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坛五月:将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处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8年06月07日08:53

从现实沃土中汲取创作养分

今年以来,关于“现实题材”的呼声引人关注,从中国作协到作家个体,都意识到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应该具有更亲密、更有力的联系,把握现实的能力对作家而言是重要的考验,包括以“架空”和“幻想”为主潮的网络文学,都意识到需要从现实题材中寻找新的方向。各级作协也在努力创造机会,引领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文字创作出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的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工程领导小组成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文学创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为此,中国作协实施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工程,力图到2021年推出8至10部有分量、有影响,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具有较高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详细】

网络文学承担新使命

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以“新时代·新起点·新使命”为主题,引领网络文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开幕式上,中国作协首次发布《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7)》,并揭晓“2017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同时开展一系列网络文学论坛。本次文学周还注重网络文学与文化产业的对接,举办2018年网文泛娱项目推介会,进一步推动网络文学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具体实践……【详细】

2017年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发布

为了发掘网络文学中的优质作品,倡导现实题材创作,树立创作风向标,自2015年起,中国作协启动“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评选工作。三年来,“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充分发挥了中国作协的组织优势和价值导向作用,先后遴选144部作品上榜,评选范围涵盖近10年来的网络文学创作,不仅展示了网络文学创作实绩,更为建立科学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积累了有效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为推动网络文学攀登高峰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18年开始,排行榜将每年评选一次,选择已完结作品与未完结作品各10部……【详细】

网络作家深扎基层,传递正能量

如今越来越多网文作家俯下身子沉下心,扎根一线基层,在亲近泥土拥抱公益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素材,打开创作视野,传递满满正能量。5月上旬,近20位网络文学作家分别深入四川、贵州、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分批次探访少数民族自治县、扶贫攻坚重点村、汶川地震受灾村等地,深度了解当地生活与志愿者工作,总行程达到一万两千多公里。为创作积淀生活素材的同时,网络文学作家也与文学爱好者分享所见所闻,传递志愿者文化……【详细】

 

赓续传统 回归基础写作教育

大学一般被认为是学习高等专业知识的地方,对怎样写好一篇文章、怎样与人有效交流等人人都自以为会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总有人难掩轻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很多大学生已经丧失或正在丧失这一基本技能。大学设置的“写作课”,意在唤起和引导学生注重表达,学会沟通,崇尚逻辑思维,并让学生明白基础和细节的重要性。同时,高校通过设立“文学写作”专业,将学术研究与文学教育相结合,让作家直接参与文学教育,为中国当代文学输送着新鲜血液。

清华将开设“写作课”,收获点赞声一片

当下,一些大学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但往往沦为鸡肋般的存在。甚至在大学的文科专业里,写作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清华大学将在今年秋季入学的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由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刘勇和历史系教授、教务处处长彭刚共同担任该课程负责人。计划到2020年,这门必修课覆盖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从微观上讲,清华大学此举意味着深刻认识到了写作对于一名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性;从宏观上讲,是回归教育的本质,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其他高校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详细】

北师大庆祝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五周年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于2013年5月13日,引入国际上通行的驻校作家制度,五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探索新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在文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过去的五年中,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通过“驻校”、研讨、讲座等方式,为当下中国以及世界各国优秀的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架设起了一座往来沟通的桥梁。在主题论坛上,在高校教学一线的作家、学者都表达了重视、加强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详细】

 

著作权问题依旧让作家们深感烦恼

随着互联网文化消费的增长,文化艺术领域的著作权纷争变得更加普遍,相关的网络版权认定更为复杂。面对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著作权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将给出哪些回应,以发挥保护原创、激励创新和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的效能,成为业界热议话题。

“童话大王”郑渊洁讲述保护知识产权历程

多年来,有“童话大王”之称的郑渊洁一次又一次与盗版书商斗智斗勇,向不尊重著作权的行为宣战,为维护作品商标挺身而出,从最初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独行者,到如今的“反盗版形象大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届版权创意金奖获得者,他的风雨历程成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详细】

著作权法保护工作需要新突破

如今,互联网成侵权重灾区,举证难掣肘案件审理;法律制度建设有短板行业“无证驾驶”隐患多,侵权赔偿数额远低于实际损失,抑制了行业维权的积极性;对著作权刑事案件的判罚尺度不一,“同案不同判”的现状又难以规约恶性侵权案件。

