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熊育群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出版,呈现二十多年岁月变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唐  2018年05月04日10:53

熊育群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

近日,熊育群最新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诗集收录了诗人诗歌94首、长诗3首、赋4篇,分为“我的一生在我之外”、“在春天旅行”、“分手”、“西部阵风”、“南方木棉”、“欧洲的钟声”、“非洲的眺望”、“长歌”、“赋”共九章。诗集以现代意象表达日常,以个人视角切入生活,如同一次次生长,诗歌充满了生命的空濛、流动、哀伤与疼痛的气息。湿漉漉的词语,泛着南方性灵之幽光,发现和顿悟,现代性与传统意蕴,诗思的隽永深透,意境的迷离新奇……都是其个人性的鲜明表征。

作家熊育群以散文名世,也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尤其是2016年出版的小说《己卯年雨雪》,输出了德文版、英文版、俄文版等国外版权,在海内外形成了较大影响。日本作家元山里子就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它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的存在感甚至比一年前还要有所升级,愈发凸显出它存在的重要性。”作为一部反思战争、歌颂人性良善的小说,还受到了众多日本读者的欢迎,他们表示像这样试图揭露战争真相的震撼人心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日本人读到。本书更是被评价为“开启中日两国人民和解的‘催化启蒙剂’”。

此外,《己卯年雨雪》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也大放异彩。《己卯年雨雪》德语译者是德国著名汉学家郝慕天(Martina Hasse),是莫言《生死疲劳》《蛙》的德语版译者,她凭借对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第一部)的翻译荣获了德国库尔德•拉西茨奖(Kurd-Laswitz-Preis)最佳翻译小说奖。

据悉,《己卯年雨雪》出版后在国际上掀起了讨论热潮,如埃及的主流媒体《新月社》《阿拉伯人报》《阿拉伯伦敦报》、中东新闻网,日本的《朝日新闻》《中文导报》,以及欧洲的《环球时报•欧洲版》《欧洲时报》《北欧时报》《华商报》等都纷纷进行了报道。

散文和小说的声名,让很多人忘记了熊育群最初是以诗歌步入文坛的。

熊育群青年时期便在《诗刊》《星星》《绿风》等诗歌刊物发表大量作品,曾出版诗集《三只眼睛》,诗作收入《第三代诗人探索诗选》《青春诗历》等重要选本,并在日本引起反响。

他在诗集的序中回顾了自己最初的写作历程。那一年他18岁,正在上海读书。之前,熊育群还没有写过诗,也极少接触诗,他的周围也无人读诗写诗,直到他迎面“遭遇”了朦胧诗。“朦胧诗在那时出现,过了一两年我才知道。无意间我买的第一本诗集竟然就是舒婷的《双桅船》。”熊育群在文章中写道,“那个春天之后,我开始读诗,去学校图书馆借阅,去新华书店购买,既读唐诗宋词,也读现当代新诗。从此,我疯子一样爱上了诗,甚至后来不惜抛弃了自己所学的建筑专业。”

之后的10年,熊育群沉迷于诗歌创作中,不能自拔。后来,他到了广州,环境的变化使他产生了精神困惑。在这片“经济热土”上,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诗人的身份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1998年,熊育群游历了青藏高原,经历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考验。“五次大难不死,感觉如有神佑,感觉自己死不了了。到达云南,我瘦了二十多斤,精神和肉体都改变了。”他渐渐地开始转向散文创作,“诗歌变成了我个人纯粹的精神需求。”

但是,他并未放弃诗歌创作,在创作散文、小说之余,仍致力于诗歌的探索。此次出版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熊育群感叹“近二十年的岁月已经流逝,漫长而又短暂的时光里,这些诗是我精神和情感的影像,是生命的感受与领悟,是生存的一种呈现,是心灵悸动的一次次捡拾,也画出了我人生一些隐秘的轨迹。”他表示这本诗集“既是一次归档,一份纪念,也是我对青春的回望与致敬。她成了与我相伴相生的另一个生命体。”