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化品格是国产剧的永恒追求

来源:文艺报 | 王玉良 薛晋文  2018年06月20日08:20

在刚刚落幕的第24届上海电视节上,一大批优质国产电视剧纷纷登场,共同角逐在业界享有盛誉的白玉兰奖。作为中国电视剧的三大奖项之一,白玉兰奖与飞天奖、金鹰奖的审美口味虽稍有不同,但在评价标准方面,似乎都不谋而合地将文化品格视为一部优秀电视剧的基本要求。

2018年上半年,国产电视剧市场繁盛依然,总体上呈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良好势头,以及类型剧目不断探索的稳定格局。无论在类型创作、市场竞争还是跨国尝试方面,都体现了国产电视剧独特的文化气质。《换了人间》《初心》《阳光下的法庭》《和平饭店》《楼外楼》《莫斯科行动》《猎场》等一大批荧屏佳作,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品格而引人注目。与国外电视剧相比,国产剧的这种文化品格更多地体现在创作中对文化基调的把控,在竞争中对文化的坚守,以及在跨国制作中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坚定。

在创作中锻造文化品格

中国的电视剧创作,自1958年《一口菜饼子》诞生之日起,就预示着它日后的现实主义传统。一个甲子以来,能在中国电视史上画上浓墨重彩一笔的,大多还是现实主义的力作。虽然1990年代前后,电视剧迈入商业化征程,但现实主义创作并未消沉隐退,而是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行走在中国电视发展的康庄大道上。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文化基调,指引着中国电视剧创作向着一种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2018年年初,随着《换了人间》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之后,《初心》《沙海老兵》《阳光下的法庭》等一系列现实主义力作陆续走进观众的视野,这其中既有对新中国诞生前后历史风云的回顾,也有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个人传记,更有对当下社会特殊群体的现实关照,现实主义的文化基调在荧屏上不断传承发展。那么何为现实主义?又将如何理解现实主义呢?

一般说来,对于现实主义,首先要客观真实地再现社会现实,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其次是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两方面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在电视剧《换了人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后,毛泽东不同意把儿子的遗体运回国内,却默默地珍藏着他生前穿的那件大衣来寄托思念。这一细节很好地把毛泽东这位伟人还原成了一位普通父亲,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有机结合,极具生活气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恰恰是现实主义的魅力所在。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主导创作方向,也经常以其他姿态进行着复调和变异,通过各种题材类型杂糅,创造着其他不同的创作模式。于是出现了打着现实主义招牌的家庭伦理剧、年代历史剧、刑侦反腐剧、青春励志剧等等,这些类型虽然在题材和叙事方面千差万别,但却都标榜着现实主义的文化品格,以百花齐放的姿态,丰富着国产电视剧市场。诸如《美好生活》《远大前程》《刀锋下的替身》《归去来》等,这些作品表面上踩着现实主义的叹咏基调,实际上更多地在进行着一种商业性的市场游戏,艺术性被这些作品与生俱来的娱乐性所掩盖。以《归去来》为例,本剧颇具有迷惑性,初看是留学生活的现实题材,但纵观全剧,是一部把偶像剧与反腐剧进行嫁接的创作。

在市场竞争中坚守文化底线

当下国产电视剧市场,总体上依旧呈现商业剧与文艺作品二重合奏的态势,这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共生体,共同组成了2018年上半年国产剧荧屏的主要景观。商业电视剧以市场为导向,在创作中带有明显的“强己趋人”特性,观众的口味永远是它们创作的指挥棒;而文艺气息较浓的电视剧作品,则以文化为导向,通过“强人趋己”的策略,引导观众追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商业剧与文艺剧的良性竞争和有效互动,是维系电视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纵观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在央视平台上展映的作品大多具有较强的艺术特性,即使像《楼外楼》这种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也附着了许多文化信息,宏大的家国主题搭配婉约的江浙风情,使浙商精神和儒家文化在这里被无限放大。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与央视呼应的各级地方卫视,则多以播放商业剧为主。诸如北京卫视的《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东方卫视的《恋爱先生》、湖南卫视的《温暖的弦》、浙江卫视的《泡沫之夏》等等,这些商业性较浓的作品,在市场竞争中也毫不示弱,且往往占得先机。但这些作品中,不乏一些无视传统文化底线,价值导向偏颇的作品。像《泡沫之夏》之类青春偶像剧,把大学校园中的少男少女引向一种虚无缥缈的妄想世界,靠一张张漂亮的脸蛋博取观众眼球,忽视了对当下大学生精神状态和生活现实的写照,在市场竞争中已然迷失了文化底线。

电视作为一门大众艺术,从来不排斥内容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为增强节目的观赏性,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电视剧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各种技巧来包装故事,营造一种新奇的视觉效果。不仅在类型选取上,把犯罪、爱情、悬疑、恐怖、惊险、神怪、喜剧等元素收之麾下,而且内容上,也常常把一些稗官野史、道听途说有意夸大,来迎合观众的好奇心理,这都是商业剧在市场竞争中的惯用法宝。然而,为营造正常健康的电视剧市场,就要求商业剧必须坚守创作中的文化底线,不能为了投观众所好,讲述一些低级幼稚的故事,要避免情节叙事颠三倒四,演员台词无病呻吟等现象的频繁出现。即使不能增加商业剧的文化气质,起码要守住最基本的文化底线。

在跨国尝试中凝聚文化自信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影视剧要走出去,并建立良好的海外传播渠道,是当下中国“一带一路”的大势所趋,而跨国制作和跨国传播便是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的一个绝好尝试。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中,曾出现过此类跨国合作的精品,诸如《北京人在纽约》《大地之子》《尊严》《北京,我的爱》《林师傅在首尔》等等,这些作品填补了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的缺口,走出了中国电视剧跨国合作和海外传播的一条康庄大道。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要求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仅仅满足于中国电视剧国内的繁荣,更应该使这朵娇艳的艺术之花在国际舞台上绽放。2018年白玉兰奖特设“国际传播奖”,《媳妇的美好时代》与《父母爱情》荣膺获奖。除此之外,2018年上半年还有两部电视剧在内容上带有这种跨国尝试的影子,一部是《莫斯科行动》,另一部是《归去来》。

《莫斯科行动》根据1993年发生的“中俄列车大劫案”真实事件,主创团队远赴俄罗斯,起用很多俄国演员。全剧历时四个月,辗转莫斯科、北京和天津等地,堪称跨国制作。观众在观赏精彩剧情的同时,还能领略俄罗斯的异国风情。这种跨国尝试,不仅使观众见证了中国力量,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无疑也为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进行了大胆探索。

《归去来》虽然在内容上存在一些让人诟病的地方,但它能够通过一种跨国视角来完成中国故事的国际讲述尝试,应该获得肯定。它虽然没能真实地展现当下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现实处境,但起码为以后中国电视剧的跨国制作提供了一种经验和教训。中国电视剧走出去,必须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就像剧中美国交警通晓汉语这一细节,便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有力注脚。

总体上看,2018上半年的国产电视剧市场,虽然题材方面有所丰富,部分作品的人文深度和思想内涵也有所提升,然而,国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创作仍然在路上,文化品格应是国产剧的永恒追求,也是今后创作高峰性国产剧的核心内涵和精髓要义。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中国电视剧诞生60载,期待国产剧能够紧抓契机,与时代同行,不断提升文化品格,在“文化立剧、文化兴剧和文化强剧”的征程中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