专家建议,在网络环境中,著作权法立法、司法、执法都应找准定位和切入点,着力系统性建设,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型社会对著作权保护、交易、管理、服务的新要求……【详细】

盗书号傍名人,盗版书啥都干

姚良是一位80后作家,目前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他网上购书时偶然发现,自己写的《虚拟的伤痛》有了两个“版本”,作者、封面截然不同,但翻开来,封面上的一段导引文字一字不差,书里的文字、标点符号更是一模一样。随着网上购书平台增多,盗版图书开始从线下转入线上,姚良的遭遇并非个案。相关人士因此呼吁,权利人应该树立举报意识,和文化市场监管部门合作,保护自身权益……【详细】

 

文学名家创作新作品 寻求自我突破

近日,一些著名作家陆续创作一系列新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在题材、情节方面不尽相同,但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索和现实的思考。他们虽然都已经在文学上取得不俗成绩,但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不断寻求超越自我,这份对文学的热爱,令人动容。

莫言:打破“诺贝尔魔咒”,新作强势归来

文学界素来有“诺贝尔魔咒”之说,指的是一些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发表和出版作品,或是出现作品质量下滑的趋势。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也很久没有推出新作。但是,从2017年开始,他陆续在《收获》《人民文学》《十月》《花城》等重要文学刊物发表了多篇小说、诗歌和戏曲剧本,终于打破了“魔咒”,回归公众视野。在高密东北乡的归去来辞:莫言新作研讨会”上,专家就莫言创作的“变”与“不变”、戏曲剧本的创作、作品在当下复杂语境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热烈讨论……【详细】

迟子建新作《候鸟的勇敢》:所有的翅膀都渴望飞翔

“所有的作品都没有完美的,就像没有完美的人生一样”。迟子建在分享其新作《候鸟的勇敢》时这样说到。《候鸟的勇敢》全书近10万字,是迟子建中篇小说中体量最大的一部。值得一提的是,迟子建亲手为新书画了羽毛插画,用在了扉页和内文页角,以表示她对作品的理解。阿来认为迟子建的小说就有这种特质,无论用什么语言、什么音调读出来,都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好……【详细】

叶兆言《刻骨铭心》面世:能安心写作,我应该惜福

“我最大的幸运其实是很喜欢写,而且一直沉溺在写作中。”作家叶兆言的长篇小说新作《刻骨铭心》近日面世,这是他坚持几十年写作的又一次收获。但他恳切地说:“我从不过高估计自己,每一次写作,我都把它当作对以往作品的拯救。” 小说初稿2017年首发于《钟山》杂志,叶兆言对书稿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具有家国情怀。新作也包含了叶兆言的不少新尝试,比如小说冗长的开头:“我写这本书时,就想写个冗长的开头,还特意选择了一个仓促的结尾,这是一种技巧,也是在向《海鸥》致敬……【详细】

 

构建更加广阔、丰富的文学史体系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需要一代的文学史。虽然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史资料卷帙浩繁,但仍有一批治学严谨、富于学术精神的学者呕心沥血地编辑、梳理成书,供后来的研究者借鉴,同时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文学史叙述话语,使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意义更为彰显。

一位作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故乡,故乡不仅仅是他的生命诞生地,也是他的精神生命、文学生命的基础。作家不仅在文学中书写自己的故乡,也在精神上、灵魂上皈依着故乡。或许,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名家的故乡是另一种“文学的历史”。

百年文学史著作整理启动

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史,离不开对过往百余年文学史著作的梳理和审视。日前,在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文新和他的课题组开始对中国文学通史著作进行系统整理,他们不仅计划大规模整理出版民国时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而且还将翻译出版多部海外发行的中国文学史,并展开相关专题研究及数据库建设……【详细】

每一个人都应有“文学的故乡”

“其实一个作家拥有故乡是美好的,因为有了故乡相当于有了一个梦,故乡梦永远不会破灭,那么它会跟我一起伴着文学之路这样走下去。”央视将开播6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深度聚焦当代文学。该纪录片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共同向观众讲述文学背后的故事……“《文学的故乡》不仅是6位作家的个人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画像,更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文学成果的影视呈现”……【详细】

