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清玄:懂了孤独就懂了自在

来源:北京晨报 | 郭丹  2018年06月14日08:05

新书《孤独是种大自在》出版

提及“孤独”,人们心中往往含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有时候可能谬解了他人心境。近日,在由北京华文经典图书公司与中国致公出版社合作推出的新书《孤独是种大自在》中,台湾畅销书作家林清玄的一句话令人警醒:孤独是种大自在——你若读懂这句话,就懂了孤独,也懂了自在。这本书是林清玄的精选散文集,他从人生历程中所遇见的事与情,谈孤独,谈自在,把高深的人生道理,通过故事娓娓道来,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自在从容的境界。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林清玄回忆了自己人生不同阶段面对的孤独,也讲述了他从中体会到“独乐”和“独醒”的过程。

成长 坚持梦想的孤独

林清玄出生于台湾高雄一个贫困人家。小学三年级的梦想是以后成为一个作家,但当他对父亲说出这个理想时,父亲并不知道什么是作家。他说,在家里写字,寄出去,就会收到钱。父亲听后给了他一巴掌,说:“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如果有,我早就去做了。”因为在林清玄的家乡,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出过一个作家,一个小孩子突然想要当作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这一巴掌并没有打破林清玄的作家梦。小学三年级开始,他规定不管刮风下雨、心情好坏,自己每天要写500字的作文;到了中学,每天写1000字的文章。直到18岁,他终于成功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至此以后,他更是规定自己每天写3000字,并坚持了40多年,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在30岁前就拿遍了台湾的所有文学奖项。林清玄表示:“在人生最早萌芽的时候,一个人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坚持可以决定你的方向。”

林清玄的成长安静而又隐藏着叛逆和执着。他常常独来独往,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自己,跑到街上拍照,捕捉人的表情;存钱买十六厘米的胶卷去拍实验电影;把吃饭的钱存下来,买“台北孙中山纪念馆”最后一排的位子看表演、听音乐会;带着两个馒头一壶水进台北故宫,一呆就是一天。长大后,母亲回忆起那时的林清玄说:“当时的孩子很少像他这样独来独往,有一次看他坐在田岸上发呆了一下午,我忍不住流泪。”林清玄称,别人眼中的孤独,即便是自己最亲的人看来,也不易理解、捉摸不透。而他庆幸的是,母亲虽然不懂文学,却是家里唯一支持他的人,在他专注写作时,母亲会倒水给他送去。

成功 经历繁华的孤独

32岁时,林清玄正值人生的巅峰,除了拿遍台湾所有的文学奖项,还担任《中国时报》的主笔和电视台经理,生活一度变得喧嚣。那时,他沉迷于喝酒,并且是豪饮的喝法,无论在台北还是纽约,都留有不少其喝断片的时光。这其中免不了他和小说家古龙的拼酒,由于二人是好友,林清玄常常向古龙约稿,但只有拼了酒古龙才给稿子,所以两人时常拼酒,看谁喝得多。那时的林清玄也正是年轻气盛,和古龙拿两个脸盆互相拼,一人倒6瓶绍兴酒。而也在那段时间里,林清玄的生活发生了转变,太太离开了他,好友古龙也因长期酗酒引发肝硬化离世,这些生活的变故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而后林清玄辞去一切工作,入寺修行,直到两年半后才重新回到尘世生活。他说,经过了这段时间孤独的修行,自己的内心变得淡定、充盈,创作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同时也重新收获了爱情。后来,再提喝酒,林清玄写道:“喝酒是有哲学的。准备许多下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的喝法;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聊是中乘的喝法;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的喝法。”从端着盆子拼酒到一个人惬意小酌,是林清玄心路的转变,从轻狂到成熟,从喧嚣到自在,渐渐觉得孤独的上乘,也许正是有了这些特别的经历,才使得他的内心更加丰盛,面对外界不断变换的环境,能够更加从容自在地应对。

成书 大自在中的孤独

如今,林清玄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谈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这次出版的新书,林清玄谈的是孤独和自在。在提及孤独时,林清玄说:“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同情和怜惜,如同雾里看花,根本谬解了当事人的心境。”他认为,“孤独”这个词并不专属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个年龄段的人,它早已成了人生的一种常态,属于生命的很多个瞬间。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使大家对“孤独”这个词误会很深,人们常常在感觉孤独时,就去做点其他的事,爱往人堆里扎,去找寻甚至迎合一些可能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事情,其实这是封闭了自己的心。

书中林清玄写过一个“认识很多大师”的人,此人以“认识很多大师”为炫耀资本,逢人便谈“大师语录”,像鹦鹉学舌般没有自己的思想。对此,林清玄表示:“在现代社会,独乐与独醒变得十分重要,所谓‘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就是一下午静静坐着,也能安然;所谓‘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自己。”他指出,当见识了生命里的繁华之后,人会发现,独处时的自己才是真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在。现在,林清玄的日常生活主要围绕着写作、读书、习佛、品茶、旅行,真正实践着孤独是种大自在的生活。

人物名片

林清玄,1953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市。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是台湾作家中非常高产的一位,其30岁以前创作的作品就囊括了台湾所有文学奖项,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作品《桃花心木》《和时间赛跑》入选大陆人教版、北师大版语文教材。

林清玄答问

有一种简单情怀 全人类都能接受

Q: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你能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A:有次,母亲问我:“我看你整天都在写,你是在写辛酸的故事,还是在写有趣的故事?”我说:“辛酸的也写一点,有趣的也写一点。”母亲就会说:“少写一些辛酸的故事,多写一些有趣的故事。别人读文章,是希望在文章中得到启发,得到安慰,得到智慧,而不是读了文章以后反而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如果那样,这文章就没有意义。”

我写文章的态度是,你可以写深奥的东西给10个人看,也可以写简单的给1000个人看,那么我选择后者。我想有一种简单的、隽永的、美好的情怀,是全人类都能接受的。

Q: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平时的写作是什么样的状态?

A:我每天大概总有数小时的时间在书房里,有时读书写作,大部分的时间是什么也不做,一个人静静地让想象力飞奔,有时想想一首背诵过的诗,有时回到童年家门前的小河流,有时品味着一位朋友自远地带给我的一瓶好酒,有时透过纱窗望着遥远的点点星光想自己的前生,几乎到了无所不想的地步,那种感应仿佛在梦中一样。 

Q:你的新书《孤独是种大自在》,以孤独为题,是因为你在人生现阶段,对“孤独”这个词有了较以往更多的感悟吗?

A:世人在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含带怜惜和同情,如同雾里看花,根本谬解了当事人的心境。

Q:你怎么理解“孤独是种大自在”?

A:有一次,我路过台南的文武庙。庙前一个老人穿着一件黑色的毛大衣,斜倚在一个檀木椅子上,背着光看一本书,阳光正好投注在他的书上。他的脸上有一种非常奇怪的平静,清明得如庙前的香炉。老人专注而神驰地看着那本书,偶尔侧个身,换换姿势,但是他的眼没有离开过手上的书。那便是一种孤独里的大自在。

Q:我们都知道你已经写了100多本书,你有没有预计这辈子写多少书,你会写到什么时候?

A:我不知道今生会写几本书,但是,我知道我会写到离开世间的最后那一刻。

Q:如果要给现在的年轻人一条成长建议,你会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A:能在人生的价值中自在,能创建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