俄文学到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热等,都是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中国的外国文学秩序建构,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他强调,在研究过程中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对西方学术话语的辨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在国际比较文学视野中梳理了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贡献,其中包括研究视野上的“跨文化文学比较”说,研究目的上的“比较价值”说,“诗心、文心”说、“共同结构原则”说,研究意义上的“打通”说、“新人文精神”说,研究原则上的“和而不同”说;在具体的研究领域,又有“史诗互证”说、“互文观照”说、“互证互识”说、“翻译文学归属”论、“世界性因素”命题等。这些理论话语虽是从中国比较文学实践中引发,但将其放置于当代国际比较文学发展脉络中考量,即可发现其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的世界性意义。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则具体谈到了中国文学的英译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认为中国学者的文学英译有自身的文化与美学价值,有汉学家的翻译所不能比拟的作用和意义,中国学者的英译要重视讲求文本迻译的策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与会学者还针对具体的文学理论研究问题发表了各自看法。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建军谈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学者有必要从基础理论入手进行系统研究和创新性阐释;二是理论建构必须与文学的批评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获得丰富和发展;三是中国学者需要开阔的学术视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耿幼壮谈到,近年来比较文学在经历危机之后又呈现复兴之势,其中“世界文学”的重提格外引人注目。他认为,这种提法的隐含基础之一就是西方语文学传统的复兴以及构建世界语(World Philology)的设想,这值得中国学者予以关注和深入思考。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教授顾明栋论述的“小文学”与“大文学”,实际是关注到“后文学”时代“文学”的新概念及其内在逻辑,认为全球化和技术变革需要新的文学概念以应对“后文学”时代的来临,“小文学”与“大文学”分指狭义和广义的文学,运用“大文学”的概念或可使人们重新对文学产生兴趣,同时也可保留作为精英书写的“小文学”。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延修谈到,今年年初,学者彼得·海居发表的《重新发现中国叙事传统》一方面表明中国叙事传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提出一种疑问,即中国叙事传统是否需要重新发现。他认为,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叙事,如今,我们既要汲取中国叙事传统中蕴藏的智慧,又要探索适应当前和未来形势的故事讲述方式。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蒋承勇关注到,随着文化多元交流的加速与加深,文学研究更趋整体化态势,认为无论中国文学或世界文学的研究,都需要站在“人类总体文学”的高度予以审视,运用“跨文化-比较”视野来予以观照。此外,浙江大学教授吴笛在发言中论述了“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艳兵从文本内外对卡夫卡与鲁迅进行了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枫则从陈思和提出的“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说起,阐述了比较文学意义上“世界性因素”的内涵及其在研究中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