当代文学资料整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中国当代文学史资料丛书》近日出版。本丛书为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套大型工具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主编,共十六册,涵盖了当代文学后三十年的主要文学流派、社团的研究。本丛书的编撰是一项进一步充实当代文学史文献史料整理的工作,基本包含当代文学史后三十年的重要现象。鉴于上述社团、流派和现象的史料非常分散,缺乏系统整理,丛书拟以“资料专集”的形式出版……【详细】

 

文学交流:探寻共性,包容多元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文学也在彼此碰撞中不断激起新的火花。如今中西交流已不囿于文学表象的讨论,而是深入探讨人性、文化间的共通。东西方差异、文学的个体写作与世界想象、女权主义等等都被纳入议题,中西方文学交流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国际布克奖的公布、诺贝尔文学奖的延迟也在世界文坛引起不小波澜。

东西方作家在写作中如何想象世界?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写作都是一种纯粹的个体化创造,但作家会将自己对世界的想象寄寓在文学创作中,这是作家跨越文化差异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也是能把东西方作家聚合在一起的重要原因。5月14日,中外作家围绕文学的东西方差异、文学的个体写作与世界想象等话题进行交流,大家认为,写作并不晦涩,只要达到一个理解想象和虚构的高度真实,直接进入核心地带的时候,任何语种的文学都可以穿越这种障碍,抵达人类共通的精神家园……【详细】

诗歌可以翻译吗?

诗歌一直被认为是最难翻译的文学体裁。什么样的诗歌,在穿过语言的重重阻隔之后,仍然能传递出动人心魄的诗意?来自鲁迅文学院“2018国际写作计划”的9位外国作家围绕诗意、叙事、多元等主题展开对谈。在跨越地域与文化的国际性文学交流中,只有尊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学、文化,尊重文学本身的特质,才能发展真正多元的世界文学,探寻出真正共通的文学精神……【详细】

文学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文学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语言,也不仅仅是欧洲人的语言,不仅仅是美国人的语言,也不仅仅是非洲人的语言。文学是人类的共同语言。第二届中欧文学节是欧盟在中国开展的为期两年的“纵情欧洲”公共外交活动的一部分,旨在向中国读者介绍关于欧盟人文的多样性,让中国观众更直观地体验欧洲。中外作家通过各研讨会分享他们的创作经历、阅读和写作经验……【详细】

2019诺贝尔文学奖也将“难产”

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然而受性丑闻风波影响,瑞典文学院于今年5月初宣布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第八次取消,也是自1949年之后的首次取消。5月26日,诺贝尔基金会主任拉尔斯·海肯斯滕(Lars Heikensten)在接受电台采访时表示,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能也将“难产”,此番言论一出,引起舆论哗然……【详细】

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获2018国际布克奖

国际布克奖此前一直奖励一位作家的全部写作成就,自2016年开始改革成为奖励一位作家的单部作品,这也反映了欧洲文坛对新作更多的期待和奖掖,每年获奖者的作品都会在后续译本传播和市场销售上获得显著的增长。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凭借小说《航班》获奖,评委评价这部小说“在机智和快乐的恶作剧之下,发掘出了人类真正的情感结构”……【详细】

第三届“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颁发

“品读中国”文学翻译奖由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于2015年设立,旨在鼓励那些在翻译和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以及诗歌作品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俄译作品和译者。

伊万·谢缅年科凭借翻译作品《孟子》获得古典文学翻译奖,玛丽娅·谢缅纽克因翻译《长恨歌》摘得现当代文学翻译奖。诗歌翻译奖获得者为娜塔莉娅·奥勒洛娃,其获奖作品为《白居易百绝句》。出版社奖花落俄罗斯文本出版社。中俄都在积极努力培养、吸引更多俄罗斯的汉学家尤其是年轻汉学家,参与到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来,帮助俄罗斯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辉煌历史和当代新貌……【详细】

 

发掘有潜力的青年作家,鼓励“接地气”的艺术探索

随着多部奖项名单揭晓,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作家、诗人、评论家在文学界崭露头角。他们虽然年轻,有一些甚至是“90后”,但已显示出蓬勃的创作活力和对社会思考的深度。在这些文学青年创作者中,“接地气”成为大家最具共性的地方,无论是评论、科幻作品还是诗歌,他们的作品都勇于直面生活的困惑,反映时代的心声,让文学真正走进人民。

青年批评家崛起:直面当下难题

冯牧文学奖通过初选和终评,最终授予石一枫、鲁敏、李云雷三人。三位获奖者的作品各具特色,石一枫小说对普遍的精神难题进行尖锐发声;鲁敏的小说饱满醇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着新的文学元素;李云雷对“底层写作”有着持久关注和耐心阐释……他们的作品都直面当下现实,努力破解难题,在创作与评论中回应时代巨变,探索文学革新……【详细】

读者投票决定奖项归属的科幻奖项

引力奖是参照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评选机制而设立的华语科幻文学奖,旨在以平等开放的机制,奖励评选每年度优秀中文科幻文学创作。此次最佳长篇小说奖由韩松的《驱魔》摘得。最佳中篇小说奖为陈楸帆《怪物同学会》,最佳短篇小说奖则有两位获奖者,分别是韩松的《十环,或二零三八年,北京四十二分钟》和昼温的《沉默的音节》。主办方表示,“引力奖”是一个起点,让科幻迷的意见能够真正成为决定奖项归属的标准。通过读者投票,增加科幻作品的质量,缩短优秀作品与读者的距离……【详细】

讲好中国故事,让小说走进人民

汪曾祺华语小说奖旨在扩大中国文学的影响,推进小说走进人民,弘扬汪曾祺文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莫言、赵本夫、王安忆等名家,与张悦然、樊健军、双雪涛等青年作家同届获奖。主办方表示,评选汪曾祺华语小说奖,要有发现和表现真善美的创作态度,始终关注小人物的灵魂命运,淬炼现代汉语之美,创作出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有梦想的文学精品……【详细】

新媒体原创文学:现实题材是发展趋势

第三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因国内网文IP转化率较高而备受文学界和新闻出版界的关注。大赛主打现实题材,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品纸质出版,从线上走到线下,获得官方和社会积极评价,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此次评选出《风雪将至》荣获大佳金奖,《岐黄》荣获最佳故事奖。截至2017年底,大赛已经有35部作品出版纸质图书;68部作品制作成有声书进行传播。此外,大赛还设置“创作指导”,是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一次深度融合……【详细】

青年诗人,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

《星星》诗刊与成都文理学院共同举办的星星年度诗歌奖评选活动从2007年开始,迄今已走过11个年头,一大批有潜力、有境界、有情怀的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受到奖掖。

胡弦、唐晓渡、亚楠、李啸洋四人分别在“审美经验的宽度”、“新诗百年的历史进程梳理”、“对深层民族文化的思考”、“用古典意象诠释外部经验”方面各具特色,体现年轻诗人创作诗歌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详细】

诗坛中坚力量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标准

“草堂诗歌奖”每年评选一届,旨在奖掖诗坛中坚力量,扶持后起之秀,推动华语诗歌的进步和发展。此次诗歌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主要评奖标准,旗帜鲜明地传承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精神。本届获得年度青年诗人奖的3位诗人都是“90后”,最年轻的刚满20岁,表现出中国当代诗歌的活力与希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草堂诗歌奖”在4个奖项中为诗评家留有一席之地,强调和重视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的相辅相成……【详细】

发掘有潜力的青年作家 提倡关切现实生活

5月28日,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在成都揭晓。田耳、郝景芳、西元、张楚、任晓雯、董夏青青、王龙、朱朝敏、周芳等青年作家榜上有名。“华语青年作家奖”每年评选一次,旨在对过去一年内卓有成绩的青年作家作品进行发掘和推介。本届奖项类别有所调整,分为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非虚构类三个奖项,每个奖项设主奖1名,提名奖两名。本届入围作品多发表于国内主要文学刊物。获奖作家既有已经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优秀青年作家代表,也有成长迅速的文学新秀,他们共同表现出了对时代的高度敏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切,同时强调个性表达和创新意识……【详细】

